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鱼之歌》:一首面向时代与乡土的“抒情诗”
自然生态与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尤其近三十年来,大量作家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过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切,积极地寻求着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过去,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作品着力于展现特殊历史时期工业大发展背景之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侵蚀,在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同时,又普遍在叙事上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存续对立起来。而《金翅鱼之歌》作为这一命题在新时期的创作尝试,则显露了不同以往的风格和光彩。
《金翅鱼之歌》延续了以往同类作品的时代性与严肃性。金塘河的生态斗争,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线,但作者并不满足于把山乡作为整个故事的舞台。金塘河所面临的一切现实问题与尖锐矛盾映照着同一时代发展背景下广大农村的切实状况,陈集科等人的疑虑与主张,也反映着各处环保人士的共同心声。
在故事中,陈集科的生态主张本身就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性和矛盾性。他从新一代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的专业认知角度,对山乡固有环境被摧毁的生态剧变深感不安,并且努力尝试一种理想主义的解决方式。作为处在时代前沿的青年一代,他们内心的疑虑与外在的表达形式,都截然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呈现出一种思想和现实紧张纠缠在一起的激烈斗争状态。而他们所遭受到的阻力,同样复杂。站在陈集科对立面上的那些人,似乎并非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对陈的反对也不都是出于一己私欲。在他们当中,当然有着唯利是图的开发商雷震富。可与他自愿或半自愿地组成统一战线的,还有身为老一辈农村知识分子的高乡长,与陈集科的父亲。他们之所以决绝地站在了陈集科的对立面上,固然源于祖辈历来凡事求安稳的妥协思想和拘泥于眼前利益的短视,但更主要的,还是基于一个无奈的事实,那就是对陈集科很重要的那种对故土的怀旧情结,对他们而言实在是过分奢侈了。由此,新一代人对“旧事物”的珍惜与老一辈人对“新发展”的渴求,贫困乡村的发展与传统生态的维护,共同构成了一种别具新风味的对立统一的结构。
陈集科的“北漂”身份,并不只是一个单薄的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他作为城市新人与乡村青年的双重身份,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两个故事舞台。而大都市北京的陌生与山乡对他的排斥,又让他有了游走在城乡之间的“第三种人”的身份感。这在一定程度上解脱了角色出身对于叙述视角的限制,使得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浓烈的、世纪初的纪实报道片的风格。
主要人物与乡土的联系也因此被限定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程度。他们行事的动机与成长的推力,不在于某种抽象的情愫,而在于社会关系中具体的人。诚然,作者始终乐于塑造“金翅鱼”的虚构形象,赋予了这种自然的精灵一定的神性。但作者对这种珍惜生物的描绘又十分克制,没有过分神秘化它,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与纽带,寄托作者向着未来的生态期许与面向过去的故园之情。不只是主人公,凡故事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如浪子回头的环保行动派、军人转业的地方官员、乡村教师出身的基层干部……作者都通过纯熟的白描手法,把他们的外貌和气质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了读者。同时,对他们的内心世界,作者却并没有做过多的直接暴露,而是通过大量对白与少量说明构成的速写式图景,使读者可以意会。即使是在塑造核心人物陈集科和马莉时,作者依然保持平视视角,只在勾勒他们情感起伏的时候,加入了人物内心的些许独白。这种有所节制的描绘,反而容易带给读者更丰富的感触。
《金翅鱼之歌》的故事是温热的,讲述的形式是朴实的。它用质朴的抒情笔调,向社会传递着急切的呼吁:我们身边有许多的马莉与陈集科,他们脚踏实地,献身于困难重重而又极其可贵的事业,全社会都应该给他们理解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