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歌与行——散文集《清风徐来》序
见字如面。我与徐徐老师的文字相遇于戊戌年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这个媒人便是我在上海的一位画家朋友顾马。顾马先生是享誉上海的画马名家,在武汉为辛亥革命博物馆画过武昌起义的志士彭刘杨。我亦是写过长篇历史小说《铁血首义路》的。共同的志向让我们在画与文上常产生一些精神的共鸣。顾马先生亦是个诗人。他的画与诗都追求典雅的精致和唯美的古趣。他向我推荐的作家和文字亦都带了这样的符号。徐徐老师便是这样一个符号的携带者。
她的《清风徐来》,分为七个小辑。无腔风笛、春风桃李、风帘翠幕、风动心弦、清风徐来、古风悠悠、风言风语,风的符号一以贯之,内容涉及自然、校园、人家、心怀、自我、古风、札记等。乍一看,似乎有些野,有些散,甚至有些无理无序。但深入细读,又觉得有气韵,有神通,分明洋溢着一种真性真情,一种暖心暖意,一种香在无意处的清悠平远。徐徐,是一个用“心”在写字的人。她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活的,都是有温度的,都是可捧于掌中品味观读的,这样的文字,把握了写作的命理。
文字中,最珍贵的,当属其间跳动的一颗童心。徐徐老师是江陵一中的一位高级语文教师,她的人生自然是伴随文字成长的。作为一个渐入中年的女教师,你读她的文字,却丝毫感觉不到岁月的风尘。她的家境算不得顺风顺水,倒是有父亲的早逝、母亲守寡独养三个子女的艰辛。母亲自然也是弱肩担道义,有许多的含辛茹苦。她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她的文字里却没有生活无奈脱落的老茧,倒是有一种清新、一种自然、一种活泼泼的灵动。或许正如《菜根谭》所言,“涉世浅,点染亦浅”,也许正是徐徐老师教书的一份职业、深居简出的一种品性,让她得以从容保持了一颗尘世少有的童心。如果这样,是她的幸,也是这些文字的幸。
你看她写雪:“田里的蔬菜们也不甘寂寞了,都你一言我一语地搭着话儿,因着白雪为媒,它们毫不费劲儿地,就知道了蒜们的窝里事,白菜们的枕边风。连路边歇着脚儿的车辆也不闲着,一些风尘仆仆,一些走南闯北,不经意就从嘴角滑落到路边小沟儿好奇的眼神里。小沟儿一定听得太出神了,听着听着,身上披的小白褂就禁不住垮塌在肚脐上。”(《雪很简单》)写夏天:“蛙们在池塘里鼓掌欢呼,蝈蝈们声声鸣叫着,催促着莲的快快出场。一张张荷盖撑开了,一片片菱叶挪动了,一根根芦苇倾倒了。那红莲,那满塘的红莲,终于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全都绽放了。雨奇迹般地停了。只见朵朵绽放的红莲,披挂着雨露的盛装,相倚浑如醉。夏一下子恬静了很多,目光经过红莲处,绵绵地起了青雾。”(《夏日童话》)写江水:“水挠着水的痒痒,水推着水的肩膀,水躲着水的追逐。累了,疲了,又一起,圆头圆脑地拱向岸的怀抱。咕咚咕咚。哗啦哗啦。这朵水笑了,那团水开了……”(《开琼筵以坐花》)写上课:“随着我讲课的逐步深入,夜的帷幕也被徐徐拉开。一颗星两颗星蹦跶出来了,两颗星三颗星蹦跶出来了,接着,更多更美的星星蹦跶出来。不,不是它们蹦跶出来的,而是我,一颗一颗地将它们点亮的,是我点亮了这满天星,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种星星的人了。”(《种星星的人》)这些灵动的笔触,这些可爱的童心,无不将我们平时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新奇化,让寻常里诞生了童话,经行处满溢出天真,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感,有一种审美上的愉悦。
文字里最动人的,当属其间洋溢的爱心。读徐徐老师的文字,仿佛能看到她含情带笑的眼。她眼里流布着对自然万物的欢喜,对学生的关心,对亲人友人的关怀,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不是尘世无纷扰,只因我心向菩提。因为爱,所以能洞幽烛微,所以能于事物的纤毫肌理中见常人所不能见的一些温情与美好。文字里,有因潜心教学、关爱学生而日益光洁温润的额头,有与好友燕儿、琼儿同尝一个柿子、同煲一锅汤的友爱,有与同事冬至野渡、骑乐无穷的相处,有与爱人灯下共读、辛苦共尝的那份手心里的温柔,有与家人灯火可亲、烟火可染的那份俗世里的陶醉,也有风来惊心、月出忆旧的那份对生命生活的挚爱。这些题材,都充满了日常,充满了小样,可一旦奔涌笔下,便汇成了爱的暖流。一些凡事俗物,便在这股爱的暖流中生出了温润的光泽,有了净化人心的力量。徐徐老师的文字,便从尘埃里飞出了花。
巴金先生写《随想录》,最动人的是一颗真心。他将自己一些真实的东西,或是热爱,或是冷漠,或是虚伪,或是歉疚,都毫无保留地呈现给了读者,所以《随想录》被誉为“力透纸背,真透纸背,热透纸背”。徐徐老师的文字,也体现了散文的最特质——写真性情,真物事。她写自己多年来对姐的愧疚:“姐是因为我,才过早地踏入了社会。因为过早,所以才一步两步地错。但她自己从来不说。她不说,我便更内疚。她不说,只是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我,无论是她过得好还是过得不好时。而我却很少能照顾到她。一想到这,我便只想对姐说:姐,我欠你的,从你被赶进学堂的那一刻就开始欠了。”(《姐》)写得这样真心实意,于我们也是一种照见。写对爱人一份真挚感情的呼唤:“我想永远是你手心里的宝。每每想到这里时我都会泪意盎然,而我正在敲打键盘的手只有不断地嘈嘈切切,才可将这蓄势已久的心弦铿然拨动。”(《我想永远是你手心里的宝》)写得也是一腔赤诚。写人到中年后尤其是作为女人,那种内心的孤独和撕裂:“而令人奇怪的是——自己身与心的那种生别离,明明的不喜欢,明明跟别人说好的不欢喜,却又身不由己地靠近,莫非人心真的很孤独,孤独到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身不由己?”(《只是朱颜改》)也写出了一份无忌的率真。还写到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傻丫,一份“痴愣”足以让全班哄堂大笑,以及年长后的愈发丰盈:“是的我老了,无需隐瞒,无需遮饰,但我发现自己,却是越来越迷人了,这不是假话。”这份自嘲或自得,分明让人感到心地的纯真,精神的明亮。
这本散文集中有一些怀古之作和札记。怀古之作写到自己对古人的解读,虽然有可能是一厢情愿甚至偏颇的,但也别具小小的匠心。比如在《谁共我,醉明月》中写到李清照是一个“失了男人的人”,陶渊明是一个“种植诗歌的人”,李煜是一个“错爱一生的人”,辛弃疾是一个“最怕老去的人”,以及李白是风,苏轼是水,庄周是云,这些解读无不带有她个人的思索和创见。在《女心》一文中,写女心之真,女心之韧,女心之烈,也写出了一些千古奇女子身上别具的风采。札记中,给人印象颇深的有《生活从来都是臭袜子》一文。在文中,作者以大道至简的态度道出:“再美再纯洁的爱情,也还是要依托在柴米油盐锅碗瓢盆中。再高雅的人,也必须植根于俗世生活,滚一身泥,裹一身烟火,才会真正鲜活。《菜根谭》里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就是这个道理。一些最高境界到头来不过是低,是淡,是俗。”其间充满了生活朴素的辩证法,读来有醍醐灌顶之感。其他的如《旧的新》,写读书:“书如月,常悬人心中,从弦月到满月,夜夜增光辉,又如何不让人旧的新呢?”写得也很有新意。
徐徐老师的散文,写的是日常的真善美,生活的原汁味,应该是一种充满原生态的性灵化写作。她的题材大都是家常小样的,但传达的意境很清悠平远,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审美性。她写日常生活的一些篇什,淡淡的,温温的,不试图说服你什么,也不打算感染你什么。通常她就在那里不动声色地述说着,而你也是心不在焉地听着,但终了,你会发现一些人生的暖意,会有一些无声的动容。比如,她写她母亲的文字:“后来母亲一提起这事就觉得自豪,认为是她保住了我的双腿,如果只任着我自己去整的话,恐怕早就整成一个残废了。那种自豪,分明就是一种母鸡终于护住了小鸡的自豪。是的,母亲一直以来就是把我们几姊妹当成小鸡来护着的。母亲从父亲走后就一直守寡,其间有多少热心人跟她撮合过,但都被她拒绝了。理由就是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们受苦,她要亲手把她们一个个都扶上坡。”(《母亲,我没能拽住您的手》)“母亲一直寡居到死。父亲的遗像始终悬在堂屋的墙上。记得很有几次,她和邻居的几个婶子大妈一起去庙里,说是求菩萨,说是菩萨可以召回亡人的魂灵与现实中的人对话。母亲似乎是与父亲对了话,因为每次回来,她脸上都见喜色。有人劝母亲,说家里总是悬挂亡人的照片会不吉利,她没有听进去过,所以父亲的遗像就这么一直挂着,一直挂到她病重时。我们哪里知道母亲会这样一病不起呢。按惯常的人事,两老一个走得早的,另一个总是活得天老地荒,尤其是女人。我们是万没想到母亲会走得这么早的,连六十岁都还不到,一发病就是往绝路上奔。记得临终前的几天,母亲槁如枯木。邻里就有人对她说,你为什么总要悬挂这死鬼的照片呢……她这次没有做声。后来我们收拾遗物时,发现堂屋的墙面上没了父亲的遗像,怎么找,都没能找到,后来想,肯定是母亲烧了,祈求最后的生机。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这么回事,母亲,就一直陪着父亲的遗像过了近三十年。”(《青草塘边事·寡居》)作者写到母亲母鸡护崽般的自豪,母亲悬挂父亲的遗像近三十年以及求菩萨与父亲对话的喜悦以及后来父亲遗像的不知所踪,写的都是些很平常很琐屑的事,写得平淡又节制,可到头来,又无不让人动容,为一个平凡母亲的爱与挣扎。可以说,这样的文字,是把一份日常写出了远意。
徐徐老师的文字,还不避一个“小”字。不仅选材不避“小”,语言也不避“小”。她的语言精炼,雅致,多短句,好倒装,意象也清澈简单,有一种温婉的文风。试看这么一段文字:“很清的晨。鸟雀窥檐语。慢慢醒来,在花和草混成的微香里。一番静养,看晨光浸破窗纸,投一缕冷香于面颊。起身,在爱人微微的鼾声里,爱怜地看上他一眼,替他拽上滑落的被。细啜一杯凉白开,冲净一夜的浊气。然后漱洗,净面。站于镜前,梳理凌乱的发,由线到面,挽成一个光滑的髻。如果可以,还在髻旁别上一朵绢花。眼儿弯成一对月牙,对镜一点浅笑。再施淡粉,再扫清眉,再抿双唇,点上一点朱红。让自己,从今往后,真正是最美丽最年轻的自己。”(《焚香,闲枕流光》)这样的语言文字架构,读来是不是有一种慢词的味道?她还尝试了一些文字小令,如《字里乾坤》《一叶菩提》中,写到“喜”字:“喜他喜到了心里。用手指抚他的眉说:‘你的眉毛。’抚到眼睛,说:‘你的眼睛。’抚到嘴,说:‘你的嘴。’那爱是长了在心底,成花,成酒,先醉了自己。设若,爱人又变成了白天与黑夜,那么,我便只需了一缕呼吸。”写到“水”:“水到浓烈处,便有了妖性,飞花溅玉,兴风作雨,成雾成云。”都一字一景、一花一语地折射了物态事理,体现了散文的魅力。可以说,徐徐老师的散文里有一种努力,那就是,努力摒弃一些复杂的意象、宏大的主题、深度的哲思和偏僻的惊人之语,单以清澈的语言、简单的意象和纯粹的抒情出之,使一些“小情小我”有了轻盈上升的力量,她的文字便在这份轻盈上升中得以温婉。
徐徐老师集十年的创作点滴而成这二十多万字的散文集。这是她对自己生命旅程的一次回望。写散文确乎是一种记录和照亮生活的方式。徐徐老师的散文恰如清风徐来,梳理了她的人生,想必也能给用心生活的人带去一些清新和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