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会有一片叶子记住我们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8-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樱桃树下的思念》是单小花第二部散文集,书名出自单小花获“宁夏第十届文学艺术奖”三等奖的同名散文。这篇散文是她的代表作,放在这本文集的第一辑第一篇恰如其分。作者笔触轻柔,叙述不疾不徐,一棵樱桃树串起了对骨肉亲情和故土家园的不尽眷恋。

该书共收录了55篇作品,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触记叙人生,用真挚的情感书写“我”的故事、身边的故事、家乡的故事、文学的故事。与她第一部散文集《苔花如米》一样,在作者笔下,没有什么风雅闲情,没有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没有什么高深玄妙的哲理箴言,26万字的作品,篇篇页页只凸显着一个字:真。或许这就是单小花文字最重要的底色和本色。单小花的创作道路始于以文学纾解苦难的“自我救赎”。生活对她而言,过早地展示出严酷的一面。当她面临人生的至暗时刻,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来时,她走向了文学。为宣泄心中的苦闷,更是为寻找心底的一束光,2012年深冬,在对母亲的思念中,16年没摸过笔的小花,开始了边查字典边摸索的写作。生在“文学之乡”的小花是幸运的,而她所经历的磨难与脚下的乡土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她文学创作的“第一仓库”。不管是家里的狗、牛,地里的玉米、洋芋,还是干活的人们,都是她鲜活的素材、创作的灵感。初涉写作的单小花,就这样顺从着内心情感的流动,回溯过往。她将那些乡土物语化作了一颗颗思念的红樱桃,串成了串,连成了岁月。

较之于《苔花如米》,《樱桃树下的思念》在篇幅和题材上都有了新的提升与变化,不少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开启了他们追求美好人生的续章。作者的书写笔触有了从或浓或淡的忧郁到明丽欢快的过渡与转变,写作技法上也有了可喜的突破。《吃水须记挖井人》中,我们跟着作者去了她脱贫致富后的娘家,看见住上楼房、各种电器一应俱全的哥嫂新家,看见穿上裙子会化妆的三嫂,看见“脸上的笑容一直就像涟漪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着”的二嫂和满脸幸福的大嫂。今天的日子与记忆中一幕幕往昔的贫寒相互叠映,让人不胜唏嘘。《锅锅灶》中,没上过几天学,从小放羊种地,吃过不少苦的三姐,如今已经在银川安家。探亲回到老家最想做的就是与儿时的姐妹们相约去野外烧锅锅灶。作者描写三姐重操旧技,手法娴熟,一系列的操作让人眼花缭乱。

《王民印象》是作者的一篇采风散记。该文写昔日穷山恶水的王民乡,在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指引下,迎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极目乡村田野,如画的村庄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在这里,作者一行参观走访了养牛大户苏海、王民村的南瓜基地,深入王民小学、王民乡党群服务中心的图书馆。一路走走停停,见王民乡漫山遍野的空地上长满了芨芨草,联想起16年前一对亲兄弟因为一把芨芨草反目成仇的往事不胜感慨。这篇散记形散神聚,移步换景,夹叙夹议,读来摇曳生姿。

“那年花开”一辑中也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日子》写4月初春栽树季,一群肯下力吃苦挣钱的妇女们上山栽树的事。负责揽活的马华、快人快语说话风趣的白头巾大姐,以及爱美的小媳妇、包工头等几个人物,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人物对话生动机灵,常令人忍俊不禁。火石寨、月亮山、大窑滩等地名的出现,一下子拉近了文字与生活的距离。那一份劳动的场面与氛围,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再现笔端的。《那年花开》《磨难岁月》《巧巧》等作品,均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情节线索以及矛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人物命运,实际上已经具备了短篇小说的一些要素。《养蚯蚓的人》记叙了兴隆镇单南村一位叫单贵平的年轻小伙养殖蚯蚓的故事。这是一篇非虚构纪实散文,选材新颖,访谈细致,描写了单贵平投资蚯蚓养殖的缘起,具体、全面地写了从种苗引进、养殖床土、发酵食料,室温、温度控制等科学养殖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知识型,有头脑、有创意,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勇于尝试的新农民形象。

单小花的作品浸染着她自身的经历,她张开所有感知的触角,诚实地记录和书写她视野所及的高天厚土、天地人心。“文学点亮心灯”是单小花最爱说的一句话。文学扎根于生活的沃土,绽放出多彩的梦。现在的小花已然有了不同以往的自信和灿烂的微笑。曾经的文学梦想实现了,那些无比向往的“温暖眼神”见到了,那在广阔天地畅游的脚步迈开了,故土家园换了新颜,乡村振兴的美景正在阳光下铺展。

(作者系宁夏文联原副主席、《朔方》原主编)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