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假繁荣
当前的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乱象,似乎文学团队异常庞大,搞文学的人越来越多,有点全民文学的势头,而且每年出版的文学书籍数量很大,各种评奖也炒的热热闹闹。其实冷静地想,当下的文学不但没有繁荣,反而日渐衰微,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假繁荣,这种假繁荣持续了将近20年了。
一、对近20年文学的简单回顾
中国文学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过辉煌时期。我们撇开鲁迅、茅盾、巴金等人不说,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萧红、戴望舒等人的作品,今天阅读,依旧可以滋养我们。郁达夫、叶紫等人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当下的作家,哪个敢说他的作品能比这几个人更具文学性,又具可读性?依次梳理,四五十年代依旧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的作品,同样影响了至少一代人。当下的作家,哪个敢说他的作品能影响一代人?文革之后,中国文学的复苏,成就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就我个人阅读范围,张贤亮、张承志、邓友梅、刘心武、冯骥才、丛文熙、朱小平、梁晓声、王安忆、铁凝、莫言、徐怀中、李存葆、朱苏进等人的作品,依旧让当下作家望其项背。中国文学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确令人鼓舞。那时候几乎每年都会有令人振奋的作品诞生。军事文学,徐怀中的西线轶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亮点。朱苏进的《引而不发》,之后20多年了,至今的军旅小说,也无人能及。再说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和王安忆的《小鲍庄》,为当时的中国文学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我亲眼看到一位蛮不错的作家,把刊发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小说的《中国作家》1985年第一期杂志,摔在地上,狠狠地踩了两脚。这是一种绝望,一种对于莫言小说不可及的叹息。张贤亮的《绿化树》等作品,给我们的印象也非常深刻。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那种轰动很难再现了。我们当今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最初的《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也真是光彩照人,今天拿出来阅读,依然怦然心动。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骏马》,至今可以成为阅读的典范。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文化底蕴深厚,人物形象鲜明。张炜的《古船》,在思想上对我们的冲击,至今记忆犹新。
然而,90年代之后,文学开始日渐式微。表面看,似乎轰轰烈烈,每年的作品堆积如山,然而值得阅读的寥寥无几。莫言之后的作品,并没有超越“红萝卜”和“红高粱”,就是他获得茅奖的《蛙》,也并不比前几年的长篇有长进。贾平凹依旧没有突破“商州记事”,张炜几百万字的《你在高原》,也并没有超越他的《古船》,只不过在字数上吓人一跳。其实莫言和张炜等人,有没有后来的作品并不重要,他们依旧是我们尊敬的优秀作家。铁凝主席近几年的几部长篇试图超越自己,看起来也很费力气。苏童的“少年血”等早期的作品,可以反复阅读而不腻,但近些年的作品,也并没有亮点。朱苏进写剧本去了,写的很好。刘恒也如此。唉,真想还能看到像他《伏羲伏羲》的作品。刘震云早期的《新兵连》、《塔铺》、《官人》等作品,绝对是优秀的,其实这些年,他已经远离文学圈,进入影视界。至于《一句顶一万句》,只是他的一种消遣,尽管宣传说是“千年孤独”或是《万年孤独》【本来跟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就不是一个类型】,最终就是一个人的孤独。还有谁值得我们期待?当今的作家,我们不说跟上世纪二三十年的比较,就说80年代至90年代这些作家,刘心武、邓友梅、冯骥才、丛文熙、陆文夫、汪曾祺、张贤亮、张承志、莫言、铁凝、王安忆、贾平凹、李存葆、刘恒、朱苏进、苏童等等【我说等等了】,当下的作家,哪一个敢说作品能超过他们?兄弟姐妹妹,咱们真的不行。
不过,当下影视文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我就不一一罗列。
分析当下文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环节造成的,原因多方面。是作家浮躁,是出版社对市场的无限追求,是文学批评的缺失,是作协的官僚,是整个民族价值观的扭曲。每年大量的纸质文学作品、网络作品,只是制造了一堆垃圾而已。看似繁荣的文学,其实越来越成为极少数人把玩的物件,成为圈子沾沾自喜的悲哀。
二、对未来文学的展望
中国文学未来10年左右,很难有什么突破,属于调整期。去掉浮躁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但是2020至2040年,中国的文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转变。这或许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是一种巧合。要想完成这个转变,作家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要相对减少、社会道德回到正常轨道、批评家们找回丢失的良心。然而,即便是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繁荣的主力军,很可能依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而当今90后的作家,似乎准备不足。90后之后的作家,不能妄加评论。
三、对小说的看法
我总觉得,小说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时候,有三点很重要,人物、情感、悬念。
人物,是那种有个性的人物,写人物就是要完成人物性格和命运的转变。
情感,最好是写那种边缘化的情感。太主流太清晰地情感,并不打动人,相反那种边缘的、朦胧的情感更具魅力。要把情感写好,就要会写细节,没有把握细节的基本功,小说很难成功。
悬念自然是小说的一大特征,一篇小说不能给读者期待,那就读之乏味了。
当然,小说还有很多元素,也间接决定小说的成功,比如结构、语言、意境、思想……。但我觉得,这是后来的事情。能把前面三点把握好,就是一个不错的作家了。
(编辑:moyuzhai)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论莫言、陈忠实、阿来小说中梦的叙述
关键词:梦境 梦能不能被叙述?梦怎样被叙述?梦叙述有什么意义?法国的叙事学家热奈特在1972年发表的《叙述话语》中提出了叙事层次的三分法:“故事”...[详细]
工匠精神:论莫言笔下的打铁场景
关键词:莫言 内容提要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与异化劳动理论为指导,聚焦于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姑妈的宝刀》《丰乳肥臀》《月光斩》《左镰》等小说...[详细]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徐则臣:莫言之后仅凭传奇叙事的时代已经远去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瞬时一股“莫言热”蔓延到街头巷尾,写莫言的评论和书籍也数不胜数。对中国青年作家而言,莫言获奖的意义何在?1...[详细]
莫言:文学新变,话锦绣民间
2017年08月31日09:25 来源:中国作家网 莫言在办公室问:莫言老师您好,最近您集中发表了一批新作,请问您什么时候打磨好了这些作品,又在什么时候觉得这些作...[详细]
《当代作家评论》视阈中的莫言
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瑞典学院宣布,将二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一时间,有关莫言的一切均变得炙手可热。从一九八一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详细]
莫言获奖的文化意义
我对莫言的整个创作情况并不是很熟悉,读研究生时认真看过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像《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乡村音乐》《枯河》《红高粱家族》等,但他后来的长...[详细]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国际化语境――以莫言为例
西方读者在莫言作品中看到的是另外一些东西,也是更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莫言在诺奖获奖演讲中提到的,比如感恩、悲悯、同情、孤独、自信、坚 持、学习等与人生...[详细]
论莫言获奖的提振“核力”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五个年头了,我们需要对莫言获奖后的提振核力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判断。莫言获奖不仅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也给世界提供了重新评价中国文学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