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1923—),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常委。《旗》杂志主编。主于沃罗涅 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参加过卫国战争,授上尉军衔。1951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早期作品有描写战后农村主活的中篇小说《在斯涅吉里一家》 (1954)和短篇、特写等。50 年代后期开始创作描写卫国战争的中篇小说,作有《九天》(1958)、《一寸士》(1959)、《一死遮百丑》(1961),作品 着意描写普通战士和下级军官在局部战斗中的“战壕真实”和在生死考验时的心理状态,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一寸土》与邦达列夫 的《最后的炮轰》、且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被认为是“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作。还作有中篇小说《卡尔普欣》(1966)、《美国一月》(1972),《永 远十九岁》(1979)获1982 年苏联国家奖金、《小兄弟》(1981),长篇小说《41 年7 月》(1965)、《朋友们》(1975)、短篇小说集《苦难的滋味》 (1962)、《科斯坚卡和科连卡》(1983),电影剧本《四十九天》
(1963)、《五月》(1971),剧本《人们为什么活着》(1978)、《永远十九岁》(1979)、《城里》(1984)等。中篇《永远十九岁》是作者的力 作,也是苏联军事题村作品的名篇。
(编辑:moyuzhai)新中国70年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小说:当代文学的“洪钟
中国当代文学走过了70年,它是共和国的产物,伴随着共和国一起成长。共和国的成立来之不易,它是数十年来革命斗争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之果,因此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也就成为...[详细]
苏联小说家:尤·瓦·邦达列夫
1969 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详细]
瓦·伊·别洛夫《凡人琐事》
中篇小说《凡人琐事》通过普通农民家庭最琐碎的日常生活,极为细致地满写了正在消失着的苏联农民的文化与生活。在描写苏联农村变革的同时,提出了有关人类本质的普遍...[详细]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别洛夫
1966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凡人琐事》标志着作家才华的迸发以及他对现实生活观察的深度。别洛夫在这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从...[详细]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下简称《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作者因而一举成名。小说中描写的那个劳动营和涉及的社会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反扩大化的错...[详细]
苏联禁书《生存与命运》
内容概要 举世震惊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正在进行,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面临最艰难的日子。城里进行着艰苦的巷战,但主动权仍掌握在德军手里,红军的反冲击无法阻止德...[详细]
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
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1905—1964)苏联俄罗斯作家。有犹大血统。1929 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分配到顿巴斯矿区任化学工程师...[详细]
格·雅·巴克拉诺夫《一寸土》
《一寸土》是巴克兰诺夫的代表作,也是50—60 年代描写“战壕真实”的代表作。所谓“战壕真实”,简单地说,就是描写生活在战壕里的下 层官兵在战争中的命运。...[详细]
弗·阿·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
由于小说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现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及作品中充满了政论性的特点,因而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重视,并展开了...[详细]
抗战题材少儿小说的历史担当与艺术追求
抗战期间,无论是大后方(重庆)、根据地(延安)还是“孤岛”(上海)的儿童文学,都有直面抗战、砥砺意志的精彩儿童小说面世。如丁玲的《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萧红的《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