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归来的“边缘人”
面粉、调味品、花生油和大米,这些在厨房中稀松平常的物品,在魏思孝的中篇新作《福利》中,却是贫困村庄辛留村的村民一年才能领一次的宝贵物资。《福利》以辛留村过年发福利这一年一度的大事为基点,以福利的去向为线索,串联起乡村人多样化的生活场景,勾勒出现代乡村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乡村与城市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福利的发放和领取不仅是传统的“仪式”,还象征着乡村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象征着辛留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一方面,许多村民不得不依赖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而因为乡村人的原始身份可获得的福利也成为他们乃至家庭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乡村也因为人口的流动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逐渐失去其传统的秩序与内部稳定。辛留村村民在面对福利时的不同反应和行为,正揭示了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又游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缘人”对乡村物质利益的依赖与矛盾心理——虽然发放福利能“呼唤”他们“归根”,维系他们与乡村的联系,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漂泊感和对自我认同的困惑,依然难以消解。
《福利》借助不同人物的叙述视角,聚焦于多个辛留村村民的经历与心路历程。移民去西班牙的刘雄怀有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竭力融入当地的生活方式,但他难以割舍故土和旧有身份,因而始终无法摆脱作为外来者的身份,处在一个既无法完全融入又难以彻底回归的尴尬境地,倍感无奈和迷茫;在乡村人和都市人身份之间徘徊的冯军,是乡村人进入大城市后“水土不服”的典型,成为“北漂”后,他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和人际关系在城市中变得陌生而复杂,他不仅要应对环境的变化,还要面对来自城乡间文化冲突带来的全新挑战;即使是没有走出村庄的卫华邦,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社会,村庄也不再是可以安定和自足之地,他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展现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中如何寻找自我定位的问题,反映了乡村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内心困境。
《福利》从对乡村生活的刻画,上升至对中国社会乃至全球化进程中乡村问题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乡村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情感和身份认同上的挣扎与困惑,揭示了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无力。此外,尽管《福利》展现出的乡村现状令人感到无奈,但作家并未过度渲染悲剧色彩,而是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达到了轻逸化的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