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冉冉《大江去》:作为民族灵魂镜像的大江

发布时间:2022-02-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毋庸讳言,水一直是中国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水具形为溪流江河湖海,寄托着中国人的时间之思、盛衰之叹和生命不息的期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此时,水是一往无前、永在永逝的时间;曹操观沧海而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所悟,是星汉灿烂背后的浩渺宇宙,沿着日夜、春秋的时间轨道生生不息,不舍不绝。豪迈如曹孟德,由山川而窥见宇宙并没有使他生出渺小感,反而是站在时间一边的壮志满怀。临水而叹的还有张若虚和苏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由江与月的变与常带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同样面对江与月,苏轼提供的却是一种生命“辩证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某种意义上,中国人关于江河的文学想象一直被相关的诗文所定义。“临水照花”或“烟波江上使人愁”,倒影的是个体的情感涟漪;“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或“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回响的则是关于宇宙人生和普遍生命之理。

  江流乃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母题。作为一个当代诗人,须“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书写江河时,丰富灿烂的古典诗文是有待写作去更新的“源代码”。某种意义上,冉冉的长诗《大江去》就是一部有志于更新“源代码”的作品。中国古典诗文中的江河,不管凄清如“唯见江心秋月白”,还是壮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管是抒情还是阐发义理,都是由“我”出发的写作。江作为一个文学镜像,倒映的是个人情思、生命盈虚和日月轮回的道理。但从未有任何诗歌(包括文学),尝试将江河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镜像来书写。无疑,这正是冉冉《大江去》最大的创意所在。

  《大江去》全诗共四章。第一章《水滴或源流》共3节,此章从一条江回到一滴水的视角观照世界,意在吁请回到一个民族的源和初,理解一种民族精神的“太初”及生生不息奔赴胜景的初心。第二章《舟船或津渡》共3节,江流从雪域高原流出,通过一块刻满祷词的嘛呢石来见证沿途风景,书写一颗“高低跌宕的心”,感悟“所有绝境都将/造化你,凡携带祝福的/自身也将获赠祝福”。这舟船历经千山万水的一生,串起的既是广袤无垠、江河壮丽的中华地理,也是从天地玄黄走入人烟阜盛之现代生活的中华历史。河边小镇的临江茶馆迎来异国红发小伙,中华之舟乘着时间之流“已进入数字化的/智能城市”。这艘民族精神之舟,正穿越险滩,抵达津渡。第三章《流逝:水中城》共7节,本节以“睡”开篇,“城市睡在深水,香樟睡在路旁,/莲子睡在莲壳,桂花睡在滑翔里”,写出人类与河流之间的亲密关系,水与人构成一种完整的生态。城在水中央,人随江流逝。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既有勇闯天涯的光荣,也有苦难中伤逝的哀伤。这一章是一曲民族的安魂曲,本章以“7”为节数,饱含深意。由江代表的民族精神,既像鹰一样勇猛精进,也需用水的智慧来面对民族创伤和同胞伤逝。祭奠和安魂不是沉溺于悲伤,而是确认一种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所有对他者的确认,/其实都是自我确认”;“驻临在万物,你是离你/最近的他们,他们是行远的你,/你替他们活着,他们替你赴死。”第四章《奔涌:江与海》共4节,这是一曲关于民族未来的咏叹调。在超然之“你”的注视中,平原上的村庄、湖荡里的柳树、田畴瓦舍和乌篷船的水乡接踵而至。“死乃是生的别名”,觉寒尽而春生。那个作为民族精神人格化的“你”,通过一条江,观照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原初到未来、从启程到抵达、从历史到地理、从人情到风物的全过程。“你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搬运:/从一粒果核到千亩果园,从一颗水滴到浩渺大江”、“一个母亲/生下另外一个母亲”。这里完成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自我提炼和洗礼。

  虽未明言,但我们知道它写的是中华的母亲河——长江,书写它的源和流,它的过去和未来,它的形貌和精神。之所以不将这条江坐实,是因为此诗有更大的抱负。它不是将江作为一己悲欣的见证者,也不是将江作为抽象义理的喻体。它要书写一条民族河流的形而上气质,要通过它写出一种内在的民族精神。

  如何通过一条江看见中国:看见中国的地理与历史,看见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看见中国的事功与精神……这是《大江去》为自己设置的任务,换言之,这不是个体抒情诗,而是民族史诗。因此,这首诗中,通常抒情诗所常见的抒情主体“我”被江的同位语“你”所取代。“醒来的一瞬,你看见了”,《大江去》的真正主体不是个体的“我”,而是作为人格化民族精神的“你”。而“我”也被“我们”所取代,因为“你”所卷入的不是任何一个个体的“我”,而只能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我们”。这是从个体抒情诗到民族史诗必然带来的称谓转换。着意写“大”者,稍不留神就流于空疏,《大江去》却能“致广大而尽精微”,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个作为人格化的民族精神的“你”的存在。“你”使江不再被动地被描述、被赞美,而具有上天入地的“超视”功能。“你”能把一块彩石放进江水,让它随船去经历中华风景和跌宕起伏的民族旅程,让它去见证一个民族的自我修炼和精神涅槃。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