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小说 > 传统主流

茅盾《腐蚀》:揭露国统区的政治黑暗

发布时间:2018-11-27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1414次

  茅盾于一九四一年夏天写的长篇小说《腐蚀》(最初在香港《大众生活》上连载)就是适应这种战斗要求而产生的。这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以“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政府“陪都”重庆为背景,斗争锋芒直指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和他们反共反人民、卖国投敌的政治路线。作品的主人公——女特务赵惠明,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曾参加过学生运动和救亡工作。但由于阶级出身和社会生活带来的性格:严重的利己主义、爱好虚荣和不明大义,使她无法抵制特务 头子的威逼利诱,堕入了特务组织的罗网,成为替反动统治卖命效劳的走卒。由于她在特务系统中不是嫡系,受到排挤,还遭到高级特务的侮辱和玩弄,她 的尚未完全腐蚀的灵魂中,多少保留着一点“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因此她感到矛盾痛苦而又无处可以申诉。这部作品是赵惠明的一束日记,作者采取了 最能揭示人物内心隐秘的日记体裁。充分发挥了善于深刻细腻地刻划人物心理活动的特长。作品在特定的处境中多方面地揭示了赵惠明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赵惠明受骗、犯罪而又不甘于堕落所引起的矛盾和痛苦,她的“自讼、自嘲、自辩护”,以及在觉醒自新过程中所经历的决裂、斗争,写得细腻真切,深深 地感染打动着读者,激发着人们对于在精神上和肉体上戕害、摧残青年的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的仇恨,暴露了特务统治阴森恐怖的内幕。作品写赵惠明的 内心活动,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而是尽可能将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和围绕这些事件而展开的各种社会矛盾,反映和投射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活动中。这 部作品虽然因为日记体的限制,不可能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仍然保留着茅盾小说中与现实斗争密切相关,选材富于时代性和社会性 的特色。

  作品中汪蒋合流反共卖国和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两个重大事件,就如投石入水,激化了众多的矛盾,它们通过赵惠明的观感生动地展现 出来,又有力地推动了赵惠明内心矛盾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刻划胶结在一起,作品对典型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描绘,例如“以皖南事变”为中心,揭示了国 民党勾结汪伪、卖国投敌的反共反人民罪行。正象赵惠明所说,“在这个地方,人人笑里藏刀,撺人上楼拔了梯子,做就圈套诱你自己往里钻——全套法门 ,还不是当作功课来讨论。”这里,有对付共产党和进步青年的种种卑劣手段,也有特务内部五花八门的勾心斗角的会俩。“皖南事变”前夕,国民党特务 象粪坑里的“金头苍蝇,终天嗡嗡的,没头没脑乱撞”,各处都在大规模“检举”,被“检举”的人,“光是一个市,一下就是两百多”。国民党反动派发 动“皖南事变”,就是要把这作为与汪伪勾结、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的进见礼。作品中写汪伪特务在蒋管区自由出入,“工作顺利”,陈胖、周经理等国 民党政客在“义愤填胸的高唱爱国”的背后,与松生、舜英等汪伪特务密谋实现“分久必合”的卖国阴谋。书中许多描写正是这一卖国阴谋的形象的再现。

  《腐蚀》的现实主义成就,不仅表现在作品通过赵惠明典型形象的刻划,尖锐地抨击了国民党特条统治的政治黑暗,而且还按照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本 身的特点,真实地揭示了赵惠明逐步觉醒、走向自新之路的过程。按照这部作品原来的“结构计划”,只准备写到小昭被害就结束的。但当作品边写边发表 时,许多读者却给《大众生活》编辑部写信要求给赵惠明一条自新之路。读者的这种要求,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赵惠明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生动力量: 当赵惠明的性格在作者笔下逐渐鲜明,和它周围的生活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在形象和形象之间逐渐有了基本真实的关系的时候,她的性格便产生 出一种活跃的力量,要求作者按照她的性格发展的生动逻辑写了去。越惠明在奉命对她过去的爱人小昭进行劝降时,本来已经对“狐鬼满路”的特务统治产 生了不满和憎恨,她正为摆脱这种生活而苦苦挣扎着。在这个时候,小昭对她的爱、信任和规劝,革命者K和萍对小昭的营救活动和对她的帮助,使她在黑暗 中看到了光明,于绝望中产生了希望,而小照的死更促使她对那毁灭一切美好事物的环境由憎恶而至于决裂。这样,便有了赵惠明在小昭被害后终于决心充 暗投明,救出了即将陷入魔掌的女学生N的情节。人物结局的这种处理,不是硬插上去的“光明的尾巴”,而是形象本身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赵惠明的觉醒和自新反映了法西斯特务统治的反动腐朽,这样写有利于特务组织的分化和瓦解,因而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战斗的意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现代小说化读》:拆解文学经典创作要诀

    王鼎钧的《现代小说化读》不是理论著作,也不是文章作法、创作指南一类的书,而是一部文体独特的名作鉴赏读本。作者在38个章节中,以沈从文《菜园》...[详细]

  • 《现代小说与心灵》:小说不过是一个“隐喻”

    本文系格非2023年9月15日在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人:文艺价值与社会生活”主题论坛上的演讲,从一个独特角度打开了观察现代小说的新视野。特此推...[详细]

  •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评论

    《雪山大地》:洋溢着理想信念的现实主义力作□饶 翔杨志军在过去的四年间,新中国度过了七十华诞,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详细]

  • 知识癖、叙事迷宫与摄影术——论小白的谍战小说及其类

    关键词:谍战小说 一、中国谍战小说传统 从欧美谍战小说的发展源头来看,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对世界政治局势变化的紧密呼应,二是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血脉...[详细]

  • 徐则臣的写作观

    现代小说在反思和批判中省思自我、观察世界,它不仅书写人和世界是什么样的,也思考人和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徐则臣就是通过思考让自己的写作变得宽阔的有代表性的一...[详细]

  • 贾大山小说的美学意味

    贾大山的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的传统,发挥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优长,表现出了他的美学修养、美学精神和审美表达技巧,形成新时期以来我国短篇小说创作...[详细]

  • 梁晓声《中文桃李》

    19年凭借《人世间》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之后,梁晓声相继出版了《觉醒》和《我和我的命》,今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新作《中文桃李》。...[详细]

  • 为中国现代小说“培根育魂”——论李健吾的小说创作

    关键词:李健吾 踏出中国式的现代小说之路 在中国小说漫长的演进历程中,“五四”文学时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实现了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转...[详细]

  • 当代作家黎汝清

    是个勤奋而多产的作家,至今已写出四百来万字的著作,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于 195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1978 年 1 月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团员的身分访问过巴...[详细]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