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心灵的回响,照见网络时代的人与情

发布时间:2024-10-0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1994年4月,中国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属于中国人的网络时代就此开启。时至今日,已过去整整30年。这30年,时代发展的速度远超从前,中国追赶世界的脚步越迈越快,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有很多区别于以往时代的现象和特点,比如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字时代开始逐渐变成读图时代、视频时代;在文学阅读方面,电子阅读和网络阅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网络时代,玩梗盛行。近些年来,“玩梗”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社交密码。“偷感很重”“已老实求放过”“显眼包”“city不city”“yyds”等一系列网络热梗热词轮番上阵,持续刷屏。这些梗和词的贡献者通常都是年轻人,但也不乏一些心态年轻的、与年轻人为伍的老年人,比如“网络红人”戴建业。

“你听懂了没有”是戴建业的口头禅,经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已成为网络热词。因此,在出版其散文集时,戴建业直接将其作为书名。《你听懂了没有》自2019年8月首次出版后,累计印刷十余次,销量十几万册。2023年7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又出了该书的删减版,之所以删减,主要是因为作者有感于原书太厚,怕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阅读压力;之所以再次出版,显然是因为这本书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仅十分畅销,而且可以长销。

在这个短视频盛行的网络时代,一部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的文学作品,出版后能大卖、能长期销售并被不断加印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这个少有人读书的网络时代,一本“谈人生、说爱情、论社会、品文艺”的散文集,治好了很多人的“精神内耗”,这进一步凸显了该书的意义与价值。

深入来看,《你听懂了没有》之所以深受网友喜爱、广受读者好评,成为网络时代的散文佳作,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趣”字当头。时代在变,“趣味”在变,但人们对趣味的追求未曾改变。当今社会,许多人都希望看到富有深度的、深入浅出的、带点幽默的、比较轻松的文章,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人越来越多。只要翻开这本书,很多人立马就会沉浸其中,原因无他,唯“趣”而已。比如书中最火爆的文章——《妻子永远是丈夫最美的风景——在儿子儿媳婚礼上的致辞》,不免有人质疑:这是散文吗?当然是。可以归入“演讲体散文”的行列。这类散文古已有之,不仅中国,外国也不少。婚礼无疑是庄重的、严肃的,但婚礼上的致辞未尝不可以诙谐一些。近年来频频出圈的致辞,无一例外,都是十分有趣的,戴建业的这番致辞也不例外。“我还要特地提醒新郎,‘好男人沿途都有好风景’纯属一派胡言,妻子永远是丈夫‘最美的风景’。”“对于我们两家长辈来说,你们小两口的恩爱,便是我们两家的‘晴天’。”作为父亲,在婚礼上给儿子几句忠告无可厚非,但很多人都把好心的“忠告”弄成了让人厌烦的“说教”。戴建业的演讲,虽然细品起来仍有“说教的意味”,但被“趣味”盖过去了,因而能够出彩,甚至“出圈”。像这样有趣的表述,书中俯拾皆是,令人忍俊不禁。

二是“情”字贯穿。作者在《“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写在十卷本“戴建业作品集”出版之前》中写道:“写学术论文固然少不得才学识,写杂文随笔则除了才学识之外,‘还’得有或‘更’得有情与趣。”不管说话还是写文章,首先要让人能懂,在此基础上,才可运用修辞,但前提是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你听懂了没有》除了“妙趣横生”,还是一本“情真意切”的书。相信很多人知道、关注戴建业,都是从他为了给妻子治病,拼命写书卖书、到处演讲开始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风雨无阻、不辞辛劳地挣钱救妻,借用网友的一句话:“他知道只要有一天不努力,太太的救命钱就可能筹不上,如果不是为了心爱的人,谁愿意60多岁还四处奔波呢!”他对妻子的感情有目共睹:网络上有一个戴建业“上课”的视频,题为《苏轼悼亡妻〈江城子〉,我每次读都很难受》,单单在B站就有500多万的播放、30多万的点赞、7000多条的评论,当他读到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眼眶愈发湿润,甚至哽咽起来。显然,他又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妻子,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

三是“理”字凸显。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戴建业具有极好的文学功底,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他看起来精神抖擞、很有气质,他的演讲也是声情并茂、文采飞扬。同时,作为一个从教数十年的优秀教师,戴建业良好的职业素养决定了他在说话、写文章时,总能牢牢地抓住“学理性”这根红线。如此一来,他的一些文章虽然含有“说教”的意味,但好在他将“情与趣”放在首位,使其富有理趣,而又不失情趣。换句话说,他文章中的“理”或者说“识”是建立在“趣”和“情”的基础上的,也就是他在本书《自序》中所说的“我总想在有识之外,还能尽可能聊得有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捉摸不透的人心、一地鸡毛的生活,他深厚的知识积淀、丰富的理论素养、良好的写作功底总能使他在创作时,“把社会事件和文化事件视为一个文本,并从一个独特的文化视角进行审视,尽可能见人之所不曾见,言人之所未尝言”。比如《与伟大灵魂亲切交流——“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杂感》,这是一篇写得很好的说理文。首先以退为进,承认一些名著入选“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在情理之中。其次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中外名言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合理性。接着运用“举例论证”,举出中外皆有的死活读不下去经典的例子,进一步论证该现象的合理性。然后继续展开论述,提出“既不能要人们欣赏任何一部经典,也不是任何人都能欣赏经典”的观点。之后提醒读者如果所有的经典都读不下去,就要找找自己的原因。最后重申“阅读经典就是与伟大灵魂亲切交流,细读经典能让我们领略到什么是博大、崇高、优美”的论点,结束全篇。可谓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论述精彩!

四是“韵”味无穷。戴建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散文自然而然地带有古风遗韵。此外,在他成为“网红教授”后,很多人只知道他会写散文,并不知道他还热衷于翻译英国散文。本书中就收录了他翻译的《谈书信》《谈重返》《谈对作家的偏爱》等英国散文。他在《自序》中说:“每次写散文随笔的时候,我都有一种东施效颦的冲动,可惜效颦的结果常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所谓“东施效颦”,指的是他在写散文时,有意学习英国散文的写法,包括那句“画虎不成反类犬”,显然都是他的自谦之词;事实上,他的不少散文都带有英国散文的特点,倘若细读,大概率能品出其中的神韵。比如《“谈”恋爱》一文,仅从标题看,就有借鉴英国散文的痕迹;细看正文,用词丰富,语言考究,韵律和谐,句式丰富多变,结构布局合理,叙述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更重要的是,该文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既反映了他对晚婚晚育、不婚不育乃至“年轻人连恋爱都不谈了”等社会现实的密切关注,又体现了他对婚姻、爱情、社会、人生等重大命题的深刻思考,读来韵味十足,令人回味无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