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放生》:在时空的维度里放生生命

发布时间:2024-04-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水土不服,人有鱼也会有。作家刘庆邦一直以来对生命保持着人道主义关怀和对人性问题的思索。短篇新作《放生》以空间意识书写现实,体现了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放生》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牛国亮和马长平在北京某居民区里开了个夫妻菜店,十年如一日的勤恳生活让两口子逐渐融入这座古老的都市。然而,城管执法人员认定菜店是违章建筑必须拆除。于是,他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与城市的隔阂凸显。马长平听从黄主任的建议,决定去公园放生三条活鲫鱼……

很长一段时间内,空间意识一直处于被压抑和遮蔽的状态,充当着社会历史进程的背景和“容器”。然而,20世纪后半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空间开始显著扩张与重组,其本体性价值日益凸显。文学中的空间并非对现实物理空间的简单反应,而是作家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记忆构建出的想象空间,寄托了作家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判断。在《放生》中,刘庆邦对空间的描述有两种较为明显的比喻,一是将空间比作“煎饼”,二是将空间比作“鱼池”。“煎饼”体现出城市空间扩张对于乡村地域的侵蚀与同化,“鱼池”的隐喻则体现在“摊煎饼”的过程中市民和外来者的外在遭遇与自我认知。“那些鱼分两种,一种是观赏鱼,一种是野生鱼”,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将“本地人”和“外地人”进行了区分,“观赏鱼大概知道他们在公园里的优势地位,在抢吃游客的投食时,总是冲在水面的最上层,显得很强势。而那些野生鱼大概也意识到他们是卑微的弱势群体,不敢轻易浮出水面跟观赏鱼抢食。偶尔吃一口,也是得口后赶紧潜进水里去了。”这两个“大概”虽是表示猜测的不确定性词汇,却将两种“鱼”的生活状态定了性,令后者的生存处境之艰难蒙上了一层自我遮蔽的无奈感。

在城管执法队如期执法的同时,黄主任一句“拉回的菜可以在车里卖嘛,反正居民总得吃菜,菜总会卖得出去”,又让这对正为生计发愁的京漂夫妇看到了希望。菜店被拆,但京牌面包车仍在,在车里卖菜,不仅不违章,“机动性还更强呢!”黄主任此时说了句公道话,也正是这句话,如一缕春风,换来了一车“新鲜”蔬菜。

字字有戏,句句含情,刘庆邦就用这样淡而有味的语言,娓娓道来冬日里的温暖与力量。“有什么样生命的质量,有什么样生命的力量,有什么样生命的分量,他才能写出相应的质量、力量、分量的作品。”或许,刘庆邦写《放生》,不仅是想在时空的维度里放生生命,更是要在人心的深渊中种植希望。

(刘庆邦短篇小说《放生》,刊于《北京文学》2024年第2期)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