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探寻华夏五千年美的历程

发布时间:2024-12-22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中国美学是中国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是观照五千年文明根脉的透亮明镜,也是获得深层生命安慰的缱绻之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为了向更多人传达中国美学的独到精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精心组织、邀请文化美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联合打造,推出《中国文化之美》一书,生动讲述泱泱华夏美学写就的宏大史诗。

《中国文化之美》各主题撰稿人均由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担纲。朱良志、王一川、袁济喜、吴飞、田青、莫砺锋、张法、王岳川、杨琪、任万平、赵声良、高春明、周育德、方拥、杭间,15位专家学者,以丰厚的学养,勾画出中华美学的博大精深,更以深入浅出的妙笔,探寻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引领读者感受中华美学的独特韵味与不朽魅力。

何为中国之美?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中国之美,美在生活,服饰、戏曲、建筑、器物无不体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因此,《中国文化美学》由美在品格、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包括博雅国学、中和礼仪、音乐正声、诗国情韵、各美其美、书法灵韵、丹青妙意、纹饰内蕴、色彩雍容、衣冠华彩、舞台芬芳、营造神功、器物巧美,寻索大美中国的精神源流和蕴含其间的中国智慧,绘就中华美学的现实镜像与未来图谱。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良志在该书代序中指出,该书第一个篇章讲人的精神境界,中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人格、提升人格境界而存在的,是修身之学。中国文化是一种“重品”的文化,提倡真善美的统一,如中国人欣赏梅兰竹菊,并不因为梅兰竹菊比其他花卉美,而是因为它们是人品的象征。因此该书第一个篇章定名为“美在品格”。第二个篇章是“美在艺境”。艺术创造和鉴赏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中国艺术重视境界的创造,如王国维论词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中国美学追求意境或境界,实际上是人的精神品格的延伸。比如书法,书学如人学,书品如人品,书法的形式美感是人的精神气度的外在显现。再比如绘画,在西方人物画比较多,中国一开始也是人物画,渐渐地形成了以山水画为主体,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一片山水就是一片心灵的境界。再比如纹饰,在各种器物上那种流动的线条,那种特有的造型,传递出人的独特的心灵世界。第三篇章是“美与生活”,是从衣、食、住、行来谈中国文化中的美感。中国文化有浓厚的烟火气,就像庄子讲的,山林里面鸟被打光了,只有燕子独存,为什么呢?因为燕子的巢筑在人家的梁上,这就是有烟火气。所以第三篇章是从人的具体生活入手,来谈中国人在世俗世界中展现的智慧人生和审美情趣。“这三个篇章,第一篇品格,第二篇艺境,第三篇生活,大致可以概括中国文化从物质到制度再到精神一些断面,从整体上展现出中国人美感世界的荦荦大端。”

中西方美学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王一川对此作出解析,强调“本书做这样的篇章编排,正是想贴近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他指出,西方最早的哲人是自然哲学家,他们善于对宇宙自然做理性分析,探讨世界来自原子、分子还是“一团永恒的活火”。他们发展出一套自然哲学理论,后来才转到人的生活。这就使得西方美学从一开始就带上重理性分析和重精确性等特点,带有理智美学特点。中国美学最初就是人本的,是人生哲学,研究人的心性、品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德行修养做好,首先要正心、诚意,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说中国走的是心性哲学、心性美学这条路,要求注重人的品行,要通过艺术境界、日常生活来涵养心性。最后的焦点是“成人”,这是人生在世一辈子的事。所以中国美学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成长建立起来的,从人的品格到艺术境界再到日常生活,这个过程归根到底是一种心性美学修为过程,是“成人之美”。

泱泱中华,文明何其博大。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之美》以生动细腻的笔触,讲述华夏美学写就的史诗,犹如千年织锦,绚烂多彩,一针一线皆蕴含着历史的深邃与东方独有的韵味。书中还汇集各艺术门类珍贵图片近200幅,从上古时期陶器、青铜器,到历代书画、服饰、建筑、文物珍品等,带领读者沉浸式体验中国文化的古韵之美。这是一本写给所有人的中国之美通识读本,自书页之间,步入中华美学的殿堂,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领悟中华智慧的深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