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奖的首位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最初引起中国读者的关注,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郭建中教授主编的一套科幻译丛收录了他的代表作《群星,我的归宿》尽管只是个缩写本,其中俯拾皆是的超越性想像仍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倾倒了无数读者。
作为一位大师级科幻作家,现代科幻小说的缔造者之一,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诞生的见证者,贝斯特在美国一直备受推崇,即便是在他去世十几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仍然在读者乃至作家群落中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除了那部缩写本的《群星,我的归宿》和一两个短篇外,贝斯特大部分优秀作品一直没有译本。如今我们将他的《被毁灭的人》和《群星,我的归宿》(全译本)两部杰作纳入科幻世界视野工程一同推出,即是想弥补这一缺憾。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AlfredBester.1913~1987)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方面均受过很好的教育。他给科幻界带来的第一份礼物是一个短篇故事,最初他把它寄给了《惊骇》。一个叫莫特·威辛格的编辑帮助他润色了这篇作品,并建议他去参加《激动人心的奇异故事》正在举行的业余作者大赛。贝斯特听从了这一建议,结果他赢得了50美元的奖金。这篇故事叫《被破坏的公理》(The Broken Axiom),发表在1939年4月号的《激动人心的奇异故事》上。
贝斯特的才华一开始就得以明显地展现,1939年到1942年间,贝斯特创作了十几个短篇,其中至少有三篇令人难忘:《亚当的伴侣不是夏娃》(Adam and No Eve,1941);《轻触》(The Push of a Finger,1942)和《地狱永恒》(Hell is Forever,1942)。 1942年,已成为贝斯特挚友的威辛格转到了一家漫画杂志,贝斯特的创作也因此转到了漫画领域。像许多成功人士一样,贝斯特是一个多面手,他在漫画以及脚本编写方面表现出色,后来他又转到一家广播电台工作,这期间贝斯特几乎完全脱离了科幻圈,直到1950年他才又开始偶尔地回到了科幻杂志之中“做客”。这时他已经成了一位成熟的作家。
1951年《银河》杂志的主编戈尔德邀请贝斯特为其撰稿,他们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共同完成了一个长篇的构思,1952年这部作品开始在《银河》上连载,它就是为贝斯特赢得首届雨果奖的《被毁灭的人》(The Demolished Man)。在《被毁灭的人》中,贝斯特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清晰地构建了一个由“透思士”主导的未来社会。拥有超感能力的“透思士”能够“看透”人的思想,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贝斯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未来进行精心描绘,他笔下的那个未来因而有了与众不同的异质,散发出纯正的科幻魅力。
《被毁灭的人》不仅有高品质的想像,也有惊险曲折的情节,小说的主人公实质上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他不得不在那样一个任何犯罪都不再可能的社会中谋杀他的商业竞争对手,并隐藏自己的杀人真相。这场金钱与超感的对抗因而显得惊心动魄过目难忘。贝斯最拿手的犀利的对话和连续性的动作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自由发挥。
在《被毁灭的人》之后,贝斯特连续发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短篇故事,如《星光,明亮的星》(star Light star Bright,1953)、《可爱的华氏度》(Fondly Fahrenheit,1954)等,后者是贝斯特最为人称道的短篇之一。
1956年,贝斯特在英国出版了他的另一部长篇科幻杰作《虎!虎!》(Tiger,Tiger)通过这部作品,贝斯特将大仲马的复仇戏剧搬到了太空、这部作品可谓是贝斯特想像力的又一次爆发(他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个人人都可进行瞬间转移的未来世界),异彩纷呈的想像,加之纯熟的故事技巧,使这部小说大获成功。
《虎!虎!》1957年在美国出版时改书名为《星星,我们的目的地》,它是科幻小说史上少有的几部一流作品之一。
在科幻小说、主流小说、广播电视剧本间奔忙的贝斯特在五十年代晚期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他成了一家名叫《假日》的杂志的资深编辑。他在这家杂志一直干到七十年代这家杂志停刊。
贝斯特六十年代以前的令人难忘的作品还有《关于时间和第三大街》(Of Time and Third Avenue,1951)、《正在消失的大幕》(Disappearing Act,1953)和《谋杀穆罕默德的人》(The Men who Murdered Mohammed,1958)等,它们曾经是关于时间悖论的最机智的故事。贝斯特早期的大部分故事收录在《星爆》(Starburst,1958)和《地球黑暗的边缘》(Dark side the Earth,1964)两本选集之中。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贝斯特又一次离开科幻界,直到1974年,他才以《四小时神游》(The Four-Hour Fugue)重新展示了他原有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同年的《电脑串联》(The Computer Connection)使他重新获得了创作高潮,但并没有完全回到原来那些有关永生、全知的计算机的华丽故事的道路。虽然进步和复杂性仍然存在,但看起来《电脑串联》更像是对他自己原来作品的复制。
贝斯特的最后一部科幻小说《欺诈者》(Deceivers)发表于1981年,以贝斯特的水准来衡量,这部作品只能说是一部失败之作,它为贝斯特的科幻之旅画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贝斯特在科幻领域算不上多产对他来讲,科幻更像是一种业余爱好而非事业。但是他那些独特的创作却为他在科幻群英榜中获取到了重要一席。
贝斯特擅长在迅速发展的情节中制造鲜明的形象,更擅长以敏锐的眼光透视未来,体察科幻潮流的变化,他是科幻小说的一位革新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他虽然基本遵循传统写法,却有着超凡的创造力,他是科幻作家中不可多见的优秀作家,在传统科幻和“新浪潮”乃至“赛伯朋克”之间架起了桥梁。
(编辑:moyuzhai)《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主编:宝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9月一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详细]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莱姆:他被整个世界所接纳
莱姆不仅属于波兰,而且属于世界。当我们谈到他的世界性时,往往会列举出他的作品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并行销数千万册等数据,事实上除此之外例证还有很多。早年间英语系科...[详细]
横沟正史
横沟正史(1902-1981),日本推理文坛泰斗,与松本清张、江户川乱步并称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1948年凭《本阵杀人事件》获得第1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一跃成为超...[详细]
无罪:下一部书计划写现实类作品
Q:您选择踏入网络文学创作行列的初心是什么?笔名背后有什么小故事可以分享吗?无罪:初心就是为了兴趣,最初喜欢看书,后来觉得自己应该也能写啊,就开始了创作。笔名最初想...[详细]
楼星吟
楼星吟,真名:谢雅娜。
广东河源市连平县人,现是阅文集团云起书院大神作家。
擅写古代言情小说,创作字数过千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