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曹禺研究的一手史料
《我们的爸爸曹禺和妈妈郑秀》是曹禺的大女儿万黛和二女儿万昭合写的一部回忆性传记,书中不仅记录了女儿们对父亲曹禺和母亲郑秀饱含情感的细节回忆和内心阐释,也收录了郑秀未及完稿的、记述她与曹禺相识相恋,以及见证《雷雨》诞生全过程的回忆录遗作《烟云录》,还有曹禺、郑秀与万黛、万昭姐妹二人的往来信件近百封和大量照片。其中很多珍贵史料都是首次披露,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珍贵的史料价值,为今后的曹禺研究提供了新的一手史料和独特视角。
这部作品具有丰富生动的细节呈现和史料补充,以及剖析作家之殇的坦诚和勇气。万黛和万昭作为曹禺的女儿,不仅从亲历者的第一视角出发,回忆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同时还结合知名曹禺研究者田本相、崔国良、曹树钧等的研究资料,忆述互证,呈现出更加细节饱满、鲜活生动的曹禺一生,尤其是曹禺与郑秀的第一段婚姻的始末细节以及曹禺在政治运动中的遭遇与心境,都在这本书中有着丰富的细节呈现和坦率剖析。
书中不仅展现了戏剧大师曹禺的魅力与才华,也以身边人的视角思考和探讨了曹禺后半生的创作困境。未能写出令自己满意的好作品,无疑是曹禺先生后半生最大的伤痛,作为亲人的万昭和万黛,触及这个话题需要巨大勇气。两位作者不仅通过回忆和书信翔实地记录了晚年缠绕曹禺身心的创作苦闷和噩梦,也对这一作家之殇进行了客观而全面的剖析,表现出作者们对于戏剧创作规律的深刻见解,这也是留给后人珍贵的镜鉴。
这部作品走进《雷雨》灵感“缪斯”郑秀的内心世界,丰富了曹禺剧作研究的情感向度。该书最可贵之处是用几乎相同的篇幅、以时间为轴将曹禺和郑秀的生活进行了对照铺陈,还收录郑秀在生命最后一年撰写的回忆录《烟云录》。郑秀这个名字对所有熟悉曹禺的人而言一定不陌生,但将郑秀如此性格鲜活、细节丰满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还是第一次。该书对郑秀的家庭历史、教育经历、婚恋细节、离婚后和晚年生活都进行了详细记述,对于理解这位对曹禺如此重要的女性、理解曹禺这段充满人性真实的生活,丰富曹禺其人其作的研究向度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郑秀和曹禺婚恋和共同生活的时期,正是曹禺戏剧创作的巅峰期,他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以及《蜕变》相继发表,尤其是《雷雨》的创作,几乎就是在郑秀的朝夕陪伴中一字一句诞生的。1933年暑假,曹禺恳求郑秀不要返回南京家里,陪他在清华园写作《雷雨》,他对郑秀说:“身边没有你,我将一事无成。”郑秀不仅给予曹禺温情的陪伴,还时时与他探讨剧情、构思人物,畅谈对社会的深层理解。热恋中的曹禺怀着周冲般的赤诚和纯真投入创作,因此将郑秀称为《雷雨》的灵感“缪斯”并不为过。话剧史论大家田本相先生认为曹禺和郑秀的婚恋经历“对研究曹禺的创作是十分重要的”,郑秀在“曹禺三部曲”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不懂得曹禺的婚恋,就很难深入曹禺的戏剧世界”。
历史上无数伟大作品的诞生,都与炽热的爱的灵光相关。两人恋爱之初受到郑秀父亲的反对,但“父亲的反对和压迫丝毫不能改变我和曹禺的意志”。在郑秀的回忆中,蘩漪这个炽热的、最“雷雨的”人物正是在曹禺对郑秀一次次爱的倾诉中诞生的,甚至投射了曹禺自身炽热的情感和复杂的性格。“你们不知道他是多么会写情书,谁看到这样的信能不心动呢?”郑秀珍藏着他们婚前婚后的百余封信件,这些信件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情书,用郑秀的话说,那是荡漾在人类心中一切崇高美好的感情,饱含了对自由、光明的憧憬和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正因为对这段炽热纯粹感情的眷恋,郑秀终生都在关注和默默扶助曹禺。
关于郑秀与曹禺的婚变,书中不仅以曹、郑二人的书信和朋友、亲人的回忆真实还原了全过程,更从女儿的视角冷静地思考了婚变的原因以及对曹禺创作的影响,从而深刻揭示了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事实上,万黛、万昭姐妹二人从1946年起就几乎由郑秀一人勉力抚育,曹禺没有再与她们生活在一起,当她们回忆起与父亲的分离以及分析父母分开的原因时,还是对父亲给予了深情的理解和温柔的释怀。她们和母亲郑秀一样,无比珍爱和相信父亲的艺术才华,并把父亲的艺术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郑秀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曹禺的爱在她心中具有难以磨灭的印记,令她永恒回味,成为一生“欢乐和痛苦的来源”。可以这样说,郑秀的家庭、性格、情感和人生经历都凝结成曹禺戏剧生命的一部分,而郑秀视角下的曹禺其人、“曹禺三部曲”的诞生以及晚年曹禺的创作困境,都为重新理解曹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书中近百封书信首次面世,在叙事现场触摸丰沛情感和复杂人性。郑秀回忆曹禺当面不善表达感情,在书信中却能无所顾忌、尽抒情怀。在这些珍贵的史料中,曹禺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这些信件跨越20余年,是真实的现场叙述和情感流露,既有曹禺赤诚、童真一面的呈现,也能触摸到曹禺对女儿们难以割舍的深沉父爱,同时更有对丰富、矛盾、复杂人性的呈现。在女儿们的信件中,既能看到对父亲深深的依恋、信赖和崇拜,也没有避讳因为曹禺对病重郑秀的冷漠而产生的不解和怨怼。通过这些回到历史现场的信件,使读者得以更充分地与曹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对话,触摸到这位戏剧大师的精神世界的复杂。而这些珍贵的史料,也会将曹禺研究推向更新的视野和更高的维度。
(作者系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