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记》读后:山水间的诗意栖居
《南游记》是胡竹峰新近创作的一部游记体散文集,分上中下三卷,由57篇文章组成,记述了作家游历海南各地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有学者曾说,“游记,它具体而微地书写出作家主观的精神色彩,以及他们接触客观的风景时内心中种种悲怆或欢乐的印象、感受、咏叹、呼号、颤栗和搏击,这正是能够感动和启发读者的地方。”胡竹峰在游历海南的行旅中领略当地山水人文,从中生发出复杂的情感变化和心灵体认,这种颇具个人化的内在体验,成为作家创作的源头活水。他把对自然的敬畏、对时间的感慨诉诸笔端,叙写自身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对沧桑历史的思索。
通读《南游记》,不难发现作家对海岛自然景观、风物人情的细致刻画和生动描摹。《百花岭》写岭上绿意盎然,瀑布如练,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观。《椰田古寨》中,古寨古风扑面而来,黎族人对死亡既从容又慷慨的豁达态度令人心生触动。《落笔洞记》由露珠写到石刻,引申出作家要“大笔作大文章”的理想与追求。时光虽将过往蹉跎成了遗迹,但古人曾经驻足过的山水依旧气韵灵动。作家以行走的姿态穿梭于海南山水之间,将往事娓娓道来。在《遗址》中,他想象祖辈的生活,通过虚构故事演绎先民的迁徙与生存。《水会守御所》中,作家站在明代水会守御所古城遗址的城门,遥想古代的兵士庶民、城郭村落。行旅中的灿烂时光,被作者用文字定格,他登上铜鼓岭观赏苍茫雄浑的海景;在南海博物馆体验沉香与黄花梨交织而成的文化风景;乘船出海,坐在船头看风浪翻涌、水天一色的辽阔景象……
散文创作要有对个体精神世界的自觉观照。海南的一切,触发了作者对生命的形而上思考。从孔夫子发出“逝者如斯夫”的喟叹起,水与时间似乎就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家站在南尧河畔思考时间、生命与水的关系——“时间如水,生命如水。”山水若无文化的浸润,便欠缺几分厚重,作家对海南的抒写不单是借景抒情,更在山水风景和地域风情中杂糅进复杂的人生况味,力求抵达精神的高度。
“古淡”可以说是《南游记》的又一大特点。这里所谓的“古”,即作家在笔法上精炼字句,并引诗入文,遣词造句尽显古韵;同时,在内容上描写古人之生活,思辨古人之文章。胡竹峰曾在《与古为徒,一家头面》中谈及,“古人的遣词造句芬芳了中国人的文心,文明离不开文字,我希望写出汉语之美,脱胎换骨进入前人营造的珠玑美玉氛围。”而所谓“淡”,即语言淡雅。《南游记》淡而有味,作者在记游感兴与揽胜怀古的同时穿插各种传说轶事,兼顾纷繁意绪和生命情致的展露,在视觉印象和情感体验等方面有独到的艺术表现力与情绪感染力。
《南游记》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其典雅的文字彰显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认同。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必然与时代有关,与生活有关。在这部行走之书中,胡竹峰用手中之笔记录山河、记录生活与时代,用文字联袂古今,让烟火气生动浮现在书页之间。诚如作家在接受访谈中所说,“人人离不开生活场,笔录时代,墨色才鲜活。”
(作者分别系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