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既是“镜子”也是“良药”
蒋祖烜新著《湘文艺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分《拨亮灯芯》《文学省思》《艺彩湘风》《一眼千年》《视听心语》5辑,共计63篇文章。这些文章,有作者对湖南文化现象的宏观思考,也有对湖南优秀作品的具体点评,更有文学观点的生动表达。
在《推动湖南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一文中,作者念兹在兹的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把党的文艺思想转换为提升文艺创作力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科学方法,从而构建起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话语体系,推动湖南文艺工作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始终牢记与时代同步伐的评论工作指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瞄准推出精品力作的评论工作目标,始终坚守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评论工作底线,我们的文艺评论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作者认为,文艺评论要成为一面镜子,映射社会、作家、作品的实象。文艺评论要通过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分析和评论,对同时代的作家和艺术家起到引导创作的作用,不断催生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为此,作者深情呼唤湖南广大文艺工作者,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笔墨紧随时代,讴歌伟大时代,感悟呼应时代,描绘山乡巨变的新时代画卷,奏响大国重器的新时代交响,展现碧水青山的新时代图景,传递民生实事的新时代温暖,绽放湖湘文化的新时代光彩,讴歌创造奋斗的新时代英雄。事实上,一段时期以来,湖南紧扣重大主题和重要节点,组织开展重点文艺创作,推出了《理想照耀中国》《百炼成钢》《百年正青春》《山那面人家》《坪上村传》《扶贫志》等一批优秀作品。对于这些作品,作者在书中都有中肯实在的评论。比如,对于《理想照耀中国》,作者认为,这部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以独特视角撷取历史长河中的鲜活浪花;在创新传播上,对接当下现实,与当代青年产生思想交流;在制作生产上,以协同作战的方式,提高制作效率。因此,这部作品确实可以作为青年题材与历史题材发生交集、互相映射的一个鲜活例子。在《山乡演新戏 人家尽欢颜——赞花鼓戏〈山那面人家〉》一文中,作者认为,该剧成功地把文学作品搬上了舞台,演员们的表演特别动情、特别出彩,且韵律好听,舞美现代感十足。这可以为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如何更好融合提供参照。
这部评论集还关注到水彩画等领域。首届中国水彩风景画展布展时,作者发现,湖南画家们坚持以水彩的透明技法反映中国时代发展的特点,传达出“不忘本来、守正创新的创作路径”。例如,王正德在水彩画领域不断探索,创作出湖湘当代风景画的精彩华章;黄铁山始终遵从水彩的两个传统——内发于中国水墨的渊源与遗韵,外来于英国等西方水彩的法则与经验。在文集中,作者佩服殷保康山水画有学院派的扎实风格,他称张小刚的水彩画是彩色的抒情诗,他对陈飞虎、蒋烨、旷小津的水彩画也有独特的品评、独特的感悟。我甚至认为,这些评论文字,何尝不是一面观照自然与艺术深度融合的镜子呢?
文艺评论是镜子,这已在此书很多篇文章里得到了印证,同时作者认为评论也是一剂良药。在文艺批评中,评论者以准确的阅读感受和深切的审美判断,与创作者对话,与读者交流,为文艺创作和文艺接受提供参照。作者在充分肯定湖南近年来文学创作成就的同时,亦呼唤能够涌现出走向高峰的扛鼎之作、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谈到湖南的水彩画艺术时,他认为也有局限和短板:风格的多样化有待增强,题材内容还不够丰富,水彩画本体语言期待探索掘进,有分量的评论较为稀缺,走出去的交往交流才刚刚开始,引进来的展览并不多见……这种批评,承接着岳麓山脚的自卑亭展现的直面自身不足的精神,展现了湖南人不断自省、力求完善的气质,是一种对湖南文艺更真挚和深沉的爱和期待。
作者评论的文字也自成一格,表述层面的生动精警,吉光片羽的灵光闪烁,行文中的荡气回肠之势,都令人印象深刻。《回视脱贫地标 抒写小康信史——十八洞村主题文艺创作述评》《绿已成荫雀登枝——看莫高窟师生工笔花鸟展》等文章,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尽量做到准确生动。在评论集中,作者谈到沈从文时,说作家“在纷纷扰扰的乱世中,以自己的爱与温和、美好与善良”,“为世人留下梦幻般的湘西之美”,让人如饮甘泉。作者谈论永州的摩崖石刻时,说它“好比一座博大精深的露天书法馆”,“犹如一幅辉映于天地间的山水画卷”,“堪称一部石头上的文学史诗”,“恰似一块千古名流争相打卡的历史留言板”;在《魅力湘西》观后感中,作者写到:“面向旅客的演出,最难的就是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
作者曾经多年在湖南宣传文化部门的管理岗位工作,他的眼光始终是向前的。他在《踏着新时代的节奏而来》一文中写到:“我们要相信青年,支持青年,为青年创作人才当好伯乐,搭好赛道,用好鞭策,着力破除制约他们成长的缰绳。”不断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让新时代文艺人才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系湖南老年人杂志社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