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子归城》:书写西部百年瑰丽雄浑的历史画卷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文艺报》社、福建省作家协会、厦门市文联主办,敦煌文艺出版社、《福建文学》杂志社、福建省文学院、厦门文学院协办的刘岸长篇小说《子归城》研讨会在北京、福州、兰州、厦门四地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会议由《文艺报》社总编辑梁鸿鹰主持。

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子归城》由作家刘岸历经13年完成,全书总计160余万字,包括《古城驿》《根居地》《天狼星下》《石刻千秋》四部。小说谱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在还原与再现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同时,呈现了当代人的精神衍变和心灵影像。与会专家表示,这部作品跨度百年,结构坚实宏大,故事丰富饱满,情节奇诡独特,语言充满张力。作者通过生动感人的传奇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丝绸之路途中一个地方的兴衰命运,形象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讴歌民族自强自信精神。现选发此次研讨会部分研讨文章,以飨读者。

《子归城》:百年来中华民族苦难史的一个缩影

◎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 潘凯雄

《子归城》是个大部头作品,看这么一个160万字的四大卷,就得要下决心,拿出时间,要有定力坐下来啃它。

第一点,《子归城》主场景就是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城的古城驿,它已经存在这个地底下有多少年了,实事求是的讲,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说清楚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定力、需要能力的事情。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所处理的题材较为丰富和复杂,所以作者在写作过程当中,把自己的一种写作状态和作品本身穿插起来写。比如前三卷的开篇都是作者自身进入作品的一种写作状态,这是元叙述的一种方式。作者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试图把读者代入作品的内容,代入作品的实体写作里边去。应该说这种代入还是蛮成功的,比如《子归城》第三卷的代入,开头就是写2016年中秋节的那场世纪台风“莫兰蒂”,那一场台风给厦门带来巨大的灾难和冲击。作者第三卷一开头就是写这场台风对他家的袭击,作者带着伤,跟夫人一起在家里抗台风,结果笔记本电脑摔了数据全部丢失。篇幅不长,但是写得确实很惊心动魄,揪着你往下读。创作这样一个大部头,需要调动一些创作手段,要吸引住读者,作者也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在这部四卷本长篇小说里面,也还是比较突出的。

第二点,这个长篇小说有两条线,就是一个陆上丝绸之路,一个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明写一个暗写,两条线揉在一起。大家知道从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段,中华民族正在发生一个剧烈的动荡和巨大的转折,在这样一个动荡期和转折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生活等等全纠缠在一起,子归城的兴衰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苦难史的一个缩影。小说整个的场景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小场景大舞台。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关系,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文化杂糅的小城,当然避免不了有冲突,但是也有很多很感人的,或者说是由冲突到和谐的这样一种关系。比如作品的一号主人公刘天亮,和阿廖沙医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属于这一类比较典型的,给我印象很深。

第三点,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在那个时代就存在着一个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问题。我们看到,一百多年前,在这个西北边陲一个小城里,它的商贸的繁荣、活跃,多种形态都存在,但是最终子归城因为人类对生态的严重破坏而埋入地下,包括自然的变化。所以子归城的兴衰其实看上去是现代社会的母集,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实际上是在一百多年前都已经有了。

第四点,我觉得它比较突出的,就是《子归城》里,有名有姓的人物130多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出场的也有大概30个左右,一些主要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虽然它分配到每个人物身上笔墨不是最多,但是这些人物命运感非常强,人物命运的起伏,或者贯穿到命运当中的某一个点,应该说这个还是能够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的。比如说刘天亮、林拐子、钟爷、云朵、张一德、神拳杨等等,这些人物还是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之所以能够有这么一个效果,我想就是刘岸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沉浮还是抓得比较准的,也抓得比较紧的。

《子归城》:在“文化锈带”中对土地进行现代阐释

◎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 叶舟

作家刘岸虽然远在厦门、远在海边,我们在黄河岸边,但在作品中和古丝绸之路处于同一个时空。

首先我想说一下:西部的写作和在西部的写作。

西部的写作和在西部的写作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作为在西部的一个作家,我觉得和刘岸,有相同的一种心理,就是我们这些西部作家,可能处理问题和南方的和西部以外的作家有所不同,什么不同呢?像南方的作家,因为是在那样一个成熟的社会,那样一个成熟的经济状态,一个成熟的人性社会,它肯定更多的处理的是作者自己和内心,自己和时代的关系。但是我们西部的作家,在写作当中,上述关系处理起来难度恐怕要大许多。

第二个就是处理历史。西部浩大的历史,几乎可以串起中国早期的历史,当年的丝绸之路的繁盛繁茂,不亚于现在的上海港、宁波港,正是在这样一个百千年来对西部的拓荒,对西部的征伐,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地理上的经济的后方,军事的后方,文化的大后方。这里保存下来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文化最原初的一些东西,是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正是因为对整个西部的这种征伐和经略,形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早期的性格。刘岸的《子归城》,极端高明的把南方的海和西部的高原一下给打通了。从蒙元开始,尤其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实行陆禁和海禁,不许寸板入海,其实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态已经不是当年汉唐时期的那种挥洒自如,金戈铁马,不是马上的少年,其实它已经进入中年了。

第三个就是处理我们的文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这些文化,它浓的像一团沥青一样化不开,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怎么表现出来呢?如何在这样的锈带,文化的锈带、经济的锈带、地理的锈带,来凝练或者是提炼出来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现代阐释呢?它的精神气质是什么呢?在遥远的北方,这个精神气质就是隐忍就是一种悲痛,有一种隐隐的悲情在,悲情主义弥漫在这一片地方,所以我说,在西部的写作是我们所面临的难度和困境。

刘岸作为我们曾经的一分子,虽然他现在是在厦门,其实我觉得他的这个根还是在西部,他作为我们写作的一个战友,他在处理自己的过往,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家族和西部血性的这种写作的时候,同样面对着这样的难度和困境,那么怎么办呢?这么浩大一个题材,这么庞大的一个体量,同样在试探着一个作家的雄心,试探着一个作家的能力。他的这种雄心,这种宏大的叙事,这种驾驭,这样一些传奇性的题材,他需要处理的东西太多了,他在这个筐子里面放了很多的东西,他需要用小说的手段来做出那种层峦叠嶂,做出万物从容,这绝对考验一个作家的能力,真是一个难关。

我读了这个《子归城》第一卷,就有三个深刻的感觉:第一个就是在西部写作的困境和难度之下,我觉得这个作品是一个“叫魂”的作品,作者就是要试图在这一片锈带上,找回曾经丢失了的魂,这个魂也许是自然的,也许是地理的,也许是家族的,也许是个人的。他在把这个魂叫回来,这个魂一旦在小说里面,在子归城这样一个虚构的城池,它甚至不是城池,它甚至是一个国家,他讲了子归城的前世今生,他就是在用这个叫魂的手段来告诉今天的西部:之所以是现在的这样,它是有原因的。

第二个我觉得这个作品是“除锈”的作品,就是我刚才讲西部已经斑斑锈迹,而且这种锈迹已经沉疴太深,已经多少年多少个朝代,那么现在有一带一路倡议,这种倡议其实就是剔除了整个这条路,这一片国土,这一片领域,这一片文化上的斑斑绣迹,要让它闪亮,要让它发光。他告诉我们,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的西部,有这样一批人曾经浩浩滔滔的、无拘无束地在这片土地上沙漠里,曾经这样欢快地活过,它是我们民族少年时候的一种投射。

第三个我就觉得这本书,就好像二十世纪初整个西部的一幅《清明上河图》,真的就像一个非常生动的风俗画卷,这就是我们的“口内口外”,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的《清明上河图》,整个文风里面充荡着这种“野蛮”的,狂飙式的,长风浩荡的这样一种气息,让人真的想一口气读下去。

《子归城》:以丰富的西部经验书写传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

我想谈的是《子归城》及百万字长篇小说的当代写法,这是一部纯文学叙事笔法的,而且弥散着八十年代先锋小说的语体风格的一部作品,它虽然很长,但是作者刘岸有过两段丝绸之路的经历,有丰富的西部经验来书写这样的传奇,他显然是有勇气去鼓励读者拿着放大镜来看他的文学技巧的这样的一部书。

《子归城》有一点新历史主义小说的气息,但是又比苏童、叶兆言那样的江南作家笔下颓唐而荒朽的王朝又多了许多西域风情,那种刚健的、充满活力的,和传奇性的色彩。所以刘岸这本小说,他引入了中亚包括俄国的人物,这也符合我们西域近代史的历史,就是跟俄罗斯和中亚有那样的交流,不仅是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交流,还有包括日常生活的交流,血脉的交流,所以他塑造了这样的人物,这些人物因为不是汉族人,不是江南,所以人物很不一样,他们的行动个性来历也很不同,所以叶舟刚才强调西部书写要悲情地去掉“锈带”,我理解是恢复西部历史上的那种光辉和活力,也就是用历史来拯救现实中现在的西部,所以新历史主义解构性的不同,像刘岸这种书写,是一种建构性的恢复西部的现实活力的这样一个做法。

其实《子归城》它的意义,“子归城”这三个字就是一个预言,它可以是西部的这一座城、也可以是很多很多的城,所以子归城是一个历史的,类似于它像一个“飞地”一样,就是因为与传统的文明的建制不同,而一群人被发配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然后重新建构了一个“城”,那这个里边聚集了流浪的人,南来北往的人,传奇性的人,所以他们也就自带剧情,自带不同文化的交融的一个属性。所以这个《子归城》,它的文学上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刘岸现实主义写作,就是他个人的经验的那些祖父和外祖父的经历;同时对于中国来说,它是一个寓言,是多文化交融的这样一个小城一个新城,同时它也是流动的,所以我会在这个小说中读到很多来无踪去无影的人,他们是商人,是归隐不愿做官的官员,是代书的,是土匪酿酒的,然后还有被卖来卖去的人,这些都是我们,就是文明秩序之外的一个传奇。而中国历史上多少这样的城市,这是子归城带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文学上的启示。它塑造了在现代和前现代交接之处的,时间上交接之处,空间上交接之处的一个城市寓言,这是小说最深的意义。

在刘岸这本书里面,他在人物塑造上追求的是一种先锋小说的叙事风格,他的笔法是闪烁的,他把一个时间连贯地叙事反复切碎,碎片化地来回闪回闪去,人都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这种写法会强化他们的传奇性,以及不确定性,但是同时在阅读上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觉得真的感受到作家的抱负,但是它确实阻隔了我们阅读这个故事的快感,但我仍然不能否认它就是《追忆似水年华》那样的作品,同时我还是想说一下,这真的是一部生命之书,这么长时间的创作,纳入了这么多人生的感触和个人经验,又完全是写小说的技法,这是他的一种个人探索。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