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诗人的自觉担当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黄河一直奔腾在中华儿女的心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历代文人歌吟的黄河构成了连绵不绝的民族和声,表现出中华民族柔韧坚强、历尽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为民族生存与发展不断注入旺盛的活力。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写出了讴歌黄河的力作《大河——献给黄河》,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思想为黄河的历史与现代意义增添了新彩。《大河》这篇长诗突破了传统黄河诗歌多为抒发个人情怀的局限,也拓展了现代新诗吟诵黄河的精神疆域,多维地表现出诗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人类文明互鉴的胸怀,以独具艺术个性的笔触为黄河的现代交响乐添加了动人的乐章。“假如谁要问我如何——才能通向/他们精神城堡的大门。如何——/才能用最快捷的方式打开/一个民族心灵最隐蔽的门扉/那我就告诉你,只有一个办法:潜入他们诗歌和箴言的大海/一直潜到最幽深而不可测的部位”①。在长诗《大河》中我们看到了黄河历史的神性内涵与展示、黄河赋予民族精神的根魂意义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诗性描述。
一
黄河历史的神性内涵与展示
中外历代诗人对江河湖海情有独钟,留下了许多让人心潮起伏、激情澎湃的动人诗篇。吉狄马加认为:“人类的诗歌与河流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它们旺盛蓬勃的生命都来自共同的自然和精神的源头,难怪在中国哲学中有‘上善若水’的表述。其实诗歌和水所隐含的形而上的精神意蕴,就完全代表了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②《大河》是吉狄马加献给黄河的时代颂歌,诗人以俯仰天地的气概,用悠远深邃、灵动精微、大气豪迈的诗笔塑造出黄河的伟岸形象,让这条穿越历史与现实的河流成为一条精神和想象的河流,在我们心中激荡出民族的自尊与自豪。
吉狄马加站在洞察历史的审视高度,以史诗的笔调触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与历代诗人书写黄河原初形象与精神不同的是,他在大自然造化万物、恩泽中华子孙的伟力感召中表达出黄河与生俱来的神性内涵,以及赤子对黄河神性的敬畏与景仰。“当它被正式命名的时候,万物的节日/在众神的旷野之上,吹动着持续的元素/打开黎明之晨,一望无际的赭色疆域/鹰的翅膀闪闪发光,影子投向了大地/所有的先知都蹲在原初的那个入口/等着加冕,在太阳和火焰的引领下/白色的河床,像一幅立体的图画/天空的祭坛升高,神祇的银河显现”。黄河的命名为黄河文化创造了第一个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这个神圣的符号与经天的日月并存,成为一个永恒的家园象征。黄河充满着神性,她以自己的坚韧意志与无比伟力畅游天地之间,让所有的圣者先贤顶礼膜拜,让大河流域的平民百姓有了原初的精神图腾。诗人在回归中华民族先人的想象中,对自然的崇敬与礼赞油然而生,有着黄河文明遗传基因的诗人,从慧根上深刻理解大河神性护佑子民和凝聚子民的意义。
由神性诞生的神话是民族最初的精神寄托和生存与发展的原驱动力,可以说人类文化的历史源头都流传着神话。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世界各地文学艺术之源无不与河流有关。这是因为“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诱人的魔力……常引起人们的神秘、畏惧,以及尊敬的情感”③。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依存的江河湖海都被赋予了他们的神话故事,地中海沿岸民族有其信仰的希腊众神,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有两河文明中的众神,世界最长之河——尼罗河流经的国家流传的神话举不胜举。虽然各国神话内涵有所区别,但无一不具影响民族生存、推动人类文明的强大神性。中国黄河流域产生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以及关于龙与河神等许多神话,从古至今都鲜活在中华儿女的记忆之中,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源泉。
世界各地神话在历代中外诗歌作品中都有反映,大都离不开神话传说中的原型和意义,而吉狄马加的《大河》是他灵魂感悟的黄河,他没有去沿袭神话与传说中的固有形象,而是独具艺术之眼,从黄河历史深处去发现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诗人以滴水见太阳的凝视知微见著,让黄河以最初的一滴水汇成涓涓细流,进而容纳百川,纵横中华大地,浩瀚东流入海,哺育了黄河流域的亿万中华儿女。“当光出现的时候,太阳,星星,纯粹之物/都见证了一个伟大的仪式,哦光,因为你/在明净抽象的凝块上我第一次看见了水//想象吧,/是哪一滴水最先预言了结局?/并且最早敲响了那蓝色国度的水之门/幽暗的孕育,成熟的汁液,生殖的热力/当图腾的徽记,照亮了传说和鹰巢的空门/大地的胎盘,在吮吸,在战栗,在聚拢/扎曲之水,卡日曲之水,约古宗列曲之水/还有那些星罗棋布,蓝宝石一样的海子”。发源于雪域高原的黄河静如处子地展现出自然神秘的形象,庄严而圣洁。面对这样的黄河,先民们感受到天地的神奇造化,生命由此勃发生机,生存充满希望。诗人笔下的黄河不再是纯自然的大河,“而是诗人用自己的理解、感觉、审美和价值观混合而成的一条诗性的大河。它属于神,是信仰,并让我们永远地仰望;它是母性的,有着仁慈和温爱,让我们温暖并双目湿润”。④《大河》的艺术感染力来自诗人体验世界的独特感应,在诗人看来,黄河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中华文明,她是具有自然属性和以强大活力创造生命与大河文化的灵视形象。在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形象思维中,吉狄马加为我们呈现了黄河形象既可感又直抵本质的神性图画。“是因为你的颜色,说出了你的名字/你的手臂之上,生长着金黄的麦子/浮动的星群吹动着植物的气息/黄色的泥土,被揉捏成炫目的身体/舞蹈的男人和女人隐没于子夜/他们却又在彩陶上获得了永生/是水让他们的双手能触摸梦境/还是水让祭祀者抓住冰的火焰/在最初的曙光里,孩子,牲畜,炊烟/每一次睁开眼睛,神的面具都会显现”。黄河之水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树木花草在这里繁茂,五谷在这里抽穗成熟,中华各民族先民在这里生息进化,生活生产工具烙上了文明的印记,而这一切无不与先民心目中的神休戚相关。揭开面具的神,正是中华先民生存理想和意志与自然力量融合在一起的精神形象。
歌德曾说:“真理和神性一样,是永不肯让我们直接识知的。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它。”⑤无论是历史上的先哲还是诗人,都善于从自然的启示中去认知人类社会的生存现象与本质。从这个意义来看,诗人是具有神性的,这种神性是大自然演变规律和民族进化历史赋予他创作的先天基因,古今中外的史诗都是闪耀着神性的自然光辉和先人智慧的结晶。吉狄马加以自己的创作体验感受到“诗人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原始人类中祭司的角色,是联系天地的人”⑥。在《大河》描写黄河起源的较长篇幅中,我们看到诗人对黄河起源以及对黄河流域先民生存状态的书写,都来自诗人灵视中的星辰日月神圣之光,来自雪域圣洁的水,象征母爱的源头,这些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与启示。“河流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魔力作用于诗人身上,河流发出声音,为诗歌的节奏、音律提供了来自自然界的呼声,同时也因其鲜活的形象为语言运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⑦在《大河》的书写中,我们看到了黄河强大魔力赋予诗人的创作灵感,从雪山清泉的涓涓细流到平原一泻千里的滚滚波涛在长诗中或如天籁或如咆哮,律动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共生的节奏,激荡着中华大地万里江山。吉狄马加以其驾驭诗歌语言的卓越能力,让他心中的黄河宁静与激荡相融,平凡与神秘互生,忧患与自豪共存,以鲜活生动的诗行把我们带进了大河的高远意境。
二
《大河》奔腾的民族精神
吉狄马加的《大河》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诗人自觉的担当,他认为“如果诗歌仅仅是一种对自我的发现,那么诗歌就不可能真正承担起对‘他人’和更广义的人类命运的关注”⑧。基于这样的使命感,诗人对黄河的心灵探索没有停留于自我感受,在揭示黄河原初神性力量对催生中华文明的历史意义基础之上,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千百年来发展的黄河文化进行了审视。随着黄河经久不衰的自然伟力和对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影响,黄河的神性不再是原始宗教意义的神性,而是延续和扩大在整个黄河文化中的精神伟力,直至现代中国,黄河的精神形象更加激励着所有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吉狄马加的《大河》中正奔腾着这样的力量,在波澜壮阔的豪情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
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水利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从狩猎时代到农耕时代,进化着生活生产方式,原初的神话发展为丰富多元的文化;在水患中不断总结教训和经验,从听天由命求神护佑到筑堤开渠引流灌溉,培养了坚韧的意志和聪明智慧。黄河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中华大地乡村和城市的命运,先民将黄河精神作为生存发展之永恒动力。有学者在谈及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时说:“河流连接着城市与乡村,……河流增加了诗意的流动性并强化了文化的连续性,与此同时也体现了瞬息万变的、川流不息的动态,以及顽强的生命姿态。河流是变化与永恒的最好诠释。”⑨从早期神话传说中逐渐蜕变和发展而来的中华文学在黄河文明的滋润中不断得以升华,《诗经》《楚辞》中的江河意象虽然还有许多关于原始神话的神性描述,但更多的已是流淌着人的意志与情怀,直至“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宏阔境界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视野,中华子民对黄河象征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吉狄马加的《大河》中,黄河母亲般的神性已不是神权的象征,更与统治阶级的卫道意识无关,他的长诗让我们心存温暖的是黄河母亲对中华儿女的恩泽和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的深情,“我们把你称为母亲,那黝黑的乳头/在无数的黄昏时分发出吱吱的声音/在那大地裸露的身躯之上,……我们和种子在春天许下的亮晶晶的心愿/终会在秋天纯净的高空看见果实的图案”。正是有了母亲河的养育,巴颜喀拉山到广袤的平原畜牧与农耕得到不断发展,中华子民有了安居乐业的保障,并在长期的农牧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勤劳勇敢、善良淳朴、豁达安乐的品性,不断开拓美好的未来,创造了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河流的大河文明。
历代歌颂黄河的诗歌不绝于耳,赤子之心的倾诉连绵不绝,表达着中华民族对黄河母亲的热爱与呵护,尤其是当她受到外敌侵扰和践踏的危难时刻,所有的中华儿女都会像黄河那样呐喊着奋起反抗。“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光未然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响彻神州大地,以排山倒海、雷鸣震天的气势唱响了保卫家园的慷慨之歌,极大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抗日热情,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写道“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首民族壮歌同样唱响了中华大地,诗人的爱国情怀让同胞无不热泪盈眶备受鼓舞。即便是多年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心里也时常回响着黄河的涛声。余光中认为表达爱国情怀的“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才能唱响祖国的四面八方,即便黄河冻成了冰河,“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民歌》),深沉地表达出游子对黄河母亲的无比挚爱。这些爱国诗歌中的浩然正气为后来的许多诗人倾注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他们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爱国诗篇。
吉狄马加的《大河》为中国当代诗歌中的黄河大合唱增添了一段高昂激越而亲切温婉的和声,他对历史上捍卫祖国的英雄志士以及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怀都给予了由衷的赞颂,“哦大河,在你沿岸的黄土深处/埋葬过英雄和智者,沉默的骨头/举起过正义的旗帜,掀起过愤怒的风暴/没有这一切,豪放,悲凉,忧伤的歌谣/就不会把生和死的誓言掷入暗火……/在这片土地上,那些沉默寡言的人们/当暴风雨突然来临,正以从未有过的残酷/击打他们的头颅和家园最悲壮的时候/他们在这里成功地阻挡了凶恶的敌人/在传之后世并不久远的故事里,讲述者/就像在述说家传的闪着微光温暖的器皿”。黄河母亲的尊严和安危,就是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安危,觉醒的中华民族不允许任何敌人来犯。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的日益强大是由无数志士仁人、英雄先烈的鲜血和亿万民众的坚强抗争换来的。《大河》将这样伟大的壮举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再现于当代诗歌画卷,无疑会让我们在追今抚昔中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现实,不忘中华儿女应有的生存意识和责任担当。
《大河》具有精神“还乡”的意义,吉狄马加沿着黄河文明发展道路的寻根之旅,不仅看到了黄河神性对先民生存的引导与泽被,黄河精神对中华民族成长发展的激励,还看到了中华儿女对黄河母亲始终如一的热爱和英勇捍卫的坚强。这一切为他坚定了一个信念,“作为母亲的形象,你一直就站在那里如同一块巨石,谁也不可以撼动”。无论是吉狄马加的《大河》还是《致祖国》和其他许多诗篇,诗行里都洋溢着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和颂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不断地“为祖国而歌、为中华民族而写,贯穿在他诗歌创作的始终,成为他诗歌的‘胎记’”⑩。《大河》涌动的不仅是诗人个人对黄河的一往情深,更是对黄河文明的颂扬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诗性彰显。
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河》中的艺术演绎
吉狄马加在《大河》中表达出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诗人深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有着共同的命运与前途。虽然各民族在长期共存中也曾有过一些生存的冲突,但也因其相互包容理解和互相依存,共同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他认为“中国今天的民族现状就是不同民族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传统,代表着那个民族的历史,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家庭里,又形成了一种文化共同体”⑪。《大河》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让我们感受到黄河文明孕育的“同根同源”“大一统”的民族意识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精神根魂。
吉狄马加曾在《致祖国》的诗中说祖国的历史是一部完整的历史,他把这一切都看成是祖国血肉之躯不可分割的部分。《大河》的书写虽然是诗人个人立场的表述,但却能在同胞的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是因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其创作经验不是孤立的,在个人的情感中蕴含着各民族共通的情感与理想,在艺术的个性中联结着共性,因此诗人的爱憎能唤起人们的同感,产生同一精神与审美取向,从而促成文明互鉴与文化认同,形成情感意识与精神趋同的和谐社会。社会学家帕克认为“是文化要素的交流与共享生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⑫。《大河》的文化意识正是民族需要的共同意识,“你的血管里流淌着不同的血/但他们都是红色的,这个颜色只属于你/你不是一个人的记忆,你如果是——/也只能是成千上万个人的记忆/对!那是集体的记忆,一个民族的记忆”。这个民族的记忆就是对共同的神话与民族理想的认同,对共同生息共同开垦的祖地的认同,对患难与共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的认同,对求同存异的社会文化的认同,这样的记忆是属于所有中华儿女的,是属于现实和未来的。面对黄河哺育的世世代代,诗人写出了殷切的希望,“在离你最近的地方,那些不同的族群/认同共生,对抗分离。守护传统/他们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过你落日的辉煌/在那更远的地方,在更高的群山之巅……/好让已经熄灭的灯盏被太阳点燃”。中华民族尽管历经苦难,但从未熄灭过团结奋斗、使祖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理想之光。
《大河》是一篇演绎着黄河文化精神的长诗,黄河文化在悠久历史中包容吸收着不同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不断得以丰富与完善,成为中华文明极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这条河流以它的坚韧、朴实和善良/给一个东方辉煌而又苦难深重的民族/传授了最独特的智慧以及作为人的尊严和道义/它是精神的……/分分秒秒/都与我们的呼吸、心跳和生命在一起/哦大河!请允许我怀着最大的敬意/——把你早已闻名遐迩的名字/再一次深情地告诉这个世界:黄河!”。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观照吉狄马加笔下的《大河》,其文本意义已不是诗人想象世界中对黄河直观印象的个人体悟,如同他在谈其他爱国诗篇的创作感受时所说:“那就是我想通过诗既能表达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同时又能发出一个民族集体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一切都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⑬吉狄马加的《大河》不仅吟诵着诗人自己对黄河的崇敬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出中华儿女与黄河共呼吸同命运的集体心声,从人类拥有共同诗心的理念来看,《大河》所表达的崇敬自然、自由和平、自强不息和团结奋进的精神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属于全人类的。
世界各民族语言不仅是一种保存文化的形式,更是一种分享文化的手段。诗歌艺术在推进人类文化全球化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艺术语言无疑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生动形象的载体,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形成意义共享的扩散效应,促进着不同民族精神文明的交流沟通和理解认同。吉狄马加不仅用他的诗歌语言对黄河文化进行了个人感悟的补充与贡献,同时也是对黄河文化的一种保护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在他看来,“诗歌的对话和交流,仍然是人类不同民族和国度,真正能进入彼此心灵和精神世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⑭。因为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最根本、最具本质意义的精神桥梁,人们通过诗歌更容易进入不同民族的心灵世界。《大河》与吉狄马加的其他爱国诗篇相比,更加注重中华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心灵对话的需要,通过对一个民族苦难史、奋斗史和美好愿景的书写,让人类“感受到彼此的良知、对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渴望”⑮。人类文明需要互鉴,只有在互鉴中才能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如何进一步增进不同文明和文化的对话交流,仍然是我们今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诗人的神圣责任。”⑯《大河》的书写正体现了这样的使命感,为当代诗人的担当树立了榜样。
黄河以其气概和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根魂,千百年来为我们唱响自强不息、奋勇向前的壮歌。在吉狄马加的笔下,黄河就是“神授的史诗”,他以极其虔诚的赤子之心为我们演绎了这部宏大史诗的精神内涵,让我们和他在民族精神寻根中进行了一次还乡之旅,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一次庄严神圣的洗礼,激荡着我们传承黄河文明振兴中华的豪情。这篇长诗无论是从自然生态、社会变迁,还是人类命运和诗歌艺术的追求上,都体现出诗人广阔的视野和善美的天性。吉狄马加认为:“长诗最难写,难在结构、篇幅。长诗是二十世纪很多重要诗人突破自身诗歌高度的重点。”⑰而《大河》不能不视为诗人突破自身诗歌高度的一次尝试与努力,诗人不仅在精神世界里对大自然及所有生命怀有无比敬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通过诗歌唤起更多的人去热爱自己生存的土地,热爱自己的民族,去崇尚自由追求幸福。面对现代文明高速发展和世界各种危机并存的时代,吉狄马加倡导诗人“更应该承担起引领人类精神的崇高使命,要把捍卫自由、公平和正义作为我们共同的责任……”⑱。群山仰望,海纳百川,《大河》为我们展现了一条奔向海洋、奔向世界的精神河流,以神圣莹洁、壮阔崇高的意境表现的生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让我们感受到直击心灵的力量和人类精神的共鸣。
注释
①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39.
②同上, 2021:660.
③达肯.世界的大河与文化[M].胡苏民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2.
④李犁.自由与必由 不息与不朽——关于吉狄马加长诗《大河》的九个特质[N].中国艺术报, 2018-1-10.
⑤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1.
⑥张妮.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诗歌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密码[DB/OL].环球网,2018-9-21.
⑦张哲.河流之韵:诗意的流动性与文化的连续性——英学者探讨河流在诗歌中的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6-17.
⑧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94.
⑨张哲.河流之韵:诗意的流动性与文化的连续性——英学者探讨河流在诗歌中的作用[N].学报,2013-6-17.
⑩李长中.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文学研究.2023(3).
⑪高兴.青海对话——吉狄马加与西蒙·欧迪斯[J].世界文学.2013(1).
⑫[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M].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57.
⑬吉狄马加,王雪瑛.个体的呼唤、民族的声音与人类的意义——关于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对话[J].南方文坛.2017(3).
⑭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58.
⑮张妮.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诗歌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密码[DB/OL].环球网,2018-9-21.
⑯吉狄马加.火焰上的辩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661.
⑰吉狄马加.诗的结构与诗歌形式的整体性——以长诗《大河》为例[DB/OL].文旅大讲堂2023年第三讲,2023-6-15.
⑱张杰.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诗人不能在严峻时刻缺席[DB/OL].封面新闻,20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