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让塞罕坝精神同松柏一般常青

发布时间:2022-02-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塞罕坝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仅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还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这一系列的伟大精神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塞罕坝精神”纳入其中。在众多伟大精神方阵中“塞罕坝精神”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因而备受世人关注。

冯小军创作的纪实文学《白色的海,绿色的海》最近由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出版,它的问世为我们呈现了塞罕坝林场的历史演变、发展历程和一甲子时间里铸就的塞罕坝精神。作者用纪实文学手法还原了三代塞罕坝人不畏惧艰难困苦,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精神风貌。

运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客观真实地诠释“塞罕坝精神”的内涵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早年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砍伐殆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美丽高岭”变成了白沙裸露的茫茫荒原。

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为改变首都周围恶劣的生态环境,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原属承德市县的几个小林场的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

“搭马架,垒土炕,挖地窝子做工房。”一代代塞罕坝人以青春和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从白茫茫的荒原到百万亩人工林海,建造起一道守卫京津的生态屏障。林子在生长,“塞罕坝精神”也在思想淬炼中逐步成熟。建场三十年之际,国家林业部原副部长刘琨与林场干部职工共同提炼的塞罕坝精神是“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2010年6月国家林业局时任局长贾治邦在塞罕坝调研后总结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做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肆虐的荒漠上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了生态修复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2021年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林场,在“尚海纪念林”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说,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在冯小军《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里,作者从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中遴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我们呈现了塞罕坝人在不同发展阶段里非同寻常的创业经历,字里行间凝结着的塞罕坝精神气贯长虹、壮怀激烈!阅读这本书时我几次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那些动人的故事强力地撞击着我的心。在《刘琨的足迹》中作者写到:“这次刘琨等人骑马在坝上转了三天,跑遍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大半土地。一路上他们了解到这一带的土壤及气候条件,特别是亲眼看到‘一棵松’,还有直径很大的落叶松残根,坚定了把林场选定在承德围场的决心。这些情况成了他和林业部领导集体决定把林场建在这里的重要依据。”在《撒出骨灰,播下种子》中作者叙述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临终之际跟家人交代后事的画面,作者用细腻动人的文字这样描述:“王尚海似乎挺了一下身子,嘴唇艰难地动了一下:‘要说,还是那件事。到了那天啊,我的骨灰……要……撒到……塞罕坝去!’”王尚海在塞罕坝工作了13年,为塞罕坝林场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199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决定在撒下王尚海骨灰的马蹄坑树林里修建一座纪念碑,并把这片树林命名为‘尚海纪念林’。”《他们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这篇饱蘸泪水写成的演讲稿里,陈燕写道:‘思念是林,绵延成海。爸爸,在那高高的望火楼上,我已经不知道您是一棵树还是一个人了。爸爸,您的小燕子想您,心疼您啊!’”《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一书类似这样声声泪、字字泣的文字俯拾皆是,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充满了强大艺术感染力。

毋庸置疑,《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是一本为塞罕坝精神立传的书。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挑战。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弘扬塞罕坝精神,艰苦奋斗、奋发进取、求真务实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把个人的人生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从这样的历史背景上看冯小军的《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白色的海,绿色的海》是一部生动活泼的生态文学作品,是冯小军呈现出的具有历史担当、人文情怀、红色传承的纪实文本。既还原了塞罕坝人的奋斗历史,也让广大读者从中领悟塞罕坝精神的精髓,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精神营养,通过感召深邃的红色基因提升读者的精神品质。

冯小军的这部作品汲取了小说的创作技法,通过刻画典型人物进而连缀故事,在环环相扣中推进情节。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把小说创作中常用的“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非常巧妙地借鉴到纪实文学创作中,显示了作者善于驾驭体裁的能力和“跨界”铺排的得心应手。阅读《白色的海,绿色的海》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给我们呈现的23个单元故事貌似单独成篇,其实互有内在关联,它们相辅相成,彼此烘托,有机推进,完整地呈现了塞罕坝的发展历程和三代林场职工干部凝结成的精神风貌。

运用儿童视觉是这本书的另一特色。作者用清新隽永的语言,绘声绘色地叙述,巧妙地串联起三代塞罕坝人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修复生态环境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在《黑琴鸡交尾季》一节里我们看到,塞罕坝林场第一代人放弃原先舒适安逸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来到塞罕坝安家落户,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用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面对一次次地挫折他们没有退缩,失败面前唯有一个念头——让塞罕坝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同时,作者在状写英模人物中还把承德围场的历史风貌、满蒙民俗、植物以及野生动物的描写穿插其间,生动细致地描绘和科普解析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加了它的趣味性。

长篇纪实文学《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里每个“章节”都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以简见繁是它的明显特色。“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是丰子恺先生所说。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和儿童文学创作关系非常密切的作者,这句话概括是他对自己漫画艺术的心得。同样,纪实文学的艺术特质无疑和这句话有“神似”之处。“用银镊子翻弄人生”是日本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菊池宽对日本短篇小说名家芥川龙之介的评价。银镊子很小,而人生却巨大无边。无论你是丰子恺,还是菊池宽,他们的文学经验都揭示了纪实文学在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的特质:在艺术上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在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进行洞察和观照,要具有非常透彻的目光。在本书《内罗毕传来中国声音》中,作者记录了塞罕坝林场职工代表陈彦娴、刘海莹、于士涛于2017年12月5日远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领奖的经过。“这一天,塞罕坝人因植树造林保护地球的行动取得的非凡成就,荣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白色的海 绿色的海》每一篇文章既能单独成篇,故事链完整,把它们串在一起又如同璀璨的明珠那般光彩照人,品咂故事里那些毛茸茸的细节总是令人回味,那些进入本书或者没有留下姓名的塞罕坝人如同一棵又一棵坝上高原或高或矮的常青树,他们筚路蓝缕前赴后继的精神如回荡在天地间的蛩蛩足音,感天动地,令人振奋,谱写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塞罕坝精神之歌!我们在这歌声中虔诚地谛听,如同仰视一座座巍巍矗立的青山……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