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武侠先行者:郎红浣
台湾最早创作武侠小说的老作家是郎红浣,本名郎铁青,为北京旗人,生平不详。约一九五二年起,他在《大华晚报》陆续连载《古瑟哀弦》、《碧海青天》、《瀛海恩仇录》、《莫愁儿女》、《珠帘银烛》、《剑胆诗魂》等系列武侠作品,写三代英雄儿女的悲欢离合故事。由《古瑟哀弦》之书名即可知作者深受王度庐“悲剧侠情派”小说影响;而其开场笔法之新,却非两年后标榜“新派”的梁羽生所能想象。惟因王派小说描写武打场面太“瘟”,故嗣后此一系列作品乃加入奇门遁甲、神仙术数等趣味性素材,又走回不肖生时代的老路,遂令人有扞格不入之感。
郎红浣小说文字迹近白描,运用京白对话生动传神,尤善于写小儿女情态;惟叙事习于故常,缺乏转折变化,是其所短。复因“在旗”缘故,他的武侠作品均以清初鼎盛时期为背景,而且小说故事相连,前后呼应;对于满族生活习俗,亦甚考究,非向壁虚构者可比。
然而迄至一九五八年郎红浣写完最后两部作品《黑胭脂》与《赫图阿拉英雄传》为止,一直都未获得读者应有的重视。问题症结乃在:郎氏初学王度庐笔法,仅得其形而失其神;而受掺入神怪(包括飞剑)色彩,更不能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但郎红浣的“失败”历程,对某些有心创作武侠新篇的人来说,却是一面镜子。在一九五七年左右,卧龙生、司马翎、伴霞楼主、诸葛青云相继崛起;他们博采众长,而推出“超技击侠情派”小说,遂广受欢迎。其中尤以卧龙生、司马翎出类拔萃,影响最大。
(编辑:moyuzhai)三弦《天之下》: 网络武侠小说创作的一种出路
简介《天之下》展开了一个主宰是武林的神州世界。武林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武林。在这个庞大的天下中,侠客持证上岗,仇敌照章相杀,曾经的江湖规矩,全都变为律法,然而侠肝义...[详细]
“武侠热”到底是武侠类型最后的挣扎,还是新的转机?
2022年的剧集播放过半,武侠题材似乎又有重放光芒的迹象。上半年《雪中悍刀行》《说英雄谁是英雄》《且试天下》等武侠题材影视剧的制作阵容堪称顶配。下半年代播...[详细]
金庸扭转了对武侠小说的误读
中国大陆对武侠通俗小说的误读很严重。上世纪30年代开始,新文学的不少学者就对传统武侠、志怪的通俗文学有猛烈的批评。而50年代起,对武侠小说更是持禁毁的态度,有些...[详细]
《天龙八部》中的“漏洞”
天龙八部从1963年开始连载,四年方成书。金老先生讲故事还真是高手,人物新奇繁多,情节跌宕起伏,虽有小虫但不影响大局,时过四五十年仍畅销如昔。瑕不掩瑜即是如此。...[详细]
《天龙八部》:执念与命运
我所看过的金庸小说,唯《天龙八部》一书最是神奇。小说通篇都笼罩在佛法的光芒下,所有的剧情都在阐述着四个字:求而不得。...[详细]
《天龙八部》中的人性
金庸比别的武侠小说作家高明的地方就是当他们都在追求情节的离奇的时候金庸已经悄悄地将武侠小说提升到了探讨人性的高度。《天龙八部》就是部披着武侠外衣的人...[详细]
《天龙八部》中的佛学意蕴
金庸小说的伟大之处在于虽是武侠却超越武侠,仅凭一部《天龙八部》已使得所有武侠小说望尘莫及。小说以北宋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之...[详细]
《天龙八部》的灾难
金庸写武侠写得华人世界人人皆知。他后来悍然封笔,急流勇退。我看最早当是在写《天龙八部》的时候,看到了自己无法避免的下坡路。...[详细]
《金庸识小录》:真正能流传下去的武侠小说只有金庸
作者酷爱乱读书,尤好金庸小说,阅读中随手考掘故实,索隐发微,出入于文学、历史、风俗、博物、西学之间,虽以短小的札记体裁写出,但能免于陈言,而富于趣味性与知识性。论...[详细]
论《天龙八部》中逍遥派的武学
金庸以武功写逍遥,《天龙八部》直是一部好看可爱的武侠《庄子》。而大师从心所欲,同时将一部波诡云谲、神妙莫测的《庄子》演绎成庄重高远、意境悠深的《金刚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