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辨与文学多元的尝试
《红安往事》(解放军出版社)是军旅作家李骏的一部小说集,全书收录了《英雄血》《本吴庄的革命史》《舅老爷的革命生涯》《说书人五叔》等10篇作品,短篇、中篇兼而有之,均以他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为故事的艺术坐标,巧妙进行革命史料的镶嵌和文本多元的立体呈现,形成历史叙事、场景转换及语言审美的深层次写作互动,从而较好地展示了军事文学的独特题材优势和艺术魅力。
湖北省红安县以“红”命名,被民间誉为中国的“将军县”。红安县的前身叫黄安县。1931年底,为纪念黄安战役的胜利,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共双方统一县名,又改回黄安县。1952年9月,为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的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正式批准将黄安县又改为红安县。这是一片革命的热土,“村村闹革命,家家有红军”。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约有14万英雄的红安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窗口”,透过《红安往事》可以更好地解读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我们才赢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因此,对革命历史的挖掘和对英雄的缅怀,应该成为作家积极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为一名来自红安的军旅作家,李骏始终关注宏大的人民革命史和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军人的情怀与作家的文学初心,化为他创作的内在动力。于是,他以熟悉的“红安”为故事的核心场景,借助翔实的史料和生活的体验,用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的革命史,重点对红安的峥嵘岁月进行了艺术撷取与重现,先后创作出版了《黄安红安》《红安往事》《仰望苍穹》《待风吹》等16部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历经战火成长的将军人物,也有平凡的、掉队的、落单的、甚至牺牲的普通人民。作者借助“平行式”书写的艺术手法,使不同人物形象都跃然纸上,以鲜活的形象艺术地还原历史。
《红安往事》以生动的文字释放理想主义情怀和英雄主义的特质,从现实主义的“再现”到浪漫主义的“表现”,都有着较强的文学属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作者沿着历史的脉络自由地讲述,将文学叙事向不同的人物聚焦,形成了不同的“故事板块”“人物镜像”和“语言风格”。例如,《英雄血》以“外公”为主要人物,讲述了“外公父亲”“外公七妹”等对革命的矢志不渝;《舅姥爷从军记》讲述了从革命队伍中掉队的“舅姥爷”,以及《寻找党证》中的“六叔”,他们的事迹同样令人感动,但由于历史的际遇、人生的遭遇和生活的巧遇,他们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另一种改变;《说书人五叔》则将时空转向父辈时代,讲述了乡村艺人“五叔”的曲折人生,人性的书写更为突出。可见,李骏对家乡红安是十分熟悉的,写起来也是得心应手的。他擅长以娴熟的文字摆脱历史叙事的单调,将昂扬向上的革命理想主义与具体形象的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融合,然后再进行理性沉思和语言重组,在文本上避免了因取材相近而导致的脸谱化、机械化和模式化,形成了和谐叙事的美学特征。
“在场性”是《红安往事》中多部作品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构建方法。作者在《英雄表》《说书人五叔》《我那遥远的故乡小镇》等作品中,都将“我”植入作品的文本,借用“散文”或者“回忆录”的表现形式,对现实素材进行艺术重构,并运用平实的叙事语言,对作品内容的丰富和故事的多元化表现进行了强化,引发读者共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透过李骏的《红安往事》,读者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国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以及红安人民的英勇无畏。作者倾情书写无数参与革命的普通民众,使“人民”的形象更为饱满真实,增强了文学主旋律的表现效果。从整部作品的结构及表现来看,李骏的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军事文学人物群像塑造表现方式,从中也能感受到他强烈的军人意识和家国情怀。
创作期间,李骏对于历史资料进行了广泛挖掘与摄取,几乎搜罗和通读了自己所能找到的关于红安革命的书籍,并时常与家乡人进行交流,通过访谈去印证先辈们的传说,还实地走访了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从而收获了大量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与英雄传奇,为历史的还原和故事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作者所言:“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情节,传奇的故事与真实的虚构,都激荡着主旋律的声音,碰撞出正能量的传奇。”李骏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是他创作的基础。他所拥有的由现实世界转换为艺术空间的“红安”,是难舍的乡音乡味,是难忘的乡情乡愁,这些都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选材与文学叙事,进而实现了历史思辨与文学多元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