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爱伦堡
伊里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1891—1967) 苏联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工程师家庭。
中学时代参加布尔什维克党,进行革命活动,被开除学籍。1908 年被捕,同年获释,流亡巴黎,不久即逐渐脱离政治活动,从事文艺创作。1910 年后出版诗集数册,流露出流亡青年脱离革命斗争后的苦闷彷徨心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莫斯科《俄国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报》记者,采访德法前线战况,目击帝国主义战争惨象,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1917 年7 月回国。十月革命后参加政府机关工作。对革命不甚理解,在尖锐复杂的价级斗争面前犹豫动摇。
这种心情明显地表露在这一阶段出版的诗集中。1921 年起长期担任驻外记者。1922 年发表第一郭长篇小说《胡里奥·胡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反映出作家的哲学观和艺术观的复杂和矛盾。随后出版的长篇小说《尼古拉·库尔波夫的一生和毁灭》(1923)、《让娜·涅依的爱情》(1924)则着重描写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职责和情感的冲突。1923 年发表短篇小说集《十三只烟斗》,加强了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三十年代初重返苏联,亲眼看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的新的精神面貌,从而思想上起了决定性变化,写下了长篇小说《第二天》(1933)和中篇小说《一气干到底》
(1935)等作品。三十年代后半期作为记者多次访问西班牙,并两次出席国际保卫文化大会。在此期间,发表了许多鞭挞法西斯的作品。1939 年在巴黎目睹法国沦陷的悲剧,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获1942年度斯大休奖金。卫国战争期间担任记者,写出大量优秀的评论和通讯,影响巨大,赢得了世界声誉。战后创作了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暴风雨》(1947,次年获斯大体奖金)和描写战后生活的长篇小说《九级浪》
(1952)。1954—56 年发表中篇小说《解冻》,开苏联所谓“解冻文学”之先河。1961—65 年发表回忆录《人·岁月·生活》。这两部作品都引起激烈争论,褒贬不一。
(编辑:moyuzhai)苏联小说家:尤·瓦·邦达列夫
1969 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详细]
瓦·伊·别洛夫《凡人琐事》
中篇小说《凡人琐事》通过普通农民家庭最琐碎的日常生活,极为细致地满写了正在消失着的苏联农民的文化与生活。在描写苏联农村变革的同时,提出了有关人类本质的普遍...[详细]
瓦西里·伊凡诺维奇·别洛夫
1966 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凡人琐事》标志着作家才华的迸发以及他对现实生活观察的深度。别洛夫在这部小说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从...[详细]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以下简称《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处女作,作者因而一举成名。小说中描写的那个劳动营和涉及的社会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联反扩大化的错...[详细]
苏联禁书《生存与命运》
内容概要 举世震惊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正在进行,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面临最艰难的日子。城里进行着艰苦的巷战,但主动权仍掌握在德军手里,红军的反冲击无法阻止德...[详细]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
格里戈里·雅科夫列维奇·巴克拉诺夫(1923—),苏联俄罗斯作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常委。《旗》杂志主编。主于沃罗涅 日市的一...[详细]
弗·阿·柯切托夫《叶尔绍夫兄弟》
由于小说迅速及时地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鲜明地表现了重大的政治主题及作品中充满了政论性的特点,因而一发表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文艺界的普遍重视,并展开了...[详细]
李劼人《大河三部曲》
李劼人(1891.06-1962.12),1891年6月20日生,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家祥,中年时期的李劼人常用笔名劼人、老懒等,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详细]
普里亚斯林一家赏析
在《普里亚斯林一家》中,通过“新生活”集体农庄的变迁,一方面揭露了农村生活中的阴暗面:迫在眉睫的衣活和农民的生活,强迫农民大量伐木;一到秋收季节则既要征税又要农...[详细]
普里亚斯林一家
卫国战争爆发了,苏联北方别卡什诺村“新生活”集体农庄的男人们全都上了前线,剩下的尽是妇女、老人和孩子。他们既要挑下全部农业劳动的担子,又要伐木,供应前线木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