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评散文集《心泉》:岁月留痕,人生如泉

发布时间:2024-04-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读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雨散文集《心泉》,是在西双版纳的旅居地,从阳台望出去,一座座傣式尖顶建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是热带的阳光。我半躺在摇椅里,抱着笔记本电脑,开始读王雨——这是李正权兄的原话:“读心泉 就是读王雨”。从重庆飞景洪,我与顺丰快递擦肩而过,所以我读到的《心泉》,是电子书。

这是王雨兄的第一本散文集。对一个已经出版了八部长篇小说、三部中短篇小说集的知名作家来说,写小说是用“他者”的故事来解析人性;写散文则是“我笔写我心”——作家为读者展示的,是生命个体的私密记忆。

《心泉》首篇名为《千里贴》,它既可当作整本集子的总题,又可视为作者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次纵目远眺。“那时我们年轻,女孩子像刚刚烘焙出来的面包,光鲜,饱满,丰盈;小伙子像一棵棵白杨,朝气,活泛,结实……”《千里贴》一开篇,就用一段激情澎湃、鲜衣怒马的文字,把我们带入那个军歌嘹亮的年代。

王雨穿上绿军装的经历,堪称神奇。16岁那年,人生最大奢望是吃一顿饱饭的王雨,与一位男同学应招搭伴儿去成都军区体工队报道,孱弱瘦小的他毫无悬念地被刷下,却误打误撞地进了军区卫校,“坐在教室里,眼前的人,无论男生或女生,在某一时间,幻觉一般,我的目光进入其身体,穿透其皮肉,看到心脏、肺叶等一系列的器官。我渴望有一双能穿透薄厚不一的皮肤、脂肪与纵横阡陌般骨骼的锐眼,洞悉一切,在五脏六腑之间自由行走……”王雨后来去了军医大学、陆军医院、重医二院,成了用超声波穿过皮肤诊治疾病的医学专家。

这是命运阴差阳错的眷顾,一个日思夜想如何填饱肚子的少年,朝着中国超声医学顶级专家的路,迈出了懵里懵懂的一步。“转眼成为一名军人,白大褂里是军装,穿行在各个科室,从门诊到住院部——至今回想起来都很不真实,梦幻一般,我真有过这样的医学履历吗?”

命运的第二次转折属于偶然,1964年夏,一纸令下,正在陆军医院操练杏林降龙十八掌的王雨,被上级抽调至成都军区后勤部宣传队,与20多名战友一起,千里走单骑,去慰问川藏线上沿途兵站的官兵。

噫吁嚱,危乎高哉,川藏线之难,难于上青天。20多名宣传队官兵,挤在一辆解放牌汽车里,过二郎山,翻折多山,攀雀儿山,从海拔最高的卡集拉兵站到平缓的江达兵站等等,上车、驱车、下车,编戏、排练、即兴创作、野外演出,周而复始。正是从那时候起,王雨开始做一件事,即不厌其烦、不言其详、一天不落地写日记。他以一个生活亲历者、观察者、书写者的身份,忠实地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一个场景,一件趣事,一幅画面,一点感佩,一次历险……千里走川藏,雪域兵站行,在极大拓展王雨军人生活视野的同时,也无心插柳地在这个青年军人身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收录在《心泉》里的散文,其取材相当一部分来自王雨以医生、教授、副院长、书记、学科带头人等身份履职的见闻。作为一名学术成果斐然的超声医学专家,不论是远渡重洋参加中外学术交流,还是下区县为基层医院做培训教学、开展医疗合作,亦或应邀到外省市出席行业会议,王雨均保留着笔耕不辍的习惯。履职之余,他以日记方式记录下来的奇闻趣事、历史钩沉、灵感火花,有些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故事背景,有些则在小说构思完成之前,笔底起波澜,先被写成了文字隽永、构思奇巧、言之有物的散文。比如在《赴美纪行》中写到的纽约曼哈顿雨中街景、洛杉矶车海大追捕、他乡遇故知等等,后来都成了他长篇小说《飞越太平洋》的素材;而在《荣昌缘》一文中,王雨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勾勒的成渝客家移民文化图卷,又成为他长篇小说《填四川》的“序章”和“故事舞台”。

“客家人讲究茶饮,几杯香茗三五老友十几张桌子铺排,喝茶打牌摆龙门阵,极是悠闲。”

“当地客家人舞龙烧龙的‘火龙节’,据说源自江西刘姓。至今,刘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带古镇的宝胜村,以扎龙舞龙为业,接龙祭祖、迎龙归巢、杀鸡出龙、舞龙点睛……岁月遮掩了筚路蓝缕的艰辛,光阴模糊了祖先的容颜,深烙于客家人心中的共同记忆,却从未消失。”

王雨对重庆地方史的兴趣,正如他对医学的兴趣。他那双受过严格医学训练的锐眼,不仅迷恋于“穿透薄厚不一的皮肤、脂肪与纵横阡陌般骨骼,在五脏六腑间自由行走”,而且擅长于洞悉、发掘深埋于地方史料中的文化记忆。

在《家乡山水孕育的两个故事》中,王雨回顾了他《水龙》《长河魂》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契机,都源自对地方史料的“掘地三尺”。《水龙》以地域风情和民俗掌故为衬托,以人物故事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开埠时期长江船工与沿岸码头三教九流民众的生存状况,演绎出一曲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悲欢、爱情绝唱。而他与黄济人合作的《长河魂》,则是从他的短篇《船神》在《小说家》头条发表又被《新华文摘》转载后,在卢作孚长孙女卢晓蓉和丈夫、著名评论家严家炎教授以及文学界众多大咖鼓励支持下,“孕育孵化”为一部大部头长篇,问世后社会反响极佳。其间各种因缘际会,读来饶有兴味。

王雨这两部书,跟我也有一段缘分。2007年盛夏,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蒋光明找到我,说上广传媒想投拍一部展现卢作孚生平的电视剧,急于寻找手头有现成书稿的重庆作家合作,正巧我知道王雨与黄济人合著的《长河魂》正由作家出版社排印,于是居中牵线,几番沟通,于蒋光明等来渝的瓢泼大雨的次日双方便敲定了《长河魂》的影视版权转让协议。而《水龙》出版前,先睹书稿的我曾积极推动,在当年我供职的报社辟出专版,做了长达一月的节选连载。此次在《心泉》中重读这两部书的成稿过程,有如“他乡遇故知”,倍觉亲切。

身为小说家,王雨长于人物刻画。《心泉》中有三篇写人物的,《画鹤人》《藏匾人》《卢作孚乡村建设二三事》,都写得不落俗套,倍显功底。

《画鹤人》写重庆国画家武辉夏,以鹤拟人,行文从容,娓娓道来,把一位动物园美工出身、在困厄中不甘沉沦,功成后“鹤心常在”的“画鹤人”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藏匾人》写重庆知名中医、巴渝名匾文化艺术博物馆长刘光瑞,以事写人,下笔如行云流水,于潺潺涓流中暗藏波谷激浪,一马平川中惊现异峰突起。“匾海钩沉”,一块匾一个故事,故事与故事串起来,俨然一轴中国匾文化的清明上河图。一位踏遍青山人未老,为匾消得人憔悴的“藏匾人”形象跃然纸上。

《卢作孚乡村建设二三事》一改写卢作孚必以宜昌大撤退开篇的俗例,别出心裁,以黄培炎到北碚考察,痛说当地“满地是土匪,劫物掳人,变做家常便饭,简直是一片土匪世界”的报章载文切入,活用史料,旁征博引,名人轶事随手拈来,信息量炸裂。短短一篇千字文,便写活一个脚踏实地搞乡村建设、孜孜以求要将“歹徒乐园”改造为“中国模范乡村”的伟大实业家。“故乡归去来,怎不思北碚?”

王雨这散文集里有篇小文《岁月留痕》。这本集子,收录了王雨近年在《人民文学》《光明日报》《文学报》《文汇报》《散文家》《红岩》等报章杂志发表的散文随笔40多篇,恰似他数十年文学生涯的“岁月留痕”。军人、医学专家、小说家、电影人……王雨从他的16岁走来,一路采摘,一路放歌,岁月千般好,作家永年轻。我们有理由期待,他的第二本、第三本《心泉》带来更大的惊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