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时光收信人
○王必昆
提到书信,仿佛不觉中早已离我们远去许久。曾经漫长的书信时代,不经意间已悄悄地被信息时代覆盖。一封书信或许只是记忆中的一个涟漪,同一时期同一群体的若干书信大致就能再现一段历史,回放一段时光。
团结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龙美光《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就是这样一部能回放重要历史时光的书信集,60多万字,上下两册,可谓皇皇巨著。单凭“西南联大书信录”这个选题,我就兴趣盎然,于是用两周时间,细读了这部西南联大史料研究的新著。该书以“靛花巷三号”这一与西南联大紧密关联的昆明历史地名为线索,从闻一多、朱自清、梅贻琦、胡适、陈寅恪等一大批名家所写的200余封书信出发,贯联起丰富的档案、日记、回忆录、通信等原始文献,从历史细部钩沉了这一抗战大学在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使命中,在办学、学术、事件、人物、生活、情感等多方面鲜为人知的样貌,从不同维度呈现其丰富多彩、厚重刚毅、气质坚卓的抗战学府风景,是一部书信中的西南联大办学史、学术史、生活史和心灵史。全书还披露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被西南联大研究专家赞誉为一部“史料中的史料”。
龙美光是一位彝族青年学者,现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潜心西南联大文献史料搜集整理20年,编有“民国书刊上的西南联大记忆”丛书九卷本,主编有《西南联大呈贡记忆》,可谓是西南联大研究队伍中卓有成就的青年才俊。
作为西南联大校史研究,《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成就斐然,窃以为有三方面尤具特色,铸就其巨大价值。
其一,以书信的私密切口,探析西南联大丰富的心灵史。作者在西南联大史料的研究方法上,独辟蹊径,长期重视有关西南联大师生书信史料的挖掘整理,积沙成塔,积水成渊,铸成“西南联大书信录”这个丰富的史料系统。从1937年至1946年累计10年间的200余封书信,涵盖西南联大及社会各方面人物,写信人和收信人既有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胡适、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等一大批教育名家,又有联大学生及师生家人。书信尤其是私人信件,都有着收信人这一特定的读者,写信的内容多是个人之间私事及情感交流,具有极大的私密性。联大师生七八十年前写的这些珍贵信件,如今幸存下来成为西南联大研究的重要史料。作者俨然西南联大历史的“邮递员”,孜孜不倦地寻找一件件尘封在时光深处的信函,从昆明靛花巷三号出发,历经无数蹉跎岁月后默默地送达给我们。
其二,以书信的时光碎片,拼贴西南联大斑驳的生存史。作者在西南联大史料的运用形式上,旁征博引,以200余封书信为时光之链,精致地贯联起与信件相关的档案、日记、回忆录、通信、老照片、实物、证照、书信墨迹等史料,深入研究,精心修复,力求复原西南联大的每一个历史细节,拼贴西南联大斑驳的生存史。既关注西南联大名家的书信,也重视普通师生的信函,每一件书信,都是西南联大研究史料之宝,都在发出历史的微光。作者是西南联大历史的“修复员”,埋头潜心修复一封封残缺不堪的书信,把那些书信的时光碎片,拼贴成一部西南联大斑驳的生存史。
其三,以书信的情感表述,呈现西南联大脉动的时代史。作者在西南联大史料的撰写方式上,情真意切,统揽家庭书信、工作书信与学术书信等涉猎的丰富内容及宽广视野,合理利用众多书信史料,描述家国情怀的小细节,研究西南联大艰辛的办学史及其历史贡献。通过一封封往来西南联大的信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南联大办学期间的历史细节与社会变迁,看到战争对国家、城市、学校、家庭的巨大破坏,看到高校迁徙的千般无奈与万般艰难。这些书信流动着时代的血液,涌动着教育救国的激流,呈现着西南联大与国家命运紧紧相依的时代史。这时,作者成了西南联大历史的“讲解员”,拿着一封封奉如圭臬的信件,娓娓讲述与书信有关的人与事,讲述与书信有关的命运涤荡。
总之,《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书信录》是一部研究西南联大校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值得收藏细品之好书,更是一部书信时代的文史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