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飞《苏州河》:倒映在波光里的英雄情结
一条河,一座城,一群人,牵起一段往事。作家海飞在小说《苏州河》中,通过描绘1949年新旧交替之际,上海市一位拥有丰富刑侦经验的警察陈宝山和他身边人的生活,展现了在时代更替的波澜壮阔中,个人命运的起伏转折。
彼时的上海,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之一,波光之下暗流涌动。居住在这座城的人们,早已无法选择命运,便只能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上海即将迎来解放的曙光之际,神探陈宝山一家三代从警,自己也追随父辈的脚步,成为上海市警察局一名普通的警察。对于他来说,他的信仰就是认真破案,过好自己的生活。当辖区内连续发生三起命案,在抽丝剥茧的寻找真相过程中,他发现这三起命案之间有着隐秘的联系,而这些联系都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息息相关,自己也深陷其中,无法独善其身。
先是租住在郝德路的护士张静秋遇害,一案未破,又有居住在顺庆里的郑金权在理发店被害,紧接着,在龙江路上的汤团太太遇害,这三起命案就像故事的引子,开启了接下来的叙事进展。随着探案的进一步发展,与之相关的人物也接连登场,警察局刑侦处处长周正龙和他的妹妹周兰扣、上海仲泰火柴厂的老板唐仲泰、老板娘童小桥,司机老金……人物之间的交际来往引出更多的真相浮出水面,在神探陈宝山和徒弟赵炳坤的追踪下,他们发现遇害三人都来自同一支部队,而遇害的理由都和一个即将实施的破坏上海和平解放的计划有关。黎明前的暗战里,有人阻止、有人推动,陈宝山身边的人肩负着不同信仰参与其中。
海飞擅长写作谍战小说,在本书中更是巧妙地结合了侦探、谍战、情感,于三线并进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明暗结合,搭建立体化的空间叙事,尽最大可能增强悬疑效果。虽已案件开始但没有局限在单纯破案中,而是展开故事的多面,寻踪探源呈现人物身份、立场,在故事中探索表达“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在作者的精细塑造下,每个人物都变得有血有肉,故事的发展变化更加合情合理。就像童小桥对陈宝山说得那样“碰到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走什么路。”“人都是这样,一辈子做什么事情,是因为前面有人带着。”他们都被命运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在生死存亡之间、在家国情怀和个人抉择之中,挣扎、救赎、陪伴、希望。
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丰满的、具体的,他没有从宏观的角度上告知读者那段波澜诡谲的历史,而是定人定面,以一个小开口,打开设定的场景,通过陈宝山这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串起了苏州河边这段跌宕起伏的往事,建构起在这一特定历史时空里,一众有血有肉的上海滩人物群像。通过在典型环境中刻画人物,在这个方面体现出上海解放前后我党取得胜利的来之不易。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已经不单单是一本普通的“谍战小说”,作者在“谍战”这一框架下,更多传递出对人性、社会、历史、生活等的思考,算是一种成功的出圈突破。以时代的转折点看人物的成长进步,情感在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宣泄而出,我们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出共鸣,也折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
小说全篇叙述伴随着一种宽广绵长的忧伤,这种忧伤是苏州河带来的。水是流动的,人物的爱恨情仇终究会随着河水绵延流去。陈宝山每当有心事时都会对苏州河倾诉,在他的遗书中也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起名苏州河,周兰扣觉得在宝山家睡觉很舒心,感觉苏州河的河水听起来跟流在梦里一样。苏州河见证着城市的变迁,时代的更替,记录着历史的循环往复。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作者以《苏州河》为舞台,奏响一曲雄浑磅礴又曲折绵延的命运交响曲,展现出在时代这个大背景下,人性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众多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未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因其怀揣理想、不懈奋斗,又是如此闪闪发光,在浩瀚的时空里,众多的个人凝聚成最闪耀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