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与死者》三部曲
《生者与死者》三部曲作者为苏联作家康·米·西蒙诺夫,对于这位作家,我们最熟悉的作品应该是语文课本上的战地通讯《蜡烛》。
三部曲分别是:第一部《生者与死者》(1954—1959),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1963—1964),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1970—1971)。
重点概述第一部的内容。1941 年夏希特勒背信弃义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斯大林判断失误,上层领导不知所措,苏联大片土地失守。主人公辛佐夫是一个州报记者,战争象晴天霹雳,一下子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做为一名随军记者来到驻扎在莫吉寥夫城的由旅长谢尔皮林指挥的176 师某团。
沿途他目睹苏军节节败退,人民遭殃的悲惨情景。同时也亲历谢尔皮林领导下军民奋战从莫吉廖夫突围东下的场面。谢尔皮林战前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任教,他对希特勒军事实力和战术观点提出科学分析,却被同事巴墓诺夫诬告为长敌人志气,1937 年被捕,已监禁4 年。战争开始他等不及为自己平反就上了前线。而这时身为集团司令部副处长的巴基诺夫反而当了逃兵,正好为谢尔皮林碰上,把他降为列兵,巴基诺夫羞愧自杀,突围时谢尔皮林受了重伤送庄莫斯科治疗。十月初上级命令所有突围人员都必须上缴武器,然后送后方审查整编。遣送途中遇到一个小桥被炸,车队一分为二,分成了主者和死者。未过桥的后半队100 多人由于武器被缴,无法自卫而后活让赶上来的德国坦克兵射死,少数人跑进树林。辛佐夫就是其中的一个,经过几昼夜的跋涉又被炮弹震昏,同行的士兵无法带走他,只得脱下他的军报、拿走证件以免被敌人发现时受害。辛佐夫醒来后被俘,又侥幸逃脱,历尽千险万难,终于在10 月中旬回到莫斯科家中。而妻子玛莎在第二天就要空投到敌后去收集情报。失去证件的辛佐夫到处奔波都不彼承认,他到入党时的区委会去磨了许久才彼编入志愿上前线的共产主义大队,参加莫斯科附近的战斗。辛佐夫在一个砖厂坚守阵地,击毁多辆德国坦克,立功后提升为炮兵班长。激战半个月,德军在离莫斯科25 公里的西北部被阻住。上级为辛佐夫的战功颁发奖状,却不同意恢复他的党籍。辛佐夫匀愤地说:“什么更重要些,是人还是纸片?”11月7日,斯大林照常主持了红场的阅兵式。谢尔皮林伤愈后领到党证、勋章和新的将军级身份证并参加了观礼。他和副总长伊凡·阿历克耶维奇谈到目前苏德军事力量悬殊的根源在于肃反扩大化,斯大林不信任有文化知识的军官。1940 年秋步兵抽样调查225 名团长中没有一个是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只有25 人受过正规军校教育。其余200 名只在少尉短期训练班或者团队的学校里受过锻炼,而德国团长一级的军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官。谢尔皮林又与妻子讲到这一问题,她却认为1937 年的肃反和目前还在发生的坏事都是因为斯大林不了解情况,受错误汇报的影响造成的。
12月初谢尔皮林以31 步兵师长的职务参加了莫斯科附近的全面反攻。经过短暂战斗,夺回了叶尔尼亚,这是谢尔皮林打了5 个月仗的第一个战果,辛佐夫所在营在战斗中受到重大损失。第一部结束时人们还都深陷在“万恶的生活”中,战争继续着,每天有大量死亡。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写1942—1943 年苏联军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生活,谢尔皮林取代辛佐夫成为第一号人物。小说围绕斯大林格勒战役展开三条交错的情节线索。一线以谢尔皮林为中心,这也是主线,描叙了袭击高地,解救苏军战俘。北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会合、德国鲍留斯集团被切成两半等重大事件,也更充分刻画了谢尔皮林的性格。他在指挥中时刻考虑如何减少牺栓,爱护士兵他,不惜失去职务而违背必须在建军节之际发动准备不充分的进攻的命令,为了指挥重大战斗,他没有及时探望病童的妻子,为在肃反中蒙冤的战友申诉,他敢于冒险向斯大林上书。第二条线索通过辛佐夫在战斗中如何从一个文弱记者成长为真正的军人,点明书名《军人不是天主的》的含义。辛佐夫在谢尔皮林集团军中从排长升为营长,还亲自率领侦察兵潜入德军指挥部俘虏了一名少将军官,立了功。第三条线索通过军医塔尼准的经历展开。她在莫吉廖大部队突围后送往后方整编途中和辛佐夫一起在林中逃散,因病被安置庄一个伐木工人家里。后在敌占区当了游击队员,受伤后先在莫斯科治疗,后回塔什干家中休养。战时后方人民生活极为困难,妇女儿童都从事力不胜任的劳动,父亲累死在车床前,母亲挣扎着工作。伤愈后来到谢尔皮林的部队,被派往刚解放的一个苏军战俘营去接收伤病员。恰巧辛佐大有事来到医院,他和塔尼雅相会。三个主人公在北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胜利会师时会合了。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写身为中将衔集团军司令的谢尔皮林在1944 年夏组织白俄罗斯战役,收复战争一开始的撤退地莫吉廖夫和明斯克,把德国法西斯赶出国土。这就是卫国战争的“最后一个夏天”,在这一部中谢尔皮林和辛佐夫的个人命运上升为主线,谢尔皮林在妻子去世后与军医巴基诺娃真诚相爱,在解放明斯克的日子里谢尔皮林在巡视前沿阵地时中炮弹身亡。斯大林亲自下令以隆重的军队仪式把集团军司令员葬在莫斯科新处女公墓,和他的发妻葬在一起,井授予新的上将军衔。而辛佐夫则升任伊林团的参谋长,他和塔尼雅结合后又发现妻子并没有死,处于矛盾状态。接替谢尔皮林的新司令员鲍依科在完成原计划后,开始了向东普鲁士进攻的准备。
(编辑:moyuzhai)雨果《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以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悲剧性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的历史真实,反映了宫廷与教会对人民的双重压迫以及人民对这两股势力的反抗和斗...[详细]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莫泊桑《项链》
《项链》能长久被广大读者喜爱,与其中鲜明、独特的个性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是分不开的。玛蒂尔德就是《项链》所塑造的一个爱慕虚荣的,遭受挫折后才回归务实、勤劳...[详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平淡之中绽放光彩”。...[详细]
莫泊桑《一生》
莫泊桑的《一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总是一些家长里短式的生活絮语,细细描述的都是平淡无奇的细枝末节。小说细腻地刻画了雅娜从怀揣梦想的少女到梦想一步步幻...[详细]
莫泊桑《羊脂球》
对于莫泊桑来说,《羊脂球》是他文学生涯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正是这篇小说,使莫泊桑一夜成名。小说发表于1880年,当时几个以左拉为崇拜对象的青年作家,相约以普法战...[详细]
法朗士《苔依丝》
《苔依丝》深受福楼拜的《圣安东尼的诱惑》的影响,是一部反基督教的杰作。小说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埃及五光十色的风貌,而且使世俗生活的欢乐和修道士们的苦行形成...[详细]
都德《最后一课》
作品虽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却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方法,选择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小学里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情感。虽...[详细]
都德《小东西》
都德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小东西》正是他这一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含泪的微笑”。小说通过小东西一家的不幸遭遇,展现...[详细]
左拉《金钱》
左拉的长篇小说《金钱》(1891)是《卢贡 马卡尔家族》的第十八部,其主人公是卢贡一支的第三代阿里斯蒂德•卢贡,因为要投靠时任第二帝国大臣的兄长皮埃尔•卢贡,化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