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精致文学地图
中国的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其伟岸博大、丰富神秘在地球上无出其右。在这浩荡的高原上,在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之间,有一块23.5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这就是1979年5月被中国测绘部队第一次用文字标注为“可可西里”的地方。
有关可可西里的描述和传说有过不少,但大多是专业学术表达,或蜻蜓点水的旅游感受。这对于人们见识、理解可可西里会有一定帮助,而可可西里的阔达、丰富、神秘却是难以道尽说清的。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不顾危险艰难,六上青藏高原,三进可可西里,经过深入专业的实地采访,书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可可西里》。这部作品得来不易,是一部相对完整深入和生动形象地讲述可可西里的作品,饱含作家珍贵的观察思考和真实记录。
《可可西里》一书努力从地理、气象、动植物和人文等角度,带领读者接近可可西里。作家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视野开阔、内容多样,非常具有画面感。可可西里荒原原本是自然的存在,在地质表现、动植物生存繁衍等方面,都具有原初的本相样貌。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被有的人视为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无人区”,渐渐地出现了魔鬼般的身影——原本沉寂的地界开始被人类袭扰。陈启文在《可可西里》中简洁而痛心地描绘了近百年里,某些狂妄之徒出于贪心和私欲,不顾法理道德原则,也不惜个人生命,冒险到这里疯狂地淘金,给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伤害。还有人到这里进行猖狂的盗猎活动,给藏羚羊等动物的生存造成巨大的阻碍,给资源造成极大破坏等等。可可西里在呻吟,在经受着巨大的灾难。在作者真实具体的痛陈下,可可西里混乱的局面、血腥的情景、惨烈的故事,让人感到恐怖和震惊,并为这块高原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忧虑。
而在伟大的生态卫士杰桑·索南达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觉醒进步与坚定的意志力量。为了守护可可西里,索南达杰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再进荒原,积极倡建并亲自主持西部工委,又主动将工作目标由发展经济转变为生态守护。在经历了艰难的巡护和反对破坏活动后,珍爱自然、守护高原的理想和使命在他心中逐渐坚定。然而,非常不幸和惨烈的是,在索南达杰的工作正进入良性阶段时,1994年1月18日,在与武装盗猎团伙斗争的过程中,索南达杰被盗猎者残酷射杀身亡,牺牲在了守护可可西里的途中。《可可西里》动情而真实形象地描述了索南达杰作为生态守护人的悲壮故事,讴歌了索南达杰的环保理念和行动。正是索南达杰的牺牲震惊了国人,唤醒了很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也因此开启了可可西里生态保护的新局面。
索南达杰牺牲后,伴随着在艰难曲折中“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建立,他的妹夫奇卡·扎巴多杰接过了他未竟的事业重担。扎巴多杰走进可可西里,组建野牦牛队,他们克服缺氧、冷冻、寂寞等的艰难困苦,与许多成员、志愿者一起展开对可可西里的巡护工作,与破坏分子进行长期斗争。可可西里的保护逐渐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关注,然而不幸的是,扎巴多杰于1998年11月8日晚,在自己的家中饮弹身亡。此后,扎巴多杰的两个儿子及更多的志愿者团结在保护站的周围,依然用无私勇敢的行动和奉献精神鏖战在这里,为可可西里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藏羚羊等动植物的救护付出全身心的努力。
陈启文在《可可西里》中,用亲身经历的感受和真实人物的故事,为索南达杰、扎巴多杰等坚持奋战在可可西里的自然保护者,描画了非常立体生动的群体雕像,引发读者的沉思。在感佩环保人士的勇敢行动与精神的同时,作者也将自己的思考一起表达了出来,对人类和自然如何相处、如何找到合理的共存方式等问题都有深入的思考。例如,在可可西里,在狼捕食藏羚羊的时候,人类不能简单地去干涉,要尊重动物之间原始的生态自然链联系;藏羚羊不远千里去产羔的习惯,人类更不能人为地企图改变,等等。作家还提出,在可可西里这样的地方,人类最好不要去干涉自然,不干涉就是最好的保护。这些见识给人启迪,也使作品在散文化的笔墨描绘中,富有了丰盈的思想理性风貌。
《可可西里》是一部信息密集、故事好看的文学作品,也是富有理性慎思和探索内容的作品。可可西里的内在蕴含无比丰富,人们无法言之一二。所幸,陈启文的《可可西里》,在作家多年关注和现场体验观察之后进行的多方面的扫描分析整理,似乎具有可可西里文学地图的作用。这部作品对于曾经到过或永远无法抵达的人们,都会构成诱惑与吸引。报告文学非常需要面对社会人生的矛盾和问题,一味将其置于凡俗套语的表达中,是作家无识无力的表现。陈启文不惜风险与艰辛,不惧在一些话题已经被人知悉的时候再度耕耘,显示出驾驭材料和叙述故事的不凡能力,使作品在题材个性和表达等方面实现了超越。
(作者系原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