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勾勒超越个人的“写作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4-04-0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张清芳的《文本细读与中国当代小说的魅力》,以“经典化”的遴选、审美特色的呈现以及社会历史语境的还原,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社会,从过去到当下,辩证地、历史地向我们呈现了文学史写作中的个性与“写作共同体”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先,该书在文本选择上具有“经典化”眼光。从上世纪50年代发表的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到新世纪发表的科幻小说新作,该书从近60年的小说中仅选出7部作品,可谓万里挑一,精简至极。“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些精挑细选的佳作是各自年代里最耀眼的文本,无论从流传的广度,评价的热度,还是读者接受的程度,都是当时的佼佼者。比如《百合花》之于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之于“民族气魄”,正如远看山峰,原本突出的风貌更加超拔。

其次,注重凸显作品个性化的审美特色。书中有一个说法,“不能用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来分析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紧紧围绕“个性”进行文学史观察,深入分析这些作品的语言、人物、叙述、结构等文本层面的特点,是作者的研究思路。书中对《红高粱》何以是《红高粱》,且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先锋小说,也不同于同名电影,更不同于莫言自己的其他作品,有深入系统的分析。书名中的“细读”,首先是审美特色的细读。同时,作者还广泛吸收了众多小说研究成果,比如“红豆情结”这样的概括,就抓住了研究对象的特点。

再次,充分还原作品的社会历史语境。动态把握作家作品,呈现同一作家不同历史时期创作风格的演变,及其与时代潮流和其他文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勾勒出文学史的“写作共同体”,这是该书的突出特点。通过对《红豆》《知音》《长相思》等各个时期近10部作品的分析,作者概括出一种宗璞式的叙事模式,揭示出党员、父母、爱人这些符号在叙事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历史语境对其的影响。作者没有陷入文本细读的形式主义窠臼,进行一种纯粹的文学研究,而是将审美特色与时代风潮联系起来。她对阿城《棋王》的分析,就涉及唐宋传奇、马尔克斯、金庸武侠小说、莫言、韩少功等,甚至联系到上世纪50—70 年代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作品中的情节。由此,作者突破了断代史式的叙述,转而采用一种贯通式的连接方式,强调作家个体在不同历史时期写作上的延续性,勾勒出一种超越个人的“写作共同体”现象。

(作者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