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华文作家的道义和担当
美国华文作家叶周,现为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曾出版长篇小说《美国爱情》《丁香公寓》,散文集《文脉传承的践行者》《地老天荒》《巴黎的盛宴》《伸展的文学地图》等。
2017年以来,叶周文学创作形成一个井喷期,接连在国内大型文学期刊推出十余部高水准中篇小说,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这些作品,除了追忆他父亲叶以群先生与战友革命峥嵘岁月的非虚构纪实文本——如《以笔为剑的如歌岁月》(《花城》2022年第5期),《世纪波澜中的上海文化记忆》(《上海文学》2023年第4期)与《张家花园里热闹的编辑部》(《花城》2023年第5期)等外,便是虚构很强的国际热点题材中篇小说,如《布达佩斯奇遇》(《北京文学》2017年第6期“好看小说栏目”),《肤色》(《中国作家》2017年第11期),《谋杀者的逻辑》(《广州文艺》2018年第4期),《线人》(《小说月报》2019年第3期),《遗落在纽约》(《中国作家》2021年12期)。其中《布达佩斯奇遇》先后被当年《小说月报》《长江文艺》转载,《遗落在纽约》入选卢新华任顾问、方忠主编的《2020-2022海外华文文学精品集·中篇小说卷》(作家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聚焦国际热点,表达人文关怀,是叶周国际热点题材中篇小说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所在。叶周国际热点题材中篇小说最突出的一个写作特点,便是放眼全球,聚焦国际热点问题,审视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种族歧视、瘟疫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危害,忧患人类难以摆脱的生存困境,寻找破解之方,表现出强烈而温情的人文关怀。
叶周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是一位资深电视制作人,一直对国际热点问题有着敏锐的感受,也有着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及深入、冷静思考问题的热情与能力。与专门的国际政治问题专家不同,他以新闻人的优势,发挥文学的功能,并自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指引,力图超越族群、种族与民族主义等狭隘视角,站在全人类立场上,来看待、审视、思考与解析国际热点问题,尽可能地在国际事务中发出自己的微弱声音。因为如此,叶周表现出一个华文作家的积极社会参与意识,体现着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对社会道义的勇敢担当。在他小说中所写的新闻工作者身上,也有着他自己的影子或精神气质。
在叶周国际热点题材中篇小说中,当下欧洲难民潮、中国留学生被杀害、9.11事件、种族歧视、新冠疫情等均被书写和叙述,带有深重的悲剧意味,浸透着深切的悲悯情怀,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思想冲击力与深刻启示。
《布达佩斯奇遇》通过书写一对美国华裔母女与一个中东难民家庭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邂逅,呈现中东难民的现实苦难与悲惨际遇,并发出感慨:“二十一世纪了,人类的苦难还总是似影随行。”这个难民家庭由母亲、七八岁大的儿子与两个更小的女儿组成,母亲是一位中学英语老师,她的丈夫在叙利亚政府军投掷的汽油弹爆炸中被炸死,住房也被夷为平地。为了寻求生路,她与儿女们通过惊险的偷渡经土耳其等国逃到布达佩斯,希望最终到达德国。滞留布达佩斯期间,火车停运,一家四人困难重重,母亲无奈作出让儿子单独随人先行、骨肉分离的抉择,母亲与幼子抉别、生死未卜的场面让读者潸然下泪。
《谋杀者的逻辑》以真实案件为原型,追踪美国洛杉矶发生的针对中国留学生的袭击案件,再现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遭遇的悲剧。作品中受难的留学生叫陈晓曦,是德克大学电子工程系四年级男生,来自中国甘肃的一户普通工薪家庭,是系里的学术尖子。可就在还有一年就要完成学业的某天凌晨,当从校外回到学校宿舍时,他遭到三位拉丁裔青少年犯的抢劫与棍棒袭击,不幸身亡。他美丽灿烂的人生梦,刚刚开花就已凋谢,他黄金年华的脚步也在这一天夜里戛然而止。一场罪恶的袭击事件,瞬间无情地摧毁一位品学兼优的中国留学生宝贵的生命,毁灭他鲜花一般的前程,让他的父母与亲人陷于巨大的悲痛之中。
《遗落在纽约》通过一位新移民华人女性美国梦的破碎与生命的毁灭,以及美国白人幸存者的可怕伤残、疾病,来凭吊20余年前美国9.11恐怖事件的惨烈悲剧,表达了珍重生命与热爱和平的主题。这位新移民华人女性名叫辛芝蕊,来自中国大陆,因在国内经历一段不幸的婚姻,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又为了摆脱情网,她辗转来到美国东部,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就读,完成研究生学业后,经导师推荐,进入位于世贸大厦高层的公司实习并被公司聘用,但成功走出婚姻围城乃至有幸躲过旧金山地震灾难的辛芝蕊,到底未能逃过9.11恐怖袭击的死亡灾难,生命“遗落在纽约”成为未能摆脱的宿命。因为9.11事件,她的美丽、芳华、“美国梦”与怒放的生命,全都归于毁灭。
《肤色》通过讲述爱丽丝、曾凯莉两个美国华裔女大学生室友的交往与经历,书写美国种族歧视问题(如白人至上主义与不同文化差异“酿成”的种族歧视事件),也不无重要现实意义。
注重融汇中外小说叙事经验,尤其是积极借鉴现代主义叙事手法,大胆尝试互文性叙事、复调叙事等多种艺术创新实验,是叶周国际热点题材中篇小说的重要与显著特点,并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现代主义小说的叙述格调,也给读者带来新奇别致的艺术享受。
叶周具有自觉的小说文体意识。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新闻报道注重生活的现场感与当下性,自然有其文体之长处,但即便是引人注目的国际热点新闻报道,也不能与作为艺术作品的小说划等号;要把国际热点问题变成小说,离不开小说家的艺术匠心与才华,离不开小说家大脑中长时间的“发酵”,需要把新闻热点事件不露痕迹地与小说需要的故事、人物命运、性格、情感、细节、氛围、情调、韵味等有机融合起来,把生活“点石成金”。他继承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传统,注重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完整与起、承、转、合之间的过渡,注意小说语言的生动有力,从而有效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效果。
叶周绝不满足于一般性地描述国际新闻热点事件本身,也绝不停留于事件的表层,而是深入历史、文化、人性的纵深之处,深刻总结人类历史教训,审视文化的悖谬,拷问人类的灵魂,从而深刻地挖掘国际新闻热点事件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及其现实启示意义。
叶周的作品跳动着一颗满满的、暖暖的爱心,表达了普通人积极参与处理国际新闻热点事件与应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热情与努力,释放出作为作家与新闻工作者的炽热人文情怀或脚踏实地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家、新闻工作者与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抑或一个普通人的公民意识,使叶周在面对国际新闻热点事件时,坚持做一位热心参与者、排忧解难者和实际行动者。
(作者吴道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吴行健系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