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为人父母的“万宝全书”——读孙云晓《孩子需要理性爱》

发布时间:2024-08-3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孙云晓是我儿童文学界的多年好友,也是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的资深委员,他是以一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身份进入中国作家队伍的,对青年,对孩子,对儿童教育有着自己的特殊心得和研究经验。

记得19年前,我们共同在中央党校的中青班学习。学员班的学术交流协会举办了第一个讲座,孙云晓就是我推荐的第一位主讲人。记得当时,孙云晓送给大家十句话,这十句话是他多年研究少儿心理的体会:第一,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第二,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第三,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第四,千方百计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第五,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第六,父母与孩子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第七,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严重;第八,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第九,爱学是万善之源,厌学是万恶之源;第十,动力来自兴趣,成功在于选择。云晓讲课,善举事例,有时举自己与女儿之例,有时举身边同事之例,旁征博引,风趣生动。19年前的孙云晓机敏健谈,如今愈渐老辣。尤其是这本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孩子需要理性爱》,让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工作者和心理研究者的特殊才华,看到了他对这份事业透彻的了解和浓郁的关爱。

我认为,孙云晓的《孩子需要理性爱》堪称当代中国为人父母的一本万宝全书。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教育理念,让人耳目一新;二是作者充分运用形象化、艺术化的生动表述,让人在阅读中入耳、入眼、入心;三是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双重结合,对家长在实际生活中与孩子的接触互动受用无穷。

全书分为7大章节,作者从“新时代需要强大的父母”这个重大课题谈起,面对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一代代父母承担了家庭教育最主要的责任,那么,父母靠什么教育好孩子呢?孙云晓认为,关键不在于父母的学历、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是取决于父母的教育素养。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教育素养高的父母并不是强势的父母,而是理性的父母。第三章强调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共同构成了少年儿童成长的生命线。要让孩子健康成长,这三条生命线的质量至关重要。第四章的主题是,再忙碌的父亲都可以成为好父亲。孙云晓敏锐地看到了父爱的缺失如何给孩子造成破坏性的危害,并列举了好父亲的8种角色。第五章他认为权威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成才率最高,并进行了自己的阐述。第六章是教育热点,即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他呼唤阳光法的性教育,而且认为性教育的核心是培育健全人格。第七章认为培育主动性和自制力两颗良种能够成就孩子一生,特别提到了网络时代教育的赋权和赋能,指出提升教育素养是强大父母的成长之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对父母的心理素质、教育素养提出了自己特殊的判断。

通过《孩子需要理性爱》这本书,我读出了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对事业的特殊关注,而由于大量的事例进入他的视野,所以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一种形象化的生动表述,丰富的实例几乎俯拾皆是,信手拈来。这本书里还有一种特殊的写作标识,每一章最后都有一段生活感悟,以不同于正文的字号排版,特意标注了下划线。这若干条生活感悟是作家发自内心的生命体验,是一种智慧和哲理的发现,对儿童文学写作者而言是一种启发,对每一位家长来说都具有重要引导和辅导意义。

这本书立足当代、追溯历史,作者列举了很多教育领域的故事,比如,一个加拿大普通家庭的6岁小男孩瑞恩,听老师讲述非洲的孩子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瑞恩十分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捐助70加元,妈妈让他用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他努力干活、吸地板、擦玻璃,帮着爷爷捡松果等,坚持4个月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5年后,这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千百人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瑞恩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他人。孙云晓说,瑞恩的这份爱心是大爱,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如何培养孩子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他建议父母要言传身教,共同讨论国家大事和社会重大问题。如果父母不关心这些,甚至对孩子的义举加以阻止,将不利于孩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还要鼓励孩子参加社区活动等,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从小与社会、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也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传记类书籍,使孩子从杰出人物的事迹中汲取营养,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孙云晓在生活感悟里写道:“第一,孩子是看着大人的背影长大的,是否了解和理解大人成为关键。第二,儿童是成长中的巨人,需要父母与教师的发现与扶持。第三,是严酷的现实,可能成为培养孩子责任心的无情的推动力。”这里他列举了儿童文学作家常新港的故事,听新港回忆,11岁那年他为看电影,缠着父亲要钱,遭到严厉拒绝。当时,父亲是这样说的:“你懂点事,你奶奶在老家要饭。”父亲病后要他去打水,当他耗尽力气从20米深的井里打上水来的时候,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这本书写到了若干个教育的冷问题。当然,冷问题有时会变成热点问题,比如,有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甚高,但是他认为高期望不如高尊重。他自己从小在文化沙漠中成长,想让女儿学习钢琴,但是这架钢琴像一位高贵而失声的公主,寂寞地立在客厅一角,成为心中隐隐的痛。因为女儿小时候爱跳舞、爱音乐,当时他用第一笔稿费和所有积蓄给女儿买了一架珠江牌114钢琴,还请了钢琴教师。刚开始,女儿很爱学弹琴,紧张又兴奋,但是后来就不愿意学习了,他们也犯了急躁的毛病,训斥孩子不努力,结果加重了孩子的恐惧心理,反而分散了她已经较弱的注意力。最后女儿硬被拉到琴凳上,不知所措地弹着琴。云晓写道:“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一颗接一颗的泪珠从女儿的脸上滚落下来,摔碎在象牙一般洁白的琴键上……从此,我家的钢琴成了寂寞的钢琴。”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女儿大学毕业酷爱读书,喜欢写作,她依然不愿意弹钢琴。云晓问她童年学琴的感受时,女儿脱口说出两个字:恐怖。这件事情云晓沉重地写在他的这本书中。我也想起邻居,一个漂亮小女孩,每当她弹钢琴的琴声响起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尖叫声。这个小女孩一点都不喜欢弹琴,但是为了爸爸妈妈她只能继续,不断地用尖叫表达自己的抗议。

孙云晓用这个例子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如何帮助女儿,也帮助自己走出这种童年恐怖阴影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我认为现在依然发生在千千万万的家庭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中国当代年轻父母,尤其是“80后”“90后”父母们的案头必读书、亲子共读书。我非常认可卜卫对孙云晓的评价:“他始终保持对儿童问题的高度敏感性,而他与儿童共悲欢的性格,也使他似乎命中注定要成为这样一个挑战者。我们的社会实在需要更多像孙云晓这样的发现者和挑战者。”他把发现儿童、保护儿童、培养儿童健康人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我想,孩子需要理性爱,既是本书的题目,更是他贯彻始终的儿童文学理念。

(作者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