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乡村岁月 体悟百味人生——评杨献平散文集《故乡慢慢明亮》
《故乡慢慢明亮》(工人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是杨献平深入书写家乡南太行的一部散文集,写出了对故乡复杂的情愫和真实的乡村。作者以宽容之心和良善之意为村庄立传,细致呈现南太行乡野大地及其人群的生存状态,让那些匆匆而过的生命留在字里行间。
杨献平将个人亲历与社会调查等方式融合在一起,以民俗学和人类学拓展叙述路径,既最大可能地接受乡村的真实,又毫不隐瞒自己有限的视角和个人化的情感立场。但我们明显感觉到,他放弃了对乡村的偏见和深扎内心的痛,虔诚地触摸那些富有质感的风物自然,感受乡亲们普通又极具深意的人生滋味。
在《故乡慢慢明亮》中,杨献平展现了观照乡村的辽阔视野,并以地方志的方式建构叙述。他对南太行的自然症候、动植物谱系、风俗方言等进行了细微描述,自然与人文相融,集成了生活与文学双重意趣的南太行文学地理。其中的《南太行自然日历》将天地循环与人间烟火紧密联系在一起,乡村的自然生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生相应。《南太行大地果实》则像“植物志”,酸枣、野杏、柿子、楸子等,事关植物生长的可见之实和隐秘之虚;尤其是柴胡、黄芩、党参、桔梗、荆芥等草药,既是植物的世界,又关联人间的苦痛悲欢。这些散落于荒野的植物,是植物本身,迎风而长,汲露而壮,纯然之中不失性情,显现了大地的厚实与灵性。它们又是乡村人物的映射,似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植物。人与自然,这样相互成就,又聚合为村庄。
杨献平的语言质朴从容,具备深厚的写实功底。如此本真,迸出了独特的诗性和意象。这在他写南太行山间的泉水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泉水之前,乱石横陈,不见一滴水……三里之后,它们又冒出来,安静地聚集在一起,形成水泊,再涨满,溢出,流淌,越过粗沙和乱石,叮叮咚咚,敲着大地,走向人类的村庄……”句子简练,不见修辞,只有动词跳动,就把泉水写得如此生动。细细品味会感觉到,这不仅是在写泉水,也是在写人的成长和生命的行走。没有抒情,却成为最富内蕴的抒情。
对于风物的观察与描写,自然是杨献平带着儿时经验的一次重新体味。而对于乡间人物的凝视,则意味着他放下了所有伤痛和戒备,只带着中年男人所特有的宽厚与悲悯。他特别留意到人物的疼痛,发现并体味他人的疼痛,需要对任何生命都葆有敬畏之心。杨献平既有这样的敬畏之心,又将自己的沧桑不断融入对他者的认知中。
《故乡慢慢明亮》创作历程近30年,体现了作者随着生活积累而产生的认知变化。重新走入乡村,也是他以另一种方式渐渐走入自己内心的过程。他如实记录了这一切,更让我们意识到,世界许多时候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的目光与心境。
乡村所有人物都在杨献平的视线里,“小胡子铁匠”“二奶奶”“随妮子”“光棍汉”……这些小人物,并没有被他漠视。杨献平尽可能忠诚于他们的生活本相,不做渲染,也不回避那些人性的暗角,写下他们真实的生活以及生命中的疼痛。书中所写的几位遭际奇特的乡人,看似与普遍性的乡村生活不合拍,属于少数之中的少数,但如果少了他们,乡村就不可能完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奇特的背后,有着生活隐喻的某些恒常。
《故乡慢慢明亮》做到了宏大与精微的有机统一。作者在写乡村的变化,写世道人心,更是写那些普通的容易被忽视的生命。他以文学的责任和生活的良知,激发了生命的光芒,擦亮了乡村的岁月。
所谓南太行,即今太行山在河北、河南与山西部分地区的北方山野,这是杨献平心理情感的文学地标。将这样一片地域作为多年书写的场域,不断了解、持续诉说,他的乡村散文创作也慢慢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