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敬黎散文:寻找家乡与文学的契合点
作为一位高产的知名小说作家,陈敬黎迄今为止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均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但他的文学之旅,却起步于散文创作,并与其家乡咸宁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陈敬黎近年刊发于各大报纸杂志的散文佳作中,形散意不散之文体特征十分明显。尽管形式自由,题材多元,但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家乡日新月异、父老乡亲朴实勤劳的主题始终不变。
“家乡”书写,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陈敬黎的散文找到了这种述说方式的契合点,即隐藏在乡村记忆里的人类进步史秘密。在他的笔下,蕴藏人类文明的家乡、炮火连天的家乡、苍松翠竹的家乡、丰收的家乡、雄浑的家乡、温婉的家乡,应有尽有。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了分田到户政策。陈敬黎还是一个初中毕业生。面临的是回家帮父母种田,还是继续读高中的两难选择。一个星期六放学的路上,晚秋天色阴沉,大地毫无生机。当他走到门前一大片田畈,看见满田金黄的稻谷,听到片片欢声笑语时,整个人突然振奋了。入夜,他以父老乡亲用镰刀雕刻秋天之意,写成了他人生第一篇作品《雕秋》。不久《咸宁文艺》发表了这篇处女作。后来,他又在《咸宁日报》发表散文《雨打声瑟瑟》。在静与噪之间,切换出一个少年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的得失。
毕业后,陈敬黎在家乡政府部门参加工作,下乡驻队成常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农村出现了打工潮,农事重担压在女人肩上。女人们好累,夜深人静时才闲下来,思念远方的男人。邮差来了,女人们飞跑过来抢过邮包,“撕烂了那绳织的袋”,翻出男人的来信。作者用“绳织的袋”来形容邮包的厚实,却被这些渴望得到自己男人消息的女人“撕烂了”,可见女人对男人的渴望激发的爆发力有多么惊人。2004年第八期《长江文艺》将此文发表了。这篇情感质朴的作品,是一种家乡书写的别样方式。
在开始潜心文学创作以后,陈敬黎走进了鄂西山区寻找创作素材。在长篇小说创作之余,他写出了《夜清江》等一组散文。
“夜清江波澜不惊,薄雾缱绻,倒挂在水中的红灯笼被夜归的船荡成一片渔火。船娘的橹声,仿佛那唤夫归的号子,在江面萦回:‘他爸归呀!他爸归呀!’”这段开篇文字把读者的心轻轻提起,把女人对男人的牵挂,用一句“他爸归呀!”写得淋漓尽致。文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的兴旺根因做了精彩诠释——肯做事的汉和巴家的婆才是一个家庭稳定发展的根因。
在《清江河东》一文中,作者对山清水秀的大自然的书写,突出了“山水通人性”几个字。文中,他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告诫人们一个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就。“君生我未生。她对那片青苔上刚刚露出的茸说。”作者把一个女人的爱,用她对“茸”说,道尽了伤感、纠结与不舍。
《云上花间》是陈敬黎近年来又一篇散文力作。作者通过对一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学子的情爱书写,言说了在他紧连“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家乡,因交通闭塞而难以发展的困境,赞颂了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以及“幺叔”等八位勇士用生命在悬崖陡壁上开出一条挂壁公路的无畏气概。
在新冠疫情期间,陈敬黎仍用手中的笔奋力书写。在《飞向希望》一文中,他从两岁孙子的无知无畏中看到希望。在《看见曙光》一文中,他从早晨起床看见的曙光中,看到了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曙光。
在他众多散文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雁歇温泉河》。他在宜昌长阳县一面收集小说《和平前言》创作素材,一面创作小说《汀泗桥》。写累了就到清江河边的亲水平台上去坐一坐。那天他写累了,坐到清江边,看见白鹭在江面上盘旋,突然想起了家乡温泉河上盘旋的南飞雁。然后他一口气写就《雁歇温泉河》一文。《中国文化报》不久便发表了该文,次年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
《以母亲河的名义》一文,更是将他的创作推向了更宏大的主题。他以流入大长江的母亲河——淦河为引线,写出了中国人民的母亲河——长江的宏伟气势,以及长江大开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大主题。这篇作品在《中国艺术报》发表后,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作为学习资料转载。
在现实题材的创作过程中,陈敬黎也对乡村记忆中的历史发展秘密做了解读。
发表在《文艺报》上的《龙潭桥边客》一文中,他通过到龙潭桥边买枫杨树断枝做扯稻秧秧马的父子,写出了大革命时期秋收暴动的大背景下,咸宁农民军武装暴动,通过龙潭桥攻入咸宁县城。撤出咸宁后,咸宁农民军从通山进入江西,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这一段已被湮没了的历史。他以男主角对恋人的一句话,“我要跪在地上,擦干净我的祖国母亲身上的耻辱!”将作品瞬间拔高,让作品主题升华,令人拍案叫绝。
不久,他又发表了《珞珈山外小学堂》。该文讲述了在国破家亡时期,一个农民出身的实业家王质夫的故事。将知名学府——武汉大学,与一所山村中小学堂“王家畈学堂”,用“教育救国”四字血肉相连。在武汉大学建校时,接受了教育救国思想的王质夫捐出了珞珈山。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王质夫又在自己的家乡,捐建了王家畈学堂。用代表了中国已经觉醒了那部分人的王质夫的壮举,以教育的途径唤醒国人,提高国人的素质,呼吁联合抗日。
遗憾的是,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却遗落了对乡愁情结、乡音方言、传统家乡美食、传统节日等的书写。随着社会进步,祖国的日新月异,大批农民走出了黑土地。这些进城务工农民的家乡观念还在,随着他们的后代出生长大,乡愁乡音、家乡情结、家乡传统美食等等,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陌生的东西了。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把乡村建设得如诗如画,更重要的内容是对乡村记忆的拯救、挖掘,让它生生不息。一个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注定是一个失败的民族。一个忘记了自己历史的乡村,又何尝不是一个失败的乡村?把乡音、乡愁、故乡情结永远留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是我们不可不做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