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表里山河的幸福之路
杨合的散文集《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于2023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初看题目,这部散文集表达的似乎是一种充满温情的个人情怀,但当细细读罢、掩卷静思时,方感到这是一部内蕴厚重、风格硬朗的散文集,字里行间充满着家国情怀的气度和表里山河的宏阔。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散文观念的变化,散文创作无论是在创作内涵的提升还是题材的挖掘上,都有积极的进展以及多方面的尝试,出现了“大散文”“文化散文”“历史散文”等多种散文类型,散文创作的视野越发开阔,意境创造更为丰富。杨合的散文以游走的方式展现了八桂大地特别是桂西北的山水人情与今昔过往,体现出开阔宏大的叙事风格。
散文集起首两篇《家乡山河》《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定下了全书宏阔致远、书写时代的基调。作者在《家乡山河》中写到,尽管家乡的小河是“一条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河,寂寂无名,淹没于山岭间,却依然有向东到海的气魄;还写了家乡的马鞍山有着独特的风景,并借用孟浩然的诗,发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慨叹。在《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中,作者借巴金名言“不管他坐的是什么车,能够往前走的人便是幸福的”,诠释了幸福的含义。这里的“幸福”不是小我的、个人的幸福,而是集体的、人民的幸福。
真正优秀的散文应有巨大的张力,包括现实与梦想、现代与传统、小我与大我、微观与宏大等。通过这部散文集,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心,对故乡山山水水的深情眷念和赞美,对红土地上历史和现实的深沉观照和思索,和对祖国大好河山及其历史的诚挚热爱和赤子般的讴歌。作者既写出了八桂大地的山川景色,表现了桂西北的内在文化气质,也写出了居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文化结构。
这部散文集不仅把大自然作为观察和描写的对象,还渗透有强烈的文化色彩。有对毛南族文化瑰宝“花竹帽”介绍,也有对壮族“三月三”节日习俗的描绘,还有对环江古道的评述,这些描写都是在挖掘深藏在日常生活深处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自然风景与地域文化巧妙融合,是这部散文集的重要特点。它不像一般的观光散文游记那样,对自然山水作知识性、文献性的简单介绍,也不是单纯的风俗画、风景画描绘,而是在优美灵秀的风景描写中,涵盖广阔的文化情绪。
人类存在着一个永不消逝的“故乡情结”,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的集体无意识,于是,对永恒家园的追寻便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记录了作者回望故乡的温情暖意,回望过去那些或青涩晦暗或甜蜜忧伤的童年,回望那段魂牵梦萦却永远无法回归的岁月,回望那片山水、那块安宁的土地,以及那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在《山村烟云》中,作者将家乡龙凤村的风景和人事尽现于笔端,也将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挚爱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这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
古代文论提倡,散文应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提倡非有意于为文而成“至文”。苏轼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称赞谢民师的来信及诗赋杂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中,作者也在努力践行一种自然而然的笔法。比如,写芭沙苗族,“他们茂盛的生命,有着大地的赋予,有着自然的馈赠,有着山水的留恋,有着一花一木的修饰”。写都阳山顶的一棵果树,“一路向西,穿过高山与河流,沐浴朝阳与落霞,一棵果树,来到了都阳山”。这些文章大多因事生情,以情感把事实化开,借以展现作者的心灵世界。杨合善于创造一个深邃幽远的情感天地,着力于生活诗意的寻求和开掘,将一切来自生活现实的素材,都融入自己的思想、感觉、印象,然后朴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在平淡中寓奇巧,在细微处见精神。
散文是审美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既遵循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规律,又有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段。它是生命的划痕,是情感的皱褶。一位真正的散文家,既要关注个体生命世界的丰富性,还要关注人类的命运与生活,在创作中体现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理解。《时光摇曳涠洲岛》以写景游踪为外在框架,以怀古幽思为内在肌理,写到苏东坡、汤显祖在涠洲岛题诗作词的一段历史,为涠洲岛增添了人文历史的痕迹和厚度。同样,《霞客南丹行》一文,记录了徐霞客出行南丹的曲折经历。杨合以一个行者的姿态,关注脚下的山川与大地,思考人生与历史,在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记录中,表达对生活的体悟。
文学要拨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琴弦,更要照亮我们的脚下与未来,这就需要作家用真诚的情怀感悟自然和人生,引申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实现对人生的知性观照。《能往前走 便是幸福》在朴素中充满灵动,体现着作者和谐静穆的审美追求。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杨合深扎于生活之中,胸怀时代风云,用文字传递出勇往直前的精神:八桂大地,山河表里多奇峻,只要坚定信念,阔步向前,便能走上幸福之路。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