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金翅鱼之歌》的真与幻

发布时间:2024-08-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长篇小说《金翅鱼之歌》以建筑设计师陈集科守护金塘河流域的金翅鱼洄游为主线,将山乡脱贫、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等题材融为一体,努力展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发展可持续发展时代大背景下的平凡人生。

陈集科是山乡吴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打拼。家乡的金塘河上要开发多个小水电站,甚至有人想将充满神秘色彩的龙井瀑布开发利用,这将直接导致珍稀鱼类金翅鱼因洄游之路中断而濒临消亡,山乡美丽的金塘河等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当他得知这个消息,便开始义无反顾地回乡,投入保护金塘河和金翅鱼的工作。

虽然他创作的歌曲《金翅鱼之歌》很快走红,但是一开始,山乡政府对他所谓的生态、环保理念并不理解,水电资源的开发商甚至多次威胁,家乡的人也不完全支持他……幸好在这个过程中,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后,成功保护了鱼种的繁衍。主人公陈集科最终投身于为全国大江大河之上的水电站设计鱼类洄游通道的事业之中……

只从本书的书名看,《金翅鱼之歌》很像是一个轻浅快乐的故事名称。而小说开篇就让人顿生揪心感的手法,更像是在拍电影。记得某位电影导演也如是说:如果电影上映5分钟,还没把观影者的注意力聚拢吸引过来,那么,这部电影票房业绩必定是堪忧的。让人“揪心”这一点,《金翅鱼之歌》做到了。小说一开篇陈集益便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的读者朋友,“金翅鱼不能吃,有毒;多吃还有致命的危险。”

自然界中没有金翅鱼这种鱼。作者凭空想象大胆地创造了这样一个物种,从文学写作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写作道具。按理说,作者应该赋予这个道具更多更好更神奇的力量,它应该有助于小说的布局谋篇才对。但是却出人意料地反向用之——金翅鱼,一无是处。我认为这样选取写作“道具”,实际上对小说内容的展开是不利的。如果选择一种人民群众喜吃乐食味美又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鱼种(如鲈鱼、草鱼、石斑鱼等),是不是更易切中主题呢?更能让在金塘河上修建水电站的领导层、决策者和广大群众注意并重视这个物种的保护(洄游)与水电站建设的矛盾关系呢?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正是作者想引发读者深长思之的问题之所在:一个物种,如果对人类没有任何帮助和利用价值,甚至还有可能会伤害人类、毒害人类,那它还有没有在自然界与人类共生的权利?人类是否就可以恣意伤害、践踏、毁坏它赖以生存的环境?我觉得这正是书里的陈集科和书外的陈集益比我们想得更多更远之处。

《金翅鱼之歌》可归类为“仿纪实手法”的小说。它在“仿”的程度上太过逼真,其中“仿”得尤为出彩传神的一点,是陈氏祠堂的拆除。在中国,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先祖,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助学育才。一个族氏的祠堂,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归属之地,同时也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商议族中事务的会场、处理家族内部纠纷的法庭。在中国祠堂文化盛行的南方,在金塘河之畔、陈集科的故乡,陈氏祠堂承载着同样的功能,陈家世世代代在此履行风俗年节典礼,在此聚族欢庆娱乐。

然而,这么一座凝聚了陈氏家族厚重记忆的古建筑,终于废弛落魄到了被定为违建、被要求拆除的境地。陈集科也曾以一己之力,企图阻止拆迁。但他人微言轻,没能唤醒陈氏家族的觉醒,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陈氏祠堂”崩于岁月烟尘之中。这段情节描写,看似与全书主线保护“金翅鱼”一事没有直接关系,但正是它,给陈集科后来舍身全力保护“金翅鱼”的一系列行动,提供了心理动因。如果把“陈氏祠堂”的拆除设定为“家事”,那么保护“金翅鱼”便是比家事更加重要的“国事”,甚至可以理解为“天下事”。这样一来,保护“金翅鱼”重要意义凸显得就更加分明。

金塘河,是作家陈集益建构在自己文学世界里的地标。他多篇作品的故事原点都是金塘河。这条伴随着他长大的河,就是他贲张的文学血脉。这条河的每一点点变化,都影响着他的思想感情和文学表达。我相信金塘河上修建水电站是真实情况而非虚构,因为从《金翅鱼之歌》字里行间,我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真实的饱满情绪。读完全书,掩卷之际,我蓦然有种奇妙的感觉:陈集益哪里是在写金翅鱼,他早已把自己幻化成了那些需要在金塘河洄游的鱼群。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