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视野下的网络文学“经典化”
据2015年6月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有28467万人在阅读网络文学,占网络使用率的42.6%,他们的年龄大多在30岁以下,其中绝大多数是学生。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不仅深刻地冲击和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文化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和确立。但是,由于网络文学一直处于自发生成自由发展的状态,大量的作品泥沙俱下,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与缺陷,以至于很多人将其与“垃 圾”“糟粕”等概念联系在一起,因此,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话题,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成为学界与政府的共同期待。
文学批评界对于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批评和期待,主要是基于精英文学的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的一种期待,是以传统的文学经典为模本的期待。批评者要求网络文学表现超越时代的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反映当下人们最核心的困惑与焦虑等沉重命题。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及市场认可的经济效益并不在这类“经典化”关注的范围,传统文学对于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要求是这一类“经典化”的评判依据。这种文学批评的精神向度无疑是纯粹的崇高的,但是,网络文学是来自于普罗大众的文学,它植根于网络新媒体的平台,体现着不同于以往任何文学的全新形态和特性。游离于网络文学写作现场,仅仅凭传统的精英文学视野所做的批评,不可避免地带有与批评对象联系不深刻不紧密的问题,因此很难为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以及网络媒体所接受,也很难在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鉴于这种情况,主流批评家进行着各种努力,有的学者“放下身段”,深入网络文学创作实践,试图“探索建立一套精英批评机制,使网络文学更健康、健全。”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这种努力成效甚微,并没有获得网文界的积极反馈与响应。
针对网络文学及其批评现状,从2005年的“剑网”运动和2013至2014年两次大范围的“净网”行动,一直到2014年的《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5年《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措施和方针政策,规范和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与学界不同的是,政府的“经典化”期待,是在提倡坚持传统“经典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把人民群众满意认可作为衡量作品的最高标准,把网络文学寓教于乐的社会效益放在了评判优秀作品的首位,同时也没有否定和忽视其经济效益。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种“经典化”期待植根于网络文学发展实际,因势利导,切中问题要害,为广大网民所认可,必将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网络文学尽管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与学界和政府的“经典化”期待还相差甚远,但其总体的发展向度是相统一的,而不是相违背的。其一,网络文学来自于草根,草根是其最主流最庞大的读者群,网络文学的第一要义就是为最广大的读者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的意志、欲望和精神需求。在这个方面,网络文学最能够体现《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根本精神。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网络文学,其自发的创作倾向本身就包含了惩恶扬善,维护公平与正义,追求真善美,弘扬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观要求,中国梦题材也是网络文学中佳作辈出的主流。其二,网络文学所反映的内容尽管“芜杂”,但大部分都是当下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焦虑和向往,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最核心的时代欲求。从整体上看,网络文学虽没有一部能称得上“经典”,但是在超文本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整体已在最贴近青年人生活的距离上体现了文学对人的根本关怀。比如贴近年轻人生活的《如果,宅》《小窄门》《大战拖延症》,传播正能量的《全职高手》《大英雄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窃明》《虎狼》《新宋》等等,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网络文学作者早已自发地承担着引导读者正确价值取向,弘扬民族正气,批判社会不良风气的社会责任,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面对市场利益的诱惑和读者意志的反对时对于人文精神的自觉坚持。虽然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然而这种可贵的时代担当正是网络文学实现“经典化”的内在条件。
在“经典化”的过程中,网络文学不仅需要方向上的指引和精神上的提升,更加需要“接地气”的扶持、理解和关怀,尤其需要尊重网络文学的特性和网络文学读者作者的感受与需求。网络文学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是与生俱来的,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人民大众提供休闲娱乐,不能完全以传统的“经典化”标准进行评判。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其“经典化”过程也必然区别于传统文学,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充分考虑其多种可能性。就目前情况而言,文学网站的运营方式对网络文学的模仿雷同,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以及片面追求市场效益等问题有直接影响,必须在保障宽松的写作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改进。网络文学是从重重否定的壁垒里长出来的“野孩子”,“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的政策使其获得了主流的认可,跨入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他不可避免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阻碍,但他必将以自己独特的姿态,更为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地向着“经典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编辑:moyuzhai)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中国网文出海20年得与失
从20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年后成为拥有上亿海外市场规模的“世界级”文化现象,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屡屡受到瞩目,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亮点。这条路起自何处?将...[详细]
网络文学是数字文化时代的一个逗号
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学和民族伟大事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文学是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之声。心怀“国之大者”,是文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应有的历史...[详细]
助力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
中国网络文学,她虽然是从网络上与我们相识,但我们也认出了她腿上的那块伤疤。那是她历尽艰辛、攻城掠地时留下的,也是她作为文学之子、中国文学之子的证明。在中国文...[详细]
守护精神创造力
难忘的2021年刚刚过去,我们聚在这里,盘点过去一年的文化收获,见证不同类型文化书写的百花齐放,为精神创造力的蓬勃生长鼓劲加油,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经过近20年的实践,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成功地探索出一套理论话语体系,纵观话语背后的生成机制,这与批评家的理论视野和知识体系有着一定的关系。在新...[详细]
2021网络好小说
2021年,诸多网络小说新作奏起序曲,也有不少热议奇文走向终章。对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好作品来说,尾声并不是落幕,还意味着新的契机——只有画上圆满句点,才能赢得中国小...[详细]
网络乡土小说新格局
在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外,文学媒介作为文学创作的第五种要素,对文学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创作形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网络媒介的发展赋予文学表达新的形式,传统文学在...[详细]
中国网络文学,有资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
今天的网络文学尽管自身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从媒介文化变革和文学范式革命的角度看,它现实地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一支新生力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和希...[详细]
突破网络文学评论的三道屏障
我国网络文学浩瀚的作品存量和巨大的年度增量,与相对薄弱的网络文学评论所形成的“倾斜的网文场”,已经把加强网络文学评论问题推向了学术前沿。近日中宣部等五部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