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野渡中的葭苇——《跳船》读后

发布时间:2022-08-0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跳船》

邱松先生隐居哈德逊河郊,芦苇在野地苍然蔓延,如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初代旅美华人。粗朴而坚毅,根茎立于急流而直立,身居荒野,也凭天性中坚韧的品质“开垦”一片沃土,子子孙孙生息繁衍,代代不息。

《跳船》之名取自小说集中《跳船》一篇,旅美华商是无数个姚大原,王老伯和姚大原之间的情谊是无数海侨惺惺为伴的缩影,最能体现邱松先生与同胞相互扶持,融入异域文化氛围却仍持存中华文化品格;相度艰难岁月,积淀绵绵思绪。邱松先生使用“婚恋”与“饮食”作为文化品格的表征,具象地记录海外华人在异乡生存境况的历史。

邱老先生在书写其发家历史时着重展现民间师傅“王国荣”和白水妻子“冼爱群”对姚大原不计较得失的扶持。从空手持白刃到拥有五家加盟店的生意人,从“福州羊串薄饼”摊主到“太原薄饼”旗舰店主,不仅隐喻中华儿女勤劳、好学、团结、变通的集体个性,也书写出华人文化精神蕴含的现代性特质。“福州羊串汉堡”,用薄饼包裹羊肉,打上“FuZhou”招牌;门店匾额,朱红底色篆墨黑颜体汉字;店内装潢,烤炉架设门口,桌椅袭用木质四方长板凳条;经营模式,采用技术导向型,分店自负盈亏的现代化管理手段。赢得美洲人胃口,习得当地商业模式,包装以中国古典文化的形式,姚大原的“成功”路径亦是邱松先生在美立足的复写。邱松先生将异国故事讲给同胞听,以乡土口吻,对事件再度改写,亦是姚大原感恩师傅资建“国荣小学”行为的现实映照。

邱松先生对吃食的书写生动细致,且呈现是“中国胃口”。甄振明袭用粤菜中“挂糖色”的工艺,添入硬糖增进烤制口感;余竹筠做粽子,为保证独特香气,只用中国邮寄的“箬竹叶”;洋媳妇Linda为品尝各种“Dim Sum”养成喝茶的饮食习惯;喜宴、满月酒等中式筵席......邱先生只点一笔,留白部分自由同胞想象。饮食习惯与婚恋情节作为“中国元素”为整体叙事点缀,同读者期待视野融合,于小说行文裂隙赋予想象发挥空间,构成“跳船”苦难叙事的味外之气。邀请读者加入文本构建,作者叙述质料又涉及“医学”“管理学”的现代性质素。不仅在创作层面,读者之维,也能体验中国元素在西方世界独特价值。这一创作特质同作者文气相通,邱松先生以中国文化眼光看美洲大地上的华人故事。橘生淮南,长于淮北,面对同样“成长困境”的群体如何魂归故里?也许是姚大原那样通过资助将“跳船”传奇带回故里融入到家乡建设,也许是黄炳桓那样在异国聚同邦建造荫蔽子孙的“金兰堂”,也许是以包容之心助育“白瓣菊花”。

江河湖海各成一脉、各有姓名,文字构成汇聚、分流的力量。邱松笔下的哈德逊大地是依托哥伦布大陆的精神原乡,《跳船》小说集搜集异乡志怪闲集,以作者旅美亲身经历和个人叙述特色统摄汇编,对于在侨商创业史或对中国元素在海外生存境况等问题上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跳船》不失为一本文质兼美的理想读物。

稿源 | 九章文学出版事业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