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没有读者看的小说,绝对不是好小说 没有读者看的小说,
符二:作为一名年轻的文学研习者,在作品的见地与判断、领悟与感受方面,我势必有所欠缺。如果我的提问因为浅陋或无知给您带来冒犯,请多原谅。
王跃文:不客气,不客气。
符二:您写官场小说,人们说您是官场第一人,官场作家。我知道您还有很多其他题材的小说,但它们可能因为官场小说名气太大,从而被遮蔽和掩盖了。
王跃文:我的非官场中短篇小说写过很多,被以各种各样的名目编过很多次,选本也很多。现在的情况是,一般作家的中短篇集子很难出,而我的任何一部书,只要有“王跃文”三个字,它都可以编出来,因为它是一个畅销符号。看过我非官场小说的读者,很多在网上给我留言,评价很高。
你刚才说到符号化这个东西,首先我不太赞同以题材去划分文学的类型。如果要说有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官场题材,如果非要这么划分的话,那我开玩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渔业题材小说,这不是很荒唐的说法吗?
符二:您的《苍黄》或《国画》,难道不是类型写作吗?
王跃文:我不认为它是什么类型写作。如果要说为什么写了这类的生活,比方说写现实的官场,就是类型小说,而且在有一些人的眼里,可能还得不到一个公正的对待,自然就会把它看得很低。假如我们为了表达的方便,姑且承认一种以题材去划分的话,为什么写农业的、写工业的大家又可以接受呢?这个我就觉得很奇怪。
我觉得对待这一类题材的小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楚的偏见。那么这种偏见,我想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官方对于这种东西的敏感。因为官场本身,如果我们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你会发现,“官场”其实是一个贬义词,词典对“官场”的解释是:官场,旧时指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贬义,强调其中的虚伪、欺诈、逢迎、倾轧等特点。就是这么去解释的。如果我们现在就把那个小说叫做“官场小说”,可能官方不愿意那么去说。另一方面,鲁迅那一代民初作家和学人,对清末民初的官场小说,也就是当时所谓的“谴责小说”评价不高。鲁迅先生说过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这就是对其艺术性评价不高,对吧?说它的意义虽然在于匡扶世道,但是写得太直露,不委婉,不艺术。
鲁迅先生他们那一代学人,对那一类的小说,作这样一种评价,也就可能影响了后来的学术界对这一类小说的评价。学术界通常把清末民初的那一批谴责小说,同现在的官场小说看做是一种源流关系。所以在学术评价上,就有一种歧视,把它的文学价值贬低。
我个人其实也很同意鲁迅先生他们的一点。清末民初那一类小说,在我看来,比较好的,就是一部半。
符二:何为一部半?
王跃文:一部是《儒林外史》,我认为还不错;还有半部就是《老残游记》,因为这是一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其他的像《官场现形记》,特别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认为确实艺术成就不高。这些小说只具备文学史意义,而其文学本身的价值不高。
我们目前的官场小说,创作量、出版量都非常大,写作队伍也都很庞大。我不敢说现在就已经出现了经典,但总体成就比清末民初谴责小说要高。当然也出现了很多对这类小说的批评,比如说艺术成就不高,没什么文学贡献,等等。我想这些都不是问题。文学成就和经典与否,应该放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段上去检验。也许百年之后,我们再回望这一段文学史,可能看到的是另外一番风景。
符二:但这里边可能存在一个问题:我们传统的古典美学里就有对作品的品评,比如钟嵘、司空图等人对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评分等级次第的方式。他们提出的也可能只是一家之见解,但流传下来,很少有人对这个定性去加以质疑甚至推翻。现在的文学评论家们也在下各种各样的结论,您不担心他们给您的作品判刑吗?
王跃文:当然我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要做一个判断的话,应该建立在对材料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但是我有一种直觉,刚才也提到过:目前的这一类官场文学,它的总体成就要比过去的官场文学高一些。
小说是否传下去,是否成为经典,并不是评论家们说了算了。读者是最终的判官。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不是因为大家听了评论家的介绍,而是这些作品本身的力量在起作用。作品征服读者,读者让它永恒。
符二:刚才说到,您的小说,贴上“王跃文”三个字儿就能畅销。您认为畅销的因素是什么?
王跃文:我自己也没法想清楚这个问题。如果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的话,肯定要跟别的作品进行比较。但是说句实在话,同类的小说,我看得相当少,我只是从别人对我的评价中,看出一点。
有一些人,包括记者,也包括一些读者,他们会说,你的小说和别人的小说比较起来,首先的一点就是真实性。感觉你的小说,从大的布局谋篇也好,从小的每一个细节、场景、氛围也好,都是非常真实的。一看就是个中人或者过来人,对这方面的生活非常了解,看得很深,也看得很透,不觉得是一个外行人写的。但是有些人写的这方面的小说,按照读者的话来说,就是不懂套路。这是一个;再一个,我觉得我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揭露或者谴责,其实里面至少还有对理想和希望的一种折射。不能否认,我的小说的流行有很重要的非文学原因,或许可以把它叫做社会学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想通过我的小说了解社会,了解现实,有的人甚至觉得读我的小说解气。
我在官场里面前前后后摸爬滚打一共十九年。这一十九年,我在官场生活,观察,思考。我承认,有很多是因为我看透了,看穿了,有一种基于知识分子的正义和良知,有一种愤懑或者说郁愤,而这种东西是更能引起人的共鸣的。我相信很多有过这样经历的人,或者正在里面的人,他看了以后会产生共鸣。用一般读者的话来评价,他们会说:你这个心理描写太到位了,很细腻,很真实。其实这种评价,就是说,我写出了这一类人的心理,写出了他们想要表达但是却又无从表达的东西。
符二:我明白您的意思,小说的本质是虚构,但是其内在的逻辑应当是真实的,常识应该是正确的。那么我想问的是,这个“真实”跟您的现实生活有多少交叉点?
王跃文:应该这么去表达:我所有的情节、包括细节,都是真实的,但又都是虚构的。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的老家——我们老家跟云南很多地方的山区一样,没有大江大河——到年终的时候,我们机关里会分鱼,就是从水库里面捞鱼上来。有一年,我们又逢上分鱼的时候了。有一条最大的鲤鱼,差不多有一二十斤。但是不论分给谁,还是按照价格,称出来是多少就算多少钱。那是一条母鱼,肚子里面有很多的鱼籽,鼓鼓的。有些干部就患得患失,说哎呀这个鱼籽太多了,买了划不来。我说既然大家都不要,那我就把它买下来。当时正好有个情况,我父亲遭遇了车祸。我想象中这个鱼籽可能会很有营养,既然大家都不要,我就买了。我想用鱼籽炖汤给老父亲喝。就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可是到了第二天,我就听见别人在背后说——那时候我参加工作还没有多长时间——这个小王真不懂事!那么大的一条鱼,他居然买下来了。这就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机关里面,凡事等级森严。这么一大条鱼,应该是县长的。县长才有权利买下这条鱼,你一个小干部,怎么能这样呢?
好,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几年以后,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很有意思,情节很简单,那个小说叫《天气不好》。我写一个县政府材料办写材料的小干部,很有才气,叫小刘。但他很不懂事,像我一样买下一条不该买的大鱼。他没有吃这条鱼,送给了县政府办主任;但是过了几天,他又发现这条鱼挂在了县长家的阳台上。后来领导准备提拔他了,但他碰到县委书记,刚想打招呼时,却想打喷嚏了。他的喷嚏没有打出来,苦着脸望着天空,得罪了县委书记,所以他就没有被提拔。
这些细节,说起来都是虚构的,但又相当真实,包括打喷嚏。打喷嚏是一个相当偶然的事件,让他失去了提拔的机会。但是它揭示的一个道理又是必然的,就是在官场里面,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小人物在上司面前那种仰人鼻息的关系,这个是必然的。通过偶然的事件,反映的是官场必然的游戏规则或者说规律。
符二:这个您是非常熟知的?
王跃文:对。通过偶然的事件,其实反映的是官场必然的东西。
符二:过去的官场小说之所以被称之为“谴责小说”,是因为其揭露或者说批判的力度。您的小说也有批判,那么您的力度在哪里,又深入到了什么地步?我们知道官场有很多游戏规则,您的笔触又能延伸和抵达何处?
王跃文:这个——,就是说,要扩充这个东西,我没有这个能力,我也没有这么思考过。
符二:那您在追求什么?
王跃文:小说的好处在于,可以用形象表现,不必像政论一样说得太明了,太清楚。有些话,不拿出来讨论反而是明智的,比方你说的笔触能延伸和抵达何处。就是说,我不可能去触及现实条件不允许的东西。
符二: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您太圆滑?您没有去触及到根本性的东西,是为了自我保全?
王跃文:这个不是说圆滑不圆滑的问题,这是现实的严酷。
但是如果你要是去读,把我的一些东西读懂了,那官场的现状,官场的荒诞,官场的无奈,都在里面。
比如我在《国画》里面写了这么一个故事——《国画》五十多万字,只有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有一次,有一个地方发生了洪灾,过后皮市长到那个地方视察,当地的老百姓在那里修复被洪水冲垮的河堤。他在那里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七十多岁的老太太,马上过去问:老人家,您这么大的年纪了,还来搞劳动,您怎么想的?老太太就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这个时候,皮市长就把老人家的那担土接过来挑走了。好,整个镜头就跟着他走。这位皮市长,被这位老太太感动了,走到哪里都说,同志们,多好的人民,多好的群众呐,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当问她为什么还要来修河堤,她只有两句话:感谢党,感谢政府!
其实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呢?这个老太太是个疯子。有这样的一类疯子,就是喜欢凑热闹,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去,谁家死人啦,谁家嫁女娶亲啦,哪里开大会啦什么的,她都去。你跟他说话的时候,他头几句话是清楚的,但只要说上三四句话,就乱七八糟。当皮市长走向这位老太太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吓坏了,生怕惹祸。结果等皮市长把担子挑走,镜头往那边去了以后,当地的干部们马上就把这老太太架走了。
这里其实是个什么问题?就是我们现在中国人的病态。中国人不管有多少牢骚,有多少意见,但当一个话筒对准他的时候,他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我们不是疯子都会说疯话,何况真实的疯子呢?其实这个东西说到底,揭示的就是我们体制本身的荒诞,或者说现实本身的荒诞。
符二:换言之,您表达得更加曲折委婉,更加含而不露?
王跃文:我更加曲折和委婉一些,而且是通过文学的形象。
这也是文学所必须的,也只能如此。如果在这里边你能像政论文一样去写作的话,那就不是文学啦。
符二:给“官场”下一个定义,可能作家中没有谁比您更有发言权。您怎么阐释“官场”?
王跃文:如果要我说,官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场,这个场是由某种东西构成的,里面有人物,有种种游戏规则。吴思先生说“潜规则”之前,我曾经在一篇小文章,好像是在答记者问里面提到过,我说有人说我的小说写的是官场文化,这个我不同意。如果要说文化,也是官场亚文化。有次我同吴恩先生交流,他说你的表述很准确。
什么是官场亚文化?中国人讲所谓的官场,主流文化过去是一种儒家文化,那么到现在为止,底色还是那个东西。我们加入了一些马列的东西,传统的底色还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那一套。但自古以来,真正地左右官场,或者说被官场人奉为“葵花宝典”的,是没有被人研究过,也没有被人堂而皇之拿来讨论过的一种东西,就是官场逻辑和现实的游戏规则,我把这个叫做“官场亚文化”。因为这个东西,无法堂而皇之。
符二:有人说,您要是写一部类似于“官场指南”的小说,肯定畅销。您怎么看?
王跃文:这其实也是对我的小说误读的一种说法。说我的小说是官场教科书,官场秘笈,我认为这是对我小说的一种误读。
我认为,小说首先是文学,它不是消极的,或者说不是教别人诲淫诲盗的那种东西。我的小说,底色是温暖的,态度是批判的。我自己是这么看的。
没有读者看的小说,绝对不是好小说
符二:您的作品拥有那么多读者,我们将畅销其归结为一个市场的因素,那么从文学的价值上来说,您认为您的作品是经典吗?
王跃文:我不敢认为自己的作品现在就是经典,但是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畅销的小说未必是好小说,但是没有读者看的小说绝对不是好小说。
中国的文学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任何一部经典小说,都是畅销书。不管金瓶红楼,还是三国水浒西游记,哪一部不是畅销书?从它们诞生之日起,从雕版印刷起,不但畅销而且常销。像这样一类小说,要畅销、常销到没有人类的时候。至少我们中国文学史是这样。
符二:文学之高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之一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但这个理想主义也没有具体衡量的尺度或标杆。文学作品或追求结构章法的无懈可击,或追求故事情节的天衣无缝,或追求语言辞采的精美绝伦,而您在追求什么?
王跃文:对,你说的这是一点。我再补充一个,刚才说到这个什么是畅销,什么是经典,经典跟畅销之间的是什么关系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个反面的例子。
我曾经在图书市场上看到一套书,叫做《中国禁毁小说大全》。当时我随便翻了一下,也来不及细看,我就是好奇,想看看到底是什么玩意儿。结果我买回来以后,一翻,没有一部是真正值得留下来的。它们确实应该禁掉,被毁掉。不是说书诲淫诲盗或者怎么样,而是说其文学价值非常低,或者说没有留下来的价值,所以才会在当时没有被反复地印。只是因为出版的一种偶然,那些版本被留下来了,为书商提供了一个商机,得以面世。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经典。经典就是被一代一代人不停去阅读,不停地检验以后,它就是经典了。
符二:也是,其实读者往往更有自己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回到刚才的问题,您还没有回答我:您在小说中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您想批判,表明自己的立场,还是如您所说,寄予某种理想和希望?
王跃文:我承认,我是一个说社会责任感也好,社会关怀情节也好,都比较重的作家。
这或许跟我的生活和工作经历有关。因为我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中,看到太多的不如意和不好。我觉得,那些都是不应该的。所以我就想,通过文学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个当然就有揭露和批判的东西在里面。
但要说到艺术手法,我承认,我没有这方面的创造性,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追求这种外在的形式。我只是凭自己的文学经验,因为我过去的文学阅读,在我心目中,小说应该是什么样的,小说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小说是我愿意看,是我接受的。就是按照这么一种标杆或尺度,去讲我的故事,去写我的小说。仅此而已。
我不愿意搞一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比如玩结构啊什么的。我甚至对这个东西,还觉得可笑,有一种蔑视。所以有的人,谈论小说说结构应该怎么样,我说我读你的小说,是读你的形式还是内容?
符二:但不可否认,形式是文学非常重要的部分。
王跃文:是的。所以还有一种说法,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问题是,也许有的作品,其形式和内容是完全天衣无缝的;而有的可能就会很拙劣。
今天下午我参加会议,还说到这么一个事情。比方说,我们所谓的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流入中国以后,我们的很多作家加以模仿,我就觉得非常可笑。我看到有媒体对马尔克斯的采访,马尔克斯就说,我自己的这种艺术手法,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别人放在我头上的。我写作的时候,没有想到它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因为它就是我们家乡的生活,我们家乡的传统,我们家乡人相信生活就是可以这样的。
符二:而且马尔克斯自己还明确说过,他在书中写的那些事物,后来都真实地发生过:天上确实下起了黄花鱼,确实出现了长猪尾巴的孩子。他像是一个天才的预言家,小说所写的这些在现实中都得以印证。
王跃文:对对。马尔克斯说的艺术手法,其实就是生活的真实。
我就想到,我们湖南有的地方就应该诞生伟大的作品。比如说我们湘西,诞生过伟大的沈从文,但是对得起这片土地的更伟大的作品还没有诞生。
说艺术手法的话,我们湘西那地方的巫文化就很深厚。我们说巫楚大地,相信鬼神。像我小时候,当时给我的感觉,人和鬼,生者和死者,都是连在一起,同在的。比如说天黑以后,我们不准吹口哨,因为吹口哨鬼就会下山来。比如说晚上,外面没有任何动静,忽然听见狗汪汪大叫,老人们会说,可能是我们的某个祖先回来,我们看不见,但是狗看见了。这些都是生活,我们老一辈的人就真的相信。
符二:您所说的这一切,我感同身受,因为云南就是巫蛊和灵异非常发达的地方。比如天黑以后,外面如果有人叫你的名字,你就千万不能答应,你一旦答应,就会有人带走你的灵魂。
王跃文:对。还有就是,我们的院子里,房前屋后的蛇,看到了是不能打的。我们把它叫做家蛇。而这个家蛇,就是自己的祖先。可能是我们的祖先化身而来的。他们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死是生的一部分,生和死不是泾渭分明的,二者混沌一片。再一个就是说,我们过去住的木房子,晚上“喳——”的响一声,其实就可能是晚上天干物燥。我记得我奶奶马上就会坐起来,说可能是哪一个祖先又回来了,她马上就会说一些保佑的话。
我想,如果我们的作家把这些生活吃透,然后把它很艺术地写出来,那这不就是魔幻现实主义?
符二:确实如此,巫文化实际上极致浪漫,想象力非常神奇、深邃而渺远。
王跃文:对。像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才叫做形式和内容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作家在创作的同时,他也创造了自己
符二:您写小说有什么秘密吗?
王跃文:要说秘密——,我其实不知道有什么秘密。
但写作的时候,我相信两个字,写作的时候要潜心。
符二:苦心经营吗?
王跃文:我没有苦心经营。但心一定要沉下去。潜心写作。作家写作的本能是要入境,要进入到那种情境。我写作的时候,完全是一个忘我的状态。
比如说我写老头的时候,我觉得那种老人的心态,我完全可以琢磨得很透。写一个小孩的时候,那种心态我也可以把握得很透。
比方说,我经常被人称道的一个小说,《秋风庭院》那个中篇。1995年中国作协的《小说选刊》组织过一次全国小说评奖,把我这个小说评了一个优秀中篇小说奖。当时我去领奖,有评委一看,哎呀小王,你怎么这么年轻啊?我说我不可以年轻吗?他说哎呀不是,我看你写老干部的那种心态,把退休干部的心态捉摸得那么透,以为你至少是一个五十岁以上的作者。其实我当时也就三十一二岁。
符二:对于写作,除了人生经验的丰富与积淀,文学才能的不断提升和累积,此外您还拥有什么?
王跃文:我可能还是依靠一个作家的职业习惯。有了这个职业习惯以后,你看到东西就会琢磨。
你看《秋风庭院》这个中篇小说,我的灵感就来自于一个地委书记,我跟他的一次目光的碰撞,一次眼神的感应。
当时我们老家有一位退下去的地委书记,这位地委书记政声极好,口碑极好,在当地很有威信。他毕竟是一个地委书记,当时在位的时候,从机关大院里走过,背着手,头微微地昂着,目光一片空濛,眼睛不会注视任何一个人。但是所有的人见了他,赶紧书记好、书记怎么地,没有人说他目中无人或者别的什么。这个人的政声很不错,能力也很强,是属于这么一种。好,退下来以后,在省里边安排了一个闲职,也没到省里来上班,仍然住在那个机关大院里。但他再从机关大院里走过的时候,就是一个探寻的目光,希望有人跟他打一个招呼。其实我当时是刚刚调进那个机关里头去,跟他并不熟。有一次在食堂门口,他走过来的时候,我望了他一下。因为他是老领导,我就面带微笑,他就马上双手伸过来,你好啊。我赶紧说书记您好。当然他也没问我是谁。当时我就想,这个老人退下来,他的心境是怎么回事儿呢?就是这么一次目光的交汇,我写了这么一部中篇。
其实这个小说里,有一个细节我是听说的:就是过去常年他习惯了每天清晨起来,吃过早点以后,就夹着一个包,从家里抄近路,往办公室去。结果退下来之后,很长时间不适应,不习惯,还夹着一个包去办公室。走到半路才想起来,我已经退休了,算了,不去了,又折回来。就是退下来之后,老干部的那种失落,不适应。他那种从小离开了故乡,家乡已经没有人了,现在不可能回到家乡去,而中国又是一个故园情节很重的国家,这个地方也不是自己的故乡。工作了一辈子,没有归属感,最后不光是肉体无所归依,而且精神灵魂更是无所归依,最后就是一种飘零的感觉。当时写了这个东西,好多人看了就说,哎呀写得太好了。
符二:除了这个,您从阅读中能够汲取多少东西?因为作家大致分为这么两类:经验型写作和书斋型写作。后者写作的灵感、思考甚至素材,可能更多要依靠从阅读中获取。
王跃文:到目前为之,我觉得没有从任何阅读当中,对我的写作素材方面有任何帮助。
我自己觉得,如果要我反省一下我的阅读,我的阅读也不是那么前卫,除了当时大学里面老师开书目读过的那些书,其他新的介绍过来,我可能就是翻一翻,如果不对自己的胃口,也就不怎么看。
所以我的感觉是,读我们自己本民族的文学经典,我读到的是本能和技巧;而读外国文学,读到的可能是一种人文精神或者说人文立场。比如我最喜欢的外国文学,还是现实主义的那一套,几乎巴尔扎克的所有小说,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当时英国或法国作家的作品,18、19世纪的,几乎可以说是读得很多,有的作家我是通读过的,非常喜欢。比如读托尔斯泰,读到底,我从他那里感觉到的,就是一个人道主义的东西。我觉得伟大的作家就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就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如果你说所谓的技巧,我从那里就感觉不到。因为他也是非常老实或者说非常笨的一种写法,就是从从容容老老实实写来。我们读的是翻译小说,翻译小说的原文我不懂,原文应该体会到的更多的艺术的东西,我肯定体会不到。但是我读自己本民族经典的时候,我可以读到文学本身可以借鉴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仍然是《红楼梦》,现在我的手机里面下载的书,仍然是这样一些东西。有时候开会无聊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你看它就是不慌不忙地讲故事,非常精微地去处理一些细节,还有人物之间关系的那种照应。如果要这么去说的话,就是《红楼梦》里面引用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小说的人,就是要做到,一是世事洞明,二是人情练达。
符二:其实古人写作就非常讲究这个世事洞明,老庄的说法是“道”,在苏轼那里是“悟”,严羽更明确地指出要“穷理”。
王跃文:对。所以我说写小说,尤其需要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比如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那种很温情很温暖的关系你怎么处理,处理很圆滑的关系又怎么处理,作为一个作家,我会看得清清楚楚。
符二:这种能力,是对人性的洞烛幽微。
王跃文:是的,是对人性的一种洞察力,你必须要有。我觉得这个方面的能力越强,他的写作会越好。
但我还认为,作家在创作的同时,他也创造了自己。因为文学在我看来,就是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一种方式。那么我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会有是非,会有判断。一个人的天性或者说作家的禀赋,一般来说,他是向善的。当然也有这样的作家,他要写坏书,写恶书,写诲淫诲盗的书,但是我想这样的作家,在整个文学史当中,不会是主流。因为他同人类的正面价值是相违背的。人类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就在于人类的正面价值,人类对正面价值的选择永远是站上峰的。作家也是如此。所以说,我们作家在写出好的作品的同时,慢慢的其实他也在砥砺或者说改造自己的人性。
就像沈从文曾经说到这样一个意思:一切优秀作品的制造,都离不开手和心。更重要的是,也许它还是培养手和心的境。其实我理解先生的意思,他所说的手,是指文学创作的手法和技巧;心,讲的是作家的人格、品格和道德。也就是说,我们的创作离不开我们的文学能力和我们的人格力量。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创作能力和我们的人格,应该是这样。
符二:我明白您的意思。刚才说,您在写作的过程中,只是把故事呈现出来,不给结论,也不像评论家一样点评。但有时候,我想,写作又意味着一种倾诉,一种服从于内心深处表达的需要。
王跃文:我们可以对文学有一千种定义,但是我的定义是:文学是人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的一种方法。
符二:那文学在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王跃文:应该说,我是一个职业作家,文学就等同于我的生命。我的作品跟我的生命是连为一体的。也就是说,我必须写作,我才会快乐。
因为我这个职业,决定了我必须要通过文学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是我生命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不写作,我什么都不是。
符二:写作给您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王跃文:我觉得最大的改变,是在现在的现实中,获得了比较大的自由。身心的自由。这个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收获,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状态。
我基本上可以做到心无旁骛,无所顾忌。我不用仰人鼻息,看人脸色。我不会因为什么东西患得患失。这个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一种人生状态了。
文学有自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
符二:您现在还在体制内吗?目前的身份是什么,专业作家,还是作协官员?
王跃文:我是2003年从省政府机关调到作协来的。当时的情况是,过去我们省作协机关有专业作家的编制,后来就没有这个体制了。老人老体制,新人新体制。我是以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调过来的,那么就会要承担一些机关事务。所谓的机关事务,就是为作家、为文学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
从今年开始,我被选为我们作协的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参与作协机关日常工作的管理,暂时分管机关运转,办公室这一块的部分业务工作。本来作协机构就是一个群众团体,也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场。但跟其他的人民团体又不同的是,作协机构本身的自由度比较大,而且在作协当主席也好,副主席也好,这些人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官看,作家们也从来不会把你当成什么官员,所以无所谓官员不官员的问题。就目前体制来说,不过也就是一种工作的需要,无非就是为大家做一些服务性工作、文学组织工作而已。
符二:此次恰逢作代会、文代会在京召开,据我所知,您是作为代表之一去北京开会的。胡主席在文代会上说:“在党和国家举办一系列大事喜事、应对一系列难事急事的过程中,总有文艺工作者辛勤奔忙的身影,总有文艺工作者创新前进的足迹,总有文艺工作者倾心奏响的时代乐章。”您怎么理解这番话?
王跃文:胡主席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文艺家们同国家、同人民的关系,每当国家有难事急事的时候,都会看到文艺家们忙碌的身影。
符二:那您认为文学可以有一种思想、原则或者方针去指引它吗?
王跃文:如果要我说,我觉得,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它不能够去图解政治,更不等同于政治。
其实,当国家或政府以一种政治话语表现出国家理想的时候,作为作家可以去理解,我们应该赞同。因为通过一种政治话语表现出一种国家理想或者说民族理想,我们作家也不要以为怎么样,或者就去嘲笑它。但是,当我们通过文学去表达这种国家理想或者说民族理想的时候,就不应该像有些政治话语那么直露,那就很讨厌了,艺术性肯定会受到伤害。
符二:那您觉得文学跟政治是什么关系?是隶属于政治,被政治驾驭;还是超越政治,高高在上;还是和政治两不相干,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王跃文:怎么讲呢,你要说文学跟政治完全无关,其实是不可能的。
什么是政治?如果要说得宽泛一点,生活当中处处是政治,经济很多时候也是政治。比如说跟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低层面的它是经济问题,但往深里说它又是政治问题。如果你在作品当中,去表现民生,那你说里面有没有政治?往深一点说,也是有的。
但我个人觉得,你不能在文学作品里边儿,直接地充当一种政治工具。那个是我从来反对的。但是你有时候你也被人指为双重标准,当你说要直接地去歌功颂德的时候,你认为你不应该直接去问政治;但当你对现实作出批判的时候,其实也是问了政治。为什么那样就不行,而这样就行呢?
符二:但我总觉得,依靠政治去引领文学,这不是文学之道。
王跃文:这个东西,在国家出现这种大事的时候,比如国家处于战争的状态下,很多平时的一些标准,我们也暂时可以放下。但在常态下,这个是不应该的。
我也不知道这个理论依据在哪里,但是据我的观察,在我们的文学史上,诗歌除了有的拿去批判之外,很多诗歌是可以去唱赞歌的。诗可以批判,也可以歌唱。就是说,诗可以做乌鸦,也可以做夜莺。但是小说不可以。小说只能做乌鸦,不能做夜莺。可能我的阅读有限,我还没看到任何一部传世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是在热烈地讴歌一个时代,讴歌一个帝王。
符二:“文革”年代的《红旗谱》《金光大道》呢?
王跃文:这些传得下去吗?现在看来,这些东西,它的历史的局限性和艺术的局限性是非常显然的。
符二:言下之意是,这些不是好作品?
王跃文:我不认为是好作品。
符二:您现在的创作情况怎么样,还每年坚持发表新作吗?
王跃文:我争取每年要出一本书,但是这两年没做到。书倒是每年都在出,但就是编来编去。我的文字,不但畅销,而且长销。包括我的小文章的集子,那些千字文,包括博客里面的那些文章,编成书,一次也可以发个四五万册以上。我很感谢读者对我创作的一种认同。但是我更希望,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好好写作。目前因为工作的原因,对我写作确实有影响。我想尽快地通过某种技术处理,摆脱这种僵局,进入创作的状态。
符二:截至目前为止,您觉得哪一部作品是最能代表您的文学的最高成就的?
王跃文:我不敢说哪一部作品最能代表我的最高水品。就是经常被人提起来的,别人认为最好的,是我的《国画》。但是行内人说,《苍黄》比原来的更好。
其实要我自己说,我最喜欢的还是《西洲月》。它是六个中篇小说,前前后后写了七年完成的。每一部我都处理得很细致,最后集结作为一部书写在一起,又从头到尾打磨了一遍。这是我自己很用心的一部作品。
符二: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您写官场小说,既要追求好看的故事,还要追求富有文采的语言,您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王跃文:我是很讲究所谓文采的。我眼里的文采,不是简单的华丽词藻,不是简单地炫技。我觉得所谓文采,应该是总体的叙事技巧。我会很注意一个东西,就是非常从容地叙事,慢慢儿来,不紧不慢地交待人物之间的关系,前后照应会自然出现。我从不刻意去搞什么东西,但我写了之后,前后都有呼应。自然地带动出来,而且有时候是存乎于心。
我写任何东西都是不写提纲的,有一个大致的脉络在心里边儿。让故事自然生成。包括我手里边正在写的这个中篇小说,我刚开始写的时候,是源自于我对小时候乡村风情的记忆,不管以后的故事怎么来。我先写,但写着写着,哎呀,我就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了,故事自然就生长出来了。我不太讲究刻意去布局谋篇,搞得非常跌宕起伏、曲折离奇,为小说而小说。那些都不是我追求的,我追求的是别的东西。我注重对生活日常状态的描述。越是日常的生活,越贴近生活的真实,贴近生活的本质。
符二:这个别的东西是什么?
王跃文:我跟你讲,最初我是在《当代》发了若干中篇小说。我的《国画》的编辑,看了我的中篇小说就特别喜欢,然后就去找《当代》的编辑,说我约王跃文写一个长篇怎么样?但是他们是有一个担心,我的所有的中短篇小说,如果讲故事性、情节性,都不是太强,也不曲折,吸引人的是大量的细节和味道,以及里面的氛围和气场。这个东西,按照我的编辑的话说,就是王跃文小说的好,就在于他的那种味道很足。
但味道支撑一个中篇短篇没有问题,支撑一个长篇不知道他行不行?然后我就写了。完了一看,他们就拍手叫绝。这个东西,依然是中短篇小说里面所固有的一些特性。但就是这个特性,能把一部长篇小说支撑得非常好,从头到尾,大家可以去追着读。
符二:任何一部官场小说,我想写来写去,不外乎就是那点事儿。所以作品的出彩之处,应该是讲述故事的手段和所诉诸于传达的语言。
王跃文:所以鲁迅先生鄙薄这种小说,就说“官场伎俩,本小异而大同。”大概意思就是说这些东西不过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说来说去就那么点事儿。
那么就是说,如果你写来写去,写的就是这些事儿,确实没有什么意思。但是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官场,这么大一个场,有这么多的人在里面,拼搏也好,追求也好,无可奈何也好,有一个值得我们文学认真去对待的官场生态。这种官场生态那么地无可奈何,那么地叫人关注,里面有体制的原因,有我们本身文化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有我们本身的民族劣根性的原因,对吧?
我们民族的劣根性,目前在我看来,有两条是最讨厌的:一个是无原则,二是趋利避害。无原则是说,当我们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时候,出于一个超脱的位置去谈道德谈是非,人人可以舌灿莲花;但是只要跟自己或者跟自己的亲人有某种关系的时候,立场马上变了。
符二:这是中国人喜欢执行的双重标准。
王跃文:就是双重标准。比如说,我们要求一个官员清廉如水,但是如果跟自己的利益有关,比方我们的朋友是一个官员,我们找他办事,他不给办,一本正经两袖清风,如果这么一个人,大家都会说他六亲不认,白眼狼,不是个好东西。
当然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官员。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他上不去。但是如果同样的这么一个人,他以权谋私,给自己的七姑八姨、三亲六眷、亲朋好友什么事情都办了,那么他们这种腐败和无原则,还会被贴上道德色彩,说他讲义气、够朋友、顾家什么的,标准马上就变了。这就是无原则。
再就是我说的趋利避害。这一点,我觉得在我们的国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极致。
符二:怎么个机极致?
王跃文:就说对利益的追逐,目前已经到了超越过去任何时代的地步。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我们每一个人,所想到的就是一个“利”字。就是老子所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做官的要做大官、做好位置的官,为的是一个利,各行各业老百姓想的也是利。
符二:您深谙此道吗?
王跃文:如果我深谙此道,我不会选择写作,我会去做高级官员。我对这个看得很透,但我就像古人说的,非不能力而不为也。我并不是标榜自己人格如何高尚,但是这个确实与我的天性相抵触,违背我内心的原则。
符二:但这些门道您是知道的。
王跃文:我是知道的。《国画》里面有一个细节,经常被人提到,其实完全是我虚构的,但就像我自己经历过一样。朱怀镜到柳秘书长家去送礼,柳秘书长非常客气,问长问短问寒问暖,但朱怀镜出门以后,还在那里高声喧哗表示感谢,结果柳秘书长脸一垮,连忙“砰——”的一下将门关上。他心里想,怎么回事儿?刚才还那么热情,结果一出门就这样儿啦?结果一想,明白了:到领导家去,不管领导是如何客气,但是出门以后,就要一声不响,悄悄走掉。
这个东西我从未经历过。但经常被人说起,很多人都说写得太到位了,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要到领导家去,首先打个电话,问问领导,我今天要到您家里去,方不方便?领导如果说不方便,那他家里肯定有人,你别去;如果说,啊,我现在还在外面吃饭,八点半的时候来好不好?那你就八点半去,不要早也不要晚。你去了,话说完,礼送到,最多坐十五分钟,你要马上走掉。为什么?因为十五分钟以后,别人可能还会来,你不要影响人家下一桩生意。
符二:那您去做官,肯定步步青云,扶摇直上。
王跃文:这个我没经历过。但假如要我去送礼,我会瞻前顾后:我去了以后,在楼道里碰到熟人怎么办?如果去了他家,他家里有认识的人怎么办?出来以后,楼道里又碰熟人怎么办?我就会想到这个东西,想来想去,算了,我不去了。
其实说到这一点,这也叫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你写小说,各种心理、心境,你必须要有这些东西。
符二:在您的写作生涯中,告诉我一条您认为最好的经验或者说原则。
王跃文:我没有什么特别好的经验或者说原则。我总觉得,文学就像地里的树,它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应该是这么一种东西。
符二:写作上,您现在有何打算?
王跃文:我还是愿意把小说写得更好一点。尽量地多写几部。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生活。文学创作上,我想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生活最主要的内容。
我对生活的要求非常低。你也看到了,我吃饭稀里哗啦,要不是在那儿礼貌地陪你,我肯定就是稀里哗啦,生活非常粗糙,顾不得优雅。物质生活也没有太多别的要求。
符二:那么有没有什么野心,比如说要去冲击一个大奖什么的?
王跃文:没有,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东西。
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圆滑的人
符二:谈一下您现在的生活。
王跃文:很简单,上班,下班,写作。累了就不写。
符二:关于文学的话题,我想您谈论的已经够多了。现在我想问的是,如果给您一个自我辩解的机会,您最想澄清或辩解的是什么?
王跃文:我不会去澄清,也不会作任何辩解。
符二:包括对您的指责、批评、误会,一概不做回应,全盘接受?
王跃文:不是全盘接受,我一笑了之。
生活当中我也是这样,为人为文都是这样。比如昨天我就接到一个电话,别人说有个人,平时我看你对他也很好,但是背后他说你什么什么。我说你千万不要告诉我他说了我什么,因为我以后还会对他好。因为事实证明,他到处说我的不好,于我毫发无伤。
符二:这是不是说明您很圆滑?
王跃文: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圆滑的人。
其实你从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很坦诚很率直的人。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的。我曾经教训过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女孩儿,迷恋文学之后,对待婚姻、对待事业,一切都无所谓,都好像可以为文学牺牲一样,但我分明知道她写不出来。我甚至还对一个女孩儿说,这样,你老老实实找一份工作,把写作当作一种爱好,写一点东西,能发就发,不能发就不发,不能把它当作一项事业。趁你现在还年轻,老老实实找个人嫁了。
符二:这话像一个忠厚的长者对晚辈的关爱。那么多人拥戴您,是不是就跟这个有关?
王跃文:也有可能。曾经有过两个女孩儿,被婚姻骗子骗婚。她们找不到可信之人,就找到我。有一次,一个女孩子很神秘地给我打电话,说王老师,我有个事找你聊一下。我问什么事儿啊?她说电话里不好说,见面再说。见面以后,我们就约在公园里散步,像一对情侣,哈哈哈!然后她就说,哎呀,他原来准备说带我到哪里去的,后来碰上了一个事儿,这一次又准备带我到什么地方,他说机票都买好了的,但是突然又说去不了啦,又要把机票退了。我听她说了三四个这样的巧合,我说其实你心里有数了,你自己不敢承认,我点醒你,你被骗了,这是一个婚姻骗子,你赶快收手,不要跟他往来。因为她被骗了一些钱。我说如果有办法的话,赶紧追回。后来,她通过某种渠道,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就发现这个男的同时跟五六个女的恋爱,骗钱。她们几个人联合起来把那个男的抓起来,判了几年的刑。
她们就是觉得,我这个人值得信任。当然我也无原则地帮助过一些人。我知道自己上当,我也愿意。
符二:那是为什么?
王跃文:我是有限度的。有一次,有一个女的,说买房,按揭,还差多少钱,问我借。我答应了她。这个女的其实跟我并不太熟,但是跟我另外的一个朋友很熟,我是买那个朋友的面子。但我是有限度的。我就说,这样,我暂时手里有点紧,你再到别的地方去想想办法,我借你一万块钱。我就给了她一万块。
我知道她不可能还钱。她说要不要跟你打个借条?我说随你。最后还是打了一个借条。我现在想起来好笑,她写的是一个笔名。她到底叫什么名字,我只知道她姓彭,但到底叫什么,我都不知道。她借了钱以后就失踪了,再也没有联系。
符二:但您的朋友还在那儿。
王跃文:但是那个朋友,前两年癌症已经过世了。我当时就在心里想,这就好比赵丽蓉跟巩汉林演的那个小品,翻看合同一看签名,麻辣鸡丝!真的就麻辣鸡丝了呀!
我当时知道她肯定是没有钱的。但是,当她要再去骗别人的时候,我就要去揭穿她。又过了两天,正好凑巧,我有个朋友也是个作家,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跃文哪,你认识那谁谁谁吗?我说认识啊,怎么啦?他说她要到北京去创业,暂时手里有点紧,问我借钱。她不会想到,我们之间都认识,相互还会打听。我说你不要借,我已经借了她一万块钱,肯定是还不了的。他说那你怎么那么傻呢?我说人有时候傻一点算了,但是你不要借。这个东西,你骗我可以,但你骗我的朋友就不行。
还有一个,其实我也不认识,但给我打过无数电话,说是老同事的女儿,出来好多年了。跟男朋友打架,男朋友很坏,把她抛弃了,没有地方可去。约了好几次见面,我想不见对不起我的老同事,就约着一起吃了个饭。我说这样好不好,我暂时手头有点紧,借不了那么多。我就把钱包拿了出来,我说我留一千块钱,其余的都给你,然后就给了她大概三千来块钱吧。我说给你以后,你再去想点什么办法。过了三四年,我突然接到一个男的打来电话,请问你是作家王跃文吗?我说我是。他说那你认识谁谁谁吗?我说谁呀?我都忘了这个名字。他说是你的老乡呀!我一下子想了起来。他说你跟她是什么关系?我说我跟她没关系,我跟她爸爸妈妈是老熟人,你有什么事儿?他说我是一个志愿兵,我就积攒了十万来块钱,她跟我谈恋爱,谈了一两个月,还到我家里去,然后把我的钱全部骗走就消失了。
符二:他给你打电话是什么意思?
王跃文:他就想了解这个人,想找到这个人。这个孩子特别可怜,朴实得有点蠢。可能是通过电信或者别关系,把所有跟她有联系的电话打了一遍找到我。他诉完苦之后,还问了我一句我哭笑不得的话:王老师,你说她的作风到底正不正派?我说我怎么知道她作风正不正派?你问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他说如果她作风正派,那我找到她以后,我还是愿意跟她好;如果作风不好的话,那就算了。我说她都把你的钱全部骗走了,人都消失了,你还在关心她正不正派,还要跟你她结婚,你有点傻吧?
符二:通过这些言谈,我已大致了解和感受了您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其实在读《雾失故园》的时候,我有这样强烈的感觉:小说的内容固然来自于虚构,但是最后的情怀却是作家所真实流露出来的情怀。
王跃文:其实我经常会在有意无意之间,不刻意地去——,其实是有时候,从内心里,人与人之间需要那种温暖、宽容。
符二:您是这样的一个人宽容的吗?
王跃文:我觉得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人性的弱点,我可以原谅。
符二:还有一个问题,算是题外话。现在很多人想法设法要进入官场,进入体制,每年的国考队伍何等壮观,你觉得平民子弟有希望吗?官场存在公平公正的?
王跃文:应该是这样,我注意到现在公务员考试,在总体情况上,比过去透明公正。过去是领导批条子,定一个指标,也即所谓的招干。现在考试比所谓招干进步多了。进步就在于,有的平民子弟真的可以通过考试,来进入官场。
符二:这希望有多大,难道不是微乎其微?
王跃文:我跟你讲,前天我有一个同学,他的女儿就在外省考上了公务员,他非常高兴。本来我们是要聚会的,但是他回来不了。因为在那里给女儿租房子,女儿考上了广州税务局的公务员。我知道,他孩子是公平公正竞争进去的。当然,中间玩猫腻的肯定有,但在总体的面上,根据我的了解,公平公正还是主流的。
符二:暗箱操作的是少数?
王跃文:对。公平公正是主流。只能说根据我的观察和判断,这个你不作调研,可能没有发言权。
我也做过考官。比如说,公务员的文化考试,泄题几乎没有可能。面对那么多的人去考,就是泄了题,那么对于很蠢的人,拿到题你也不会做。几万人考试,拿到题的未必就比没有拿到题目的考得好,更何况这种情况其实不多。那么进入面试的情况,我单位进人的时候搞过一次。我事先不知道他们的文化成绩,谁第一谁第二,但面试一看,面试和笔试是吻合的。当然肯定也有笔试特别不错,但是面试很差,或者发挥不好,但是总体来说不多。
但是国考这么热,我觉得是一个问题。
符二:是好还是不好?
王跃文:我觉得不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到这一步,应该有一个附带的效果,就是人们追求价值的多元化,就业选择也应该多元化。应该是有这么一个东西,可能才是理想的效果。
但是现在大学生依然把考公务员当作首选,或者说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实际上这就说明,官场仍然是社会资源最大的控制者,甚至是垄断者。它控制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这就决定了它是最大的利益所在,所以人们就趋之若鹜。再一个就是我们的就业门路不多,机会不多。
符二:您有过面试别人的经历,您能不能坦率回答我,如果有人向您打招呼,要求关照,您能够做到置之不理吗?
王跃文:应该说,人性都是有弱点的。
假如我去做面试考官,假如别人跟我打了招呼,这个人特别差,要我给他(她)打个高分,那我打不了;一般还过得去,我可能稍微把他(她)分数打高一点。
符二:那您在作弊。
王跃文:但是……比方我们三四个人,不可能每一个都达到同等水平。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本来可以打80分,也打了招呼,但发挥不太好,如果发挥好一点的话,可能会更好,因为面试这种东西,本来就是有弹性的,那我想我给他个85分吧。这个可能会有。但是如果他只能得80分,要我给他打个98分,那这个我打不了。
符二:您这样做仍然是对整体的不公平不公正。
王跃文:对对。
符二:这话能发表吗?
王跃文:没关系。如果说是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如果有一个人给我打过招呼,那我可能……
符二:这仍旧是不公平,所以您也不是完美的。
王跃文:那肯定,我也有不完美。
但还是好得多。我跟你讲,就好像我们现在评职称,我是评委。一,我们有通过率;二,实行实名制。
符二:像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一样。
王跃文:现在都是这样儿的。往上面一摆,就知道了。这个情况有,打过招呼了的,我就告诉他,兄弟,这次我没有打你的勾,为什么?前面是哪几个,你想一想,如果我打了你的勾,那前面几个往哪里放?我们都是实名制。下一次你再来,如果跟他们比较,你比他们更好,那我打你的勾。
符二:他比别人好了还用你打吗?还用跟你打招呼吗?
王跃文:应该是这样,这个没办法。我还有一个原则:一般不得罪人。但是该得罪的人,坚决得罪。只能这样。假如对方因为这个事儿就得罪了,那本来就不够朋友嘛。
符二:对了,文坛上流传着跑奖的事,对此您怎么看?
王跃文:我知道也有。首先我不参与,再一个我不会去跑。我也不评价别人。
符二:那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跃文:那肯定是不正常。过去的就不说了。但像这一次的茅盾文学奖,应该说,在以往的基础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首先是评委多,你想跑也跑不过来;再一个就是实名制,就等于是对自己的艺术良知负责,是对自己的判断力负责,不要落下笑话。
我在湖南作协是负责评奖申报这个工作的,但我没报我的东西。我的《苍黄》是出版社报上去的。报上去了以后,我也不能免俗,我跟我知道的是评委的两个朋友发了短信。短信的内容,我现在可以讲出来,我说:“我知道我的作品是不可能获奖的,但如果能够往前多走几步,我也很高兴了。”这是我短信的原文。
符二:那我能理解您是在有所暗示?
王跃文:我跟你讲,我知道这样的朋友,我不跟他发短信,他也会投我的票。
符二:那您为什么还要发?您这么精明的人。
王跃文:不是。我其实真正要表明的态度是:我知道自己的作品不可能获奖。这是我知道的。所以我的朋友给我回答了两个字:呵呵。就是彼此都知道,也不为难他,你投也罢,不投也罢。所以《苍黄》到了前三十止步了。
符二:您觉得这些作品实至名归了吗?像您这样知名的作家,我知道你们都比较世故。我想听一听您怎么说。
王跃文:我绝对不是圆滑。我认为我的回答,应该是我的内心。
首先,刚刚第一轮和第二轮出来的时候,有人就说,哎呀,刚刚出来的这些作品,都是作协的主席或副主席。我觉得这个声音完全站不住脚。因为作协的主席或者副主席,毕竟都是在创作上要有一定成就的人才选得上,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作协主席或者说副主席选得还不那么离谱。对吧?
再一个,文学评奖跟体育比赛毕竟不一样。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你说天下哪个文章是第一?这是评不出来的。比武的时候,你说你是第二,但打趴下了你就什么都不是,我赢了才是第一。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说,你看今年获奖的五部茅盾文学奖,我说不能够绝对的说它们就是申报作品中的前五名,但五部都是不失水准的。获奖的五部作品,都是有资格的,都是可以获奖的。
符二:这话不是等于没说吗?
王跃文:我认为我这是很中肯的话。就是说,获奖的并意味着就是前五名,因为这个跟体育比赛不一样,跟比武不一样。文学作品的标准,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个其实我们是可以立理解的。
就比方说莫言的《蛙》获了奖,莫言过去有那么多的作品,《蛙》并不是他小说中最好的。
符二:您是名人,您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吗?
王跃文:唉,这个就太多了。
有一次,我在一个商场的门口,看到一个哭哭啼啼的三四岁的小孩儿,手拿着一个碗,然后一边往人群里面走,一边儿含着眼泪往后面望。当时我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那是一个被逼的、第一次去乞讨的小男孩儿。因为是被逼迫,后面有一个很恶的男人随时准备要去打他。然后我就在人群里面,去寻找这双凶恶的目光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我找到了。那个男的也知道有人在注意他,他就躲闪。当时我没有报警,但我有一个冲动,我就想他妈的,我要跟这个男的干一干。我当时头一次感到,自己不是一个很强壮的年轻人了,但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可以飞檐走壁的武林高手。我非常愤怒,但我放弃了,走了。
后来我就寻求多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心里非常不舒服。我想其实这种事情,警方是可以管的,完全可以有能力管,为什么他们不管?我一想,该管的人都管不了,我又算得了什么呢?但是我非常愤怒。后来那个男人注意到我在注意他,他很怕我,在商场里面转来转去,整个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也找不到他,他在人群里不见了。
符二:谈了这么多,您给我留下乐观、通透、豁达的印象。现在,请告诉我您的悲伤。
王跃文:如果要讲到这一点,说起来可能比较沉重。我感到很温暖的一个记忆,是我参加工作以后没多久,我记得是一个大晴天,当时的县城里,离我们老家很近,我每个星期六星期天会回去。那是早春的一个晴天,我当时洗头,洗完了之后,我的妈妈就提着一桶水,用瓢一瓢一瓢地给我冲洗,慢慢地揉,那个过程特别享受,觉得很温暖。
现在我的妈妈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父亲稍微比我妈小一点点。我现在很依恋一种生活——每一次回到老家去,什么事儿都不干,跟老人家坐在一起聊天儿,听我妈妈说过一百次的,很多很多的故事。老了以后她根本不知道很多事是她已经说过了的,反正就是三番五次跟我说,每一次都当作是一个新鲜的故事,我也听,有时候假装没听过,有时候也开玩笑:妈妈,这个事情您已经是第105次说了。就是逗一下她。然后妈妈就说,好啦,我不说啦。就是这种感觉。然后我就突然会想到,他们有一天会离去。这时候,我就黯然神伤。
我们老家现在还是土葬的习惯。我们老家把做棺材当作一个喜事去做的,过去做了棺材以后还要到里面去睡一下,说是可以添福添寿。我爸爸那一天打电话过来,乐呵呵地跟我说:跃文呐,我在请人给你妈妈和我做老屋——我们那里叫棺材老屋,或者千年屋——他是乐呵呵地当作喜事来说。但是我听了以后,心里就非常悲凉。但是我知道在乡下,这是喜事。所以我就说,那好啊,爸爸,做一个千年不腐万年不烂的老屋啊,我说我马上——我爸爸是有工作,他有工资的,但我妈妈没有工作,所以我就每个月定期给我妈妈打钱回去,按照我的话就是,妈妈由我来发退休工资——我就马上说,好,我明天给你们另外打钱过来。我问做好以后,加上漆什么的一共
(编辑:moyuzhai)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海啸主编的《百年中国长诗经典》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
var videoinfo={ basehost:'http://www.zuojiawang.com', path:'', videourl:'', videourl_m:'', title:'海啸主编的《百年中国长诗经典》由中...[详细]
拓展“官场小说”表现空间
"官场小说"在当代究竟有多大的叙事可能性,如何拓展它的艺术表现空间,避免想象力的狭窄和美学意蕴的缺失,已成为当下官场小说作家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老藤的长...[详细]
推理小说评论谈
一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天地苍黄,怎一个“惜”字了得
《一把刀,千个字》是王安忆的第十五部长篇小说。依然是写不尽的小人物、大历史,依然是触角所至,人间烟火,巨细无靡,“丁点大的小世界,就这么星移斗转。”不知怎么就想到...[详细]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网络官商小说:市侩主义的写作伦理
一时好奇,想找最近阅读量比较大的一些小说来看看,就有年轻朋友推荐了《余罪》和《权力巅峰》两部网络作品。前一部作品接近300万字,后一部作品目前已经2300余章。到...[详细]
《国家干部》不是一部官场小说
需要说明的是,《国家干部》并不是一部官场小说,因为它描写的不是官场,而是干群关系。在当今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了各种各样、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但最主...[详细]
李佩甫《羊的门》:最深刻的官场小说
让李佩甫享誉文坛的是1999年7月出版的长篇小说《羊的门》。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描写了一个村庄的党支部书记,在将近四十年时间里,利用各种“人脉”,经营“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