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非虚构文学的研究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发布时间:2024-04-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作为国内较早提出“非虚构”一词的研究者,王晖一直致力于非虚构理论、非虚构文学的阐释和观察。《非虚构:文学纪实与荧屏像志》一书就是其相关研究成果的合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非虚构:滥觞、建构及流变发展”,包含了理论新释、多维流变、域外观潮三个板块,下编“非虚构:个案、专题及多维缕析”,囊括了城乡纪实、家国叙事、荧屏像志三个部分。从理论到思潮、从整体到个案、从文本到影像、从国内到域外,王晖全面而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非虚构”在世界文学范围内的缘起、建构和发展。

在关于“非虚构”的争论中,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是焦点之一。对此,王晖有着清醒的认知和准确的判断。在《非虚构文学:影响、异议、正名与建构》一文中,王晖从这一概念的异议说起,谈到了“非虚构文学”的正名问题,在提及非虚构的内涵时,他说:“‘文学’本身理应包含有虚构与非虚构的因素,它在小说那里主要体现为以虚构为核心的文体建构方式,在非虚构文学中则主要地不表现为虚构,而是从虚构之外,通过语言、结构、视角来实现其文体富于艺术性的建构方式。”事实上,关于非虚构的争议之一,也便是这种非虚构性和虚构性之间的辩难,因此,在《现实与历史:非虚构文学的独特叙述》一文中,王晖对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他说:“相对于文学的‘虚构’写作,‘非虚构’并非某种具体文体的写作,它更多的是指一个大的文学类型的集合,譬如非虚构小说、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回忆录、口述实录文学、纪实性散文、游记、纪实性影视剧本等等。”这一将非虚构写作归纳为一种“文学类型”的做法,巧妙地厘定了很多难以定义的理论难题。而对于这一厘定,他在《非虚构:链接于文学与影视之间》一文中,再次做了确认,“即使是在文学内部,非虚构也并非一种类似于小说和诗歌那样具有比较清晰边界的文体,而仍然是一种文体或曰文类的集合。这一文类包含报告文学、口述实录、传记、纪实散文等完全非虚构文体,也包含历史小说、新闻小说、纪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不完全或仿虚构文体。因此,谈论非虚构其实是有点‘跨文体’‘跨文艺’或‘跨文化’的意味,泛泛而谈很难说得清楚其中三昧。”

可以说,正是通过这样扎实而有效的“理论新释”,王晖将“非虚构文学”的定义问题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界定,而这一厘定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后续的非虚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基础和框架意义的前提。王晖关于中国非虚构文学的研究,除了这种理论性的思辨和判断之外,还注重它作为一种文学类型和文学思潮的“历史性”、“当下性”和“大众性”。比如《1977—1986:中国非虚构文学描述》一文中,他对新时期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梳理和观察,可以看作是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发展史另一种方式的补充和丰富。《别样的在场:近年女性非虚构文学写作论》,更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女性非虚构写作在介入社会现实、拓展话语空间、丰富精神表达等方面的“现场感”和“当下性”。而《现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品格》,探讨的则是新媒体时代,非虚构文学所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学类型有了更为全方位的大众化传播态势,但另一方面,大需求下的“模式化”生产又同样给它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

而在其关于非虚构文学的个案研究中,对于非虚构文学的“地方性”、“真实性”和“精神性”的追求,则让他的研究更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内蕴和思想力量。《诗性地寻找自己的真相》《扎根于坚实土地上的乡愁》《举轻若重总关情》《悲壮拯救的艺术报告》《以文学的名义彰显国家的伟力与精神》等等,仅从题目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判断、分析、阐释作品时所投注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王晖也并不避讳非虚构文学中“报告文学”所遭遇的非难,与批判、否定相比,他更看重的是“报告文学”这一文类所具有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王晖关于非虚构研究的另一特点是具有一种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域外视野,一个是跨界观察。《美国非虚构文学浪潮:背景与价值》《激变时期的中美非虚构文学》中对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非虚构写作进行了扫描,也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非虚构写作进行了钩沉,并对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进行了颇具学理性的分析,这样一种比较的眼光,在国内的非虚构研究中并不多见。而《二元文本的艺术张力》一文中,以诺曼·梅勒为例探讨非虚构和虚构之间内在差异的具体辨析,则是在一种文化观念的形塑和历史主义的态度之下,对非虚构文学的“两难”进行的深切剖解和切身反思。

我们今天讨论的非虚构,往往更多地关注于文本,但王晖则早已敏锐地介入到了非虚构文学中荧屏像志的观察和解读之中。他的对于农民工群体影像志、城市文化与影像表达、历史叙述的影像出新等等的阐释和分析,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非虚构文学”的内涵、重新理解“非虚构文学”的前景,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尤其是对于我们如何在影像时代,去认识非虚构文学的潜在发展空间、叙事可能、大众影响等等,提供了十分清晰明了的学术路径。

关于非虚构的讨论和研究已经有了几十年,但非虚构仍然是一个难题。从概念的争论,到非虚构和虚构之间的纠葛,再到非虚构自身关于真实、想象、艺术的辩论,说到底还是众说纷纭。但在王晖看来,抛开这些疑难杂症不论,非虚构文学的研究还是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非虚构文学概说;第二,非虚构文学主体类型描述;第三,非虚构文学的时空扫描;第四,非虚构文学的典范作家;第五,文学版图中的非虚构文学;第六,非虚构文学与当代文化。由此来看,关于非虚构文学的研究,留给当代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副主任)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