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讲好美丽中国的草原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生态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草原作为“地球之肺”起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养育万物的功能,在生态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在内的内蒙古草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抵御、化解着北来的寒潮和风沙,同时,自古以来就是无可替代的肉、奶等畜牧产品生产重地。各民族在这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草原上,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成为生态中国建设的宝贵资源。那么,构筑起草原叙事,讲好草原故事,是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筑草原叙事、讲好草原故事,生态文学不可或缺。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讲好草原故事,推进草原生态文学高质量发展,不仅要了解草原上的人,还要了解草原上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品类、特征、习性,“以天地万物为友”。对于生态文学写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扎根”于人,还要“扎根”于动物、植物,以及世间万物。
“草原叙事”,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文学和文化母题。中国传统典籍和文学作品中,留存着丰富的草原故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歌》,从南北朝时期一直传颂至今,并且还将继续流传下去。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伟大功绩和勇敢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灿烂篇章。《草原英雄小姐妹》是几代人心中的童年记忆。近年来热播的《国家的孩子》,记录、书写、讴歌了困难时期草原人民养育上海孤儿的感人故事,唱响民族团结、心心相印的美丽弦歌。
有关草原的故事,契合了很多人的审美期待。辽阔、神秘、生机蓬勃、万物并育的草原,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天然地满足着人们的想象和浪漫情怀。姜戎的《狼图腾》一书风行,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草原上以狼为代表的生物的生存法则,为生存繁衍,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下,各类动物世代进化而来的本能与智慧,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无不激起人们心中潜藏的血性。特别是其中融汇的传统草原文化和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把握,都与读者的童年记忆遥相呼应。因此,草原叙事具有先在的吸引力,是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中最富文化内涵和审美张力的部分之一。
生态文学不是原生态文学,不是书写未被人类开发的处女地或者森林、草原、湖泊等的原始状态。王阳明有言“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此可见,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唯心还是唯物,都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产物,必须有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和作用力。新时代生态文学,应该是记录、书写、讴歌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消除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壮美实践、感人事迹,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不能停留在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描绘,而是必须要有人的因素在其中,并且还要起到主要主导的作用。
谱写好生态中国与草原叙事,讲好美丽中国场域下的草原故事,必须用心用情,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视野和境界,书写出如呼伦贝尔草原般辽远、曲折、优美的故事。
(作者系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