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2.0正在改变文学的“版图”
■在新生代作家笔下,创造故事的能力正在奇迹般地复活和野蛮生长。他们就是当下颇有读者缘的网络文学作家
■迄今为止,大量的类型小说仍然停留在网络文学的1.0版。但是,类似《芈月传》 这样的历史小说正在完成类型小说的转型升级——不仅具备很强的故事性,同时在对人物的刻画、人性的探索、生活的思考、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方面,已经显示出兼融类型小说和纯文学小说两者的特质。它们正在成为改变当代小说“版图”的强有力的“挑战者”,这一部分小说或可称之为网络文学的2.0版
■时下网络文学的不少作家在读者中俘获了大批的粉丝,实际上正对当下文坛构成有力的冲击,但在文学评论圈却很少见到有关他们作品的评介,或者被专业人士故意视而不见网络小说创造故事能力正在野蛮生长
电视剧《芈月传》曾在去年热播,现在来评说,从信息传播角度显然是不合时宜了。因此首先要说明,我不是写该剧评论,只是以此为例,思考当下文学的一些问题。如此,本文与信息传播赶时效撇清了关系。
今年春节后,有友人问我看过《芈月传》没有?看神情似乎觉得我没看会有什么遗憾。节后从网络上搜到这部电视剧来看,其荧屏呈现确实抓人,人物被一次次地推入绝境而又峰回路转。81集,看了半个月。看了电视剧,再来看小说,小说文本就无疑要经受更为严苛的阅读检验。因为故事情节已经知晓,靠悬念已无法形成阅读驱动力。所幸的是,小说文本仍然非常耐读。这取决于它与电视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来比,有无法取代之处。有三个关键因素使然,一是文字优雅,因作者长期对历史典籍的浸润,形成了散发浓郁古风的文字描述能力,耐人咀嚼;二是借助超常想象力所营造出的生活质感,让阅读者觉得情节、细节、人物形象皆血肉丰满;三是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大势的诗意描述,而是将笔墨聚焦于人、人性,运用现代小说的技法,对人物性格的变异、心理活动,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呈现。主要人物性格的变化、情节的推进都有内在的逻辑支撑,完全不同于当下文坛流行的碎片化叙事。
也许个人阅读趣味使然,凡是用碎片化方式写出的长篇小说,迄今为止,没有一部能让我读完。有很多名家将这类小说当作“先锋”,而我认为这种写法是以“先锋”的名义,遮盖驾驭不了长篇小说的短板。碎片化或散文化写法,如果用之于中短篇或许可以接受,但用此手段写大部头,数十万字小说没有整体性逻辑结构,而是用一堆“鸡毛”细节或知识卡片来堆积,产生的不是阅读快感、期待,而是折磨。当下文坛,尤其是被归类为纯文学的小说家,很大一部分不具备写作长篇小说的能力。他们的想象力、对于故事情节的结构能力、融会生活经验的能力,都不适合长篇小说的写作。但不写长篇的小说家似乎很难在文坛立足,为此浮名所累,很多人实际上是如挤牙膏般堆积长度。再加上有很多的“吹鼓手”,为此类失败之作进行褒奖性的文学解读,给某些作家和读者营造出虚幻的文学质地,让他们获取了与实际文本不相符的美誉度。但时光如风,它会很快将虚幻的泡沫吹得了无踪影。蒋子龙先生多年前曾说,当代作家已经丧失了创造故事的能力,应该指的就是这一部分作家。而在另一部分新生代作家笔下,创造故事的能力,正在奇迹般地复活和野蛮生长。这一部分作家,就是当下颇有读者缘的网络文学作家。
从“不入流”到升级2.0版,挑战现有小说“版图”
从广义上说,凡在网络上发布的文学作品,皆可称之为网络文学。往狭义上说,在网络上最适合生存的具有网络特征的文体是类型小说。起点中文网最初能够成功创造卸载阅读收费模式,依赖的就是类型小说,诸如《鬼吹灯》《盗墓笔记》等。而阅读这类小说的读者,大多从阅读动漫、玩网络游戏的人群中延续而来。笔者作为曾经的文学媒体运营者,曾整合微型小说资源,试图走出一条同样的收费阅读的路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因为大量微型小说作者的写作手法,与所谓纯文学圈子的小说写作是一个套路,只是篇幅更为短小而已。由于篇幅短小,难以展开更为丰富的想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对读者激发不出付费阅读的欲望。盛大网络收购起点网后成立盛大文学公司,曾大量收购纯文学名家的小说版权,试图产生数字化收费阅读的市场回报,实践证明也是不成功的。因为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类型的文本,以及完全不同的阅读人群,根本无法交融。
最初的网络类型小说给我的印象是:作者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并因超级想象力而创造出曲折奇幻的故事情节,这样一种特质,是纯文学圈子里大多数作家所不具备的。前者最擅长的就是编故事。其二,就是它的着力点在娱乐,而不在对人的情感抒发和人性的探索上,也无承载某种价值理念的自觉,纯粹为的就是娱乐、好玩。相比较那些苦涩无趣也无深刻内涵的纯文学小说文本,类型小说更能吸引年轻的阅读者。他们不需要通过阅读小说来接受教化,他们需要轻松好玩。有评论家讥讽这类小说与民国时期的地摊小说没有太大异同,当然是有道理的。应该说初期的类型小说,它的可读性、娱乐性甚至超过民国通俗小说。这一类小说,只要价值取向不跑偏,仍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并有很大的市场生存空间。
迄今为止,大量的类型小说仍然停留在上述层面——网络文学的1.0版。但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类似《芈月传》这样的历史小说,正在完成类型小说的转型升级——不仅具备很强的故事性,同时在对人物的刻画、人性的探索、生活的思考、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方面,已经显示出兼融类型小说和纯文学小说两者的特质。它超越了大多数类型小说,也超越了那些纯文学小说不成功的先锋探索,具有了中国气派小说的美学特征。它们正在成为改变当代小说“版图”的强有力的“挑战者”。有些评论者简单地用“宫斗”,将之归入到一种娱乐化的类型小说里去,如果不是怀有某种傲慢和偏见,也是不客观的。我认为,这一部分小说或可称之为网络文学的2.0版。
其实,我是不赞同以网络文学和纯文学这样的人造概念,来对文学进行归类的。那个有点自甘“另类”的网络文学排行榜,是令人觉得可笑的。尽管本文为方便阐述,也用了“网络文学”的概念,但文学只有好、差之分,衡量它们不应有两套美学标尺和体系,两者之间并没有截然不可逾越的边界。正如布鲁姆所说,所有的经典都是打通了精英与世俗的边界。谁能获得更多的读者,谁能经受时光的阅读检验,谁才能进入经典的行列。所有的小说,都得接受同一美学标准的检测。某些概念或可方便专业研究者,但对读者毫无意义。
不与读者拧胳膊,给网络力作应有评价
对于评论者来说,对那些上世纪80年代成名作家的小说新作,甭管写得如何,连篇累牍地为之唱赞歌,往往是安全的。这些评论家已有的文学地位,使得人们相信评论家的眼光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要为一位地位尚未得到文坛确认的小说家作热情洋溢的褒扬,则往往要冒一定的风险,其艺术感觉一旦有问题,将会贻笑大方。这样一种自我防护意识,使得一些评论者宁可在枯木上寻找不朽的质地,也不愿在山野林木中发现那些可以成为大树的新苗,甚至对已经葱茏葳蕤的大树视而不见。
时下网络文学的不少作家,正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在读者中俘获了大批的粉丝,但在一向被视为高雅的文学评论圈却很少见到有关他们作品的评介。诸如《芈月传》,在当当图书网可看到近万的读者跟帖式的评论,却很少有专业的评论家关注。这些不知名的读者跟帖,虽然仅仅三言两语,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点评是发自内心和真诚的。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部分可以反映出我们的评论界似乎有一些反读者而行之的作派。一些论者虽然有各种专业头衔,但因种种因素,他们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艺术感受和判断能力。如今我在购书时,往往更相信那些如伍尔夫所说的未经错误文学理念“污染”的读者的直觉,而对某些专业评论家的推荐极不信任。
还是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我对这样的小说家是钦敬的。在读大学时,我也曾动过写一部关于王安石的历史小说的念头,并在图书馆抄录了数百张卡片,但我终于还是未能写出来。姚雪垠先生在谈历史小说写作时,提到了历史小说家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第一,他应该是一位有修养的小说艺术家,懂得长篇小说的美学;第二,他对于自己要写的小说题材是一位渊博而精深的史学家;第三,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而不是在历史见解上人云亦云。”这三个“家”的标准很高,笔者一个也不具备,难怪写不出。如果用这三个“家”的标准来观察蒋胜男的历史小说创作,我觉得她未必都算“家”,但三个特质都是具备的。她有整体把握长篇小说艺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靠小说家心骛八极的超级想象能力来支撑的。有了这个能力,才能将近距离的生活经验融会到历史语境中去,创造出历史上可能发生的可以触摸的场景和人物来。作者对所写的历史也有着精深的研究和积累,这在她的文本中可以看出来,涉及到特定历史生活的种种知识、常识,作者谙熟于心,并在每一章后作了部分标注。作者将《诗经》中的很多精彩段落自然无缝地引入文本叙事中,无任何生硬突兀之感。我还注意到,作者在写小说之外,还著有非虚构的阐述历史的散文、随笔,如《历史的模样》《权力巅峰的女人》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文功力与积淀。作者对于所书写的历史,未必达到思想家的高度,但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史识,是可以肯定的。因此,这样的优秀历史小说出自蒋胜男的笔下,是多种特殊的才华因素化合而成,是史学家的研究功力与小说家的想象力、文学性叙事能力高度融合的结晶。这样的小说文本,应该放到当代最优秀小说的行列中,持续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这部小说写的是战国纷争时期,秦国宣太后的人生经历,也必然涉及秦国如何在大争年代的崛起。联想到前一段有人在电视剧《大秦帝国》播出时,对大秦帝国崛起模式的质疑。我觉得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抛弃糟粕,吸收菁华,是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的共同责任。但如果因为文学作品一涉及那段历史,就认为是宣传暴秦、就是对秦王朝焚书坑儒持肯定态度,这就把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解读简单化了。简单套用史学的观点来衡估小说也不适当。小说写的是历史中的人性、人性中的历史,与史书上的历史是无法在一个尺度下作比照的。从《芈月传》中,我未看到任何反现代文明的价值观。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先入为主地用某种偏见来介入到根本不存在叙述偏见的小说文本中去。在作者一篇谈秦宣太后的史料文章中,我看到她对宣太后执政中的问题是有清醒认识的。我们看到,小说中的芈月与史实中的芈月是完全不同的。小说构造有它不同于史实的情感的人性的心理的内在逻辑。
类似蒋胜男等一些优秀小说家和不为某些主流评论家所接纳的网络作家,实际上正对当下文坛构成有力的冲击。他们的作品,不仅通过传统书籍,也通过影视、微信、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正在改变文学的版图,创造新的文学生态。有些自命清高的专业人士故意视而不见;有些才华已经枯竭、靠玩概念来支撑的所谓纯文学小说家,将他们打出“精英圈”,但这无碍他们攻城掠地,正在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也必将走向中国文学的未来。
(编辑:moyuzhai)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2021网络好小说
2021年,诸多网络小说新作奏起序曲,也有不少热议奇文走向终章。对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好作品来说,尾声并不是落幕,还意味着新的契机——只有画上圆满句点,才能赢得中国小...[详细]
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文学媒介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五种要素,对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发展赋予文学表达新的形式,传统文学在...[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