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家:方之
方之(1930.1.7—1979.10.22),中国现代小说家;原名韩建国;祖籍湖南湘潭,生长在南京;解放战争时期在南京读中学时投身学生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京解放时高中毕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主动参加农村土改运动并在南京市郊和团市委担任共青团领导工作。创作上注重探求与创新,其小说多与现实密切相关,故事性强,对话生动,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成功;代表作《内奸》,被评为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抗战期间,在湖南农村避难;抗战结束后,入南京市第一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地下组织,在此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50年代从事共青团的工作。方之的处女作《乡长买卖》,发表短篇小说《章老师》、《兄弟团圆》、《在泉边》、《曹松山》,中篇小说《浪头与石头》等。
1957年后曾在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57与江苏的高晓声、陆文夫、叶至诚等准备组织“探求者”文学社,提出“干预生活”的主张,后受批判并下放农村劳动。但中断创作时间较短,1958年至1959年与叶至诚合作电影剧本《绿洲》。
1962-1965年间又发表短篇小说《岁交春》、《看瓜人》、《出山》等,都是立足于当时实际的颇具深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另有一些作品未及发表,在文革中佚失。
“文革”期间,被下放江苏洪泽县劳动,健沟受损;1978年调回南京市文联,重新开始创作,1979年恢复名誉,发表《内奸》(《北京文学》1979年第3期),引起广泛重视,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1979年10月22日,因患肝癌不幸辞世,他有许多成熟的构思没有形成文字,一些文学构想和创作尚未完成,不朽之作《内奸》成了方之的绝笔。
创作上注重探求与创新。其小说多与现实密切相关,故事性强,对话生动,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成功。 方之同志70年代末当他重返文坛后,鲜明地提出了搞“防癌文学”的主张,这是他直面人生深沉思考的结果,也是他一生文学创作经验的结晶。
这个才华横溢、勇于探求的作家,一生中处于顺境之时甚少,1957年因“探求”受打击后一直走着坎坷不平的道路,总其一生,能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的时间并不多,所写小说不过几十篇,全部着作加起来不满一百万字,但在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总是用敏锐的目光和火热的心去观察和聆听时代的脉搏,在自己的作品中讴歌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鞭挞丑恶的东西,写“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编辑:moyuzhai)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中国科幻文学——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许...[详细]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中国农民城》:小渔港·小城镇·城市化
朱晓军的《中国农民城》就是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深入采访后书写而成的一部长篇纪实文学新作。...[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