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中国史》:隽永诗章呈现宏大中国气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集结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总计311篇;至西汉时,《诗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其深蕴的文化价值日益得到彰显。随着岁月的推移,时下,又该如何认识《诗经》的宏大旨趣?学者张园的《诗经里的中国史》(新世界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以《诗经》中的75篇诗歌为蓝本,在追溯中国诗歌起源,鲜活再现西周春秋史的进程中,为我们逐一照见古代文化、习俗、礼仪、风尚、宗法、情感、音乐的面面观。
这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有涉及先祖创业方面的颂歌,有祭祀神鬼的玄妙乐章;也有反映贵族交往的宴饮情境,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幅。《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分《大雅》《小雅》,多为描写贵族生活的篇章。《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记录。《雅》《颂》对于考察当时的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这部不朽的经典,历来以强烈的现实性为大众所瞩目,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可以感知古代劳动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深沉呼唤。尤其是《硕鼠》一篇,更是把统治阶级比作不劳而获的“硕鼠”,充分展现了底层百姓为反对剥削压迫,所表现出的不屈意志。从史学价值而言,《诗经》多维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这段宏大历史,书写了不同朝代从产生、发展到灭亡的全过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诗经》的民俗价值也显而易见,《邶风·静女》写了贵族男女青年的相悦相爱。《邶风·终风》是男女打情骂俏的民谣,《郑风·出其东门》则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专一。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婚姻情状的诗篇,综合地体现了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从中也能一窥古代独特的婚姻观。
《诗经》中还有不少描述祭祀场面或景象的诗篇,以及记述宗庙祭祀的颂歌。如《邶风·简兮》中写到“万舞”,以及跳“万舞”伶人的动作、舞态,从而告诉人们这种舞蹈在祭祀中的深远意蕴,进而表达出古人对先祖、先贤、天地的恭敬虔诚,以此折射出上古时代人们的心态和民俗状况。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写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借鉴范式。具体地说,《诗经》为当时和后世绘画了一幅社会与历史的恢宏画卷,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社会的面貌,讴歌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鞭挞了统治阶级的顽劣和落后,为后世留下了立体的、具象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丰富生动的上古时代百科全书。
本书以《诗经》中的诗歌为线索,串联起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变革。作者通过对《诗经》中诗歌的解读,揭示了这些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和文化内涵,使读者能够在欣赏优美诗句的同时,对中国古代的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诗经》的产生背景、编纂过程和文化价值,还深入探讨了《诗经》中的诗歌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变迁和人民生活。通过对这些古老诗歌的现代解读,作者构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从《关雎》中的纯真爱情,到《采薇》中的征夫之苦,再到《七月》中的农耕生活,每一篇诗歌都以丰富而宽广的意象,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勤劳智慧。作者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解读,不仅让我们认识到《诗经》的宏阔内涵,也让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诗经里的中国史》是一本独特而深刻的作品,它以诗为媒,让我们透过一首首隽永的诗篇,看见了一个气韵生动、多姿多彩的中国,那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始终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华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