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多种文体交叉同构的学者型作家——邢小利文学创作论

发布时间:2023-09-17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摘 要

邢小利具有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三重身份。不同文体交叉融合的创作,使他的作品具备了生活与哲理、智慧与情感、感性与理性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他的叙事个性以散文笔法奠基:率真个性,简洁传神,精英品质;他对民族志方法的运用丰富了创作的思想含量,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多种文体交叉同构的文学精英殿堂,既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的品质和特长,也体现出学者型作家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

邢小利;文体交叉;民族志方法;精英知识分子;学者型作家

邢小利是评论家、散文家和小说作家。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他向社会和读者呈献了散文集《种豆南山》《回家的路有多远》《长路风语》《独向陌生》,评论、研究文集《陈忠实研究》《长安夜雨》《文学与文坛的边上》《陕西作家与陕西文学》,传记《陈忠实传》《柳青年谱》,文献史料《陕西文学大事记1936-2016》,中短篇小说集《捕风的网》、长篇小说《午后》等数十种作品。感受时代变革的心理体悟,不同文体的多重交叉创作,使邢小利的文学生涯丰富厚重、绚丽多彩,具备了小说的感性、评论的理性和散文的抒情性相互交织融合的鲜明特色。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的三重身份,既是邢小利文学创作历程的时代印记的生动展示,也标志着人文知识分子基于时代体悟的文化书写。

一 散文笔法奠基文学叙事个性

邢小利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散文创作,也因散文作品最先为读者接受和文坛知名。《独对风景》《回家的路有多远》《种豆南山》等散文集是他基于社会生活的敏锐体悟所抒发的个体感受。观察细腻,感受独到,文笔简约清新,抒情温润浸骨,哲理透彻明晰,读之令人回味。正是在散文创作的基础之上,邢小利在其后进行的其他文体写作中,延续和构筑出独属作家个体的散文笔法和叙事个性,为其后多种文体创作铺垫基础。

散文笔法是人们对散文创作几种立意抒情结构方式的总结。常见的有写意、延伸、指点、兴波四种。本文所指邢小利的散文笔法并非指散文创作的情感结构方法,而是贯通邢小利创作的散文、小说、传记和评论文体的独到的叙事个性和创作方法。邢小利叙事个性可用三句话概括:率真个性,简洁传神,人文品质。

率真个性。邢小利从散文创作起就显示出率真个性,无论写人叙事,真诚坦荡,从不因顾忌“时尚”而杜撰虚妄之言。拿散文和评论来说,两者均取材真人真事,只因文体不同而显示率真差异。他的散文依附于对生活世相的真实体验而叙事抒情,从不作无病呻吟虚夸写作,即使在青年时代他也没写过虚无缥缈抒情的小品文。基于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充溢独到的个体品性。他说:“唯有体验,源于自己生命的体验,才有可能具有文学的特质和品性,真实,独特,细微,还有深刻。”了解他创作的人都对他的细心、坦诚及其叙事个性达成共识。读散文《我为什么不能从容》,为他看透人生世相独享从容而赞许。人生在世要处事从容,须得“心中有底”,通过修炼处事不惊,自然变得淡定。这种从容,其实是人生的一种修为,一种率真个性的体现。

与散文相比邢小利的评论更显率真个性。作为学术刊物的编辑,既要有办刊的标准,还要具备评论家的修养。邢小利早年就显示出学者修养和率真个性。1996年,30多岁的邢小利发表《三个半作家及三个问题》评论文章,提出陕西当时有三个半作家:陈忠实是客观型作家,路遥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客观型作家,贾平凹是个主观型作家,杨争光是正在发展的未完成的半个作家。结合作家类型差异的深层次因素,他还指出陕西文学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文学精神与时代的人文精神同构问题,二是作家主体的作用问题,三是文学作品的精神指向性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甚至阻碍着陕西文学的发展。此文发表后引起陕西文坛的震动,令人对邢小利的率真大胆刮目相看。而今来看,他对陕西作家存在问题的评判不仅准确,而且迄今仍切中要害。直到今天,他对文学创作的评论依然直面问题率真批评,表现出精英知识分子的坦荡个性。

简洁传神。邢小利创作的散文、小说、传记和评论在叙事上具有共通性,文字简洁,表意传神。纵观邢小利的创作,他从不堆砌辞藻玩弄文字夸饰艳丽的外表,但求以简洁的文字表达记叙对象的内在精神。这种通过表象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或内在情感的叙事,具有哲学家抽象生活本质的特质,最能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性。叙事简洁需要作家观察细致,凸显特征,能用简约的文字勾勒出对象特点;表意传神更体现作家的思想认识和提炼概括能力,笔墨不多却能形象揭示出作家心中的意象境界。邢小利行文叙事就反映出他追求简洁传神的审美个性,这也是我定性邢小利为学者型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小说叙事最能反映作家的审美品性和叙事特点。邢小利共写过两部小说(集)《捕风的网》和《午后》。两部小说虽然出版相隔十多年,但是叙事基质十分相近。中短篇小说集《捕风的网》收集的小说作品时间跨度将近二十年,不同时段创作的作品从叙事手法来看不尽一致,但总体上又与学者型作家重视思想意蕴,长于散文笔法,注重诗意追求的艺术风格大体相同。《捕风的网》中的《寻找故事》讲述主人公夏雨与新结识的女孩李雯外出游玩找寻快乐的故事。虽在招待所开了两间房,但二人却得以同宿一室。绝佳的幽会机会,却耽于夏雨优柔寡断,犹豫再三,最终在猜忌和尴尬问询中,独守空房。这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93年,当时的文学创作情欲书写描写兴盛一时,《废都》《白鹿原》刚刚惊艳文坛。邢小利身处陕西作家协会却不惊不乱,以其审美个性独创《捕风的网》,静默找寻知识分子夏雨们爱欲心理的清苦与孤独。通览全书,《捕风的网》讲述男女爱恋追求,基于散文化个性叙事,小说几乎没有男女人物的对立冲突,没有一般小说情节发展与高潮的跌宕起伏,唯有主人公人物对爱欲唯美的心理渴求和情感宣泄。作品看似类同散文叙事散漫无序,细品之下不难感受作家叙事语言轻柔,舒缓,纯净,像漫流小溪,滤过读者的心田,让人感受到人物生命节律的拂动。《捕风的网》并非描写道德生活和普泛人性,而重在揭示某种知识分子的爱欲心理隐秘:始于言语,乐于意淫,止于行动。而今在新时代的视距下,小说显示出对“当代生活”的文化书写与批判价值,作家的叙事因为超越了两性道德生活层面的“短视”,从而使其小说文本具备了人性选择的文化意义。因此,这本小说集中的许多篇章都令人感怀回味不已。

人文品质。通览邢小利各种体式作品,不难感受到他是具有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爱国的作家,他的文字血脉中浸润着古代的高隐逸士的品质修养。他撰写的《陈忠实传》《陈忠实研究》《柳青年谱》等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对陈忠实、柳青履历的忠实记述,对作家伟大人格的塑造,与其说是他熟悉陈忠实、了解柳青,不如说他与陈忠实、柳青有着相同相似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家国责任感。这样的文化情怀同样彰显在他的评论和小说作品中。

邢小利的创作生涯贯通改革开放全过程,即使是在市场市侩之风盛行的1990年代,他也从未写作迎合市场卖点、作性爱欲望夸饰性文字。通读他的散文、小说和评论,人们不难感受到他对柳青、陈忠实人格的敬重和史实的精准还原,对陕西文坛、中国文坛优秀作品的褒奖和污秽文字的抨击,对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的呼唤,展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心和价值立场。

长篇小说《午后》是写一男交往三女的故事。在看似简洁平淡的叙事中,作家讲述了南柯与当地大学生兰湘婷、与异地高校教师顾晓卉以及初恋如忆的多重恋情,笔墨俭省,毫无两性性爱欲望的夸饰描写。读《午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一时期出版的贾平凹小说《废都》。《废都》和《午后》结构线索相近,都是描绘由传统农耕社会到工业文明社会转型中的文人与女友的交往,是对浮躁市场经济下文人躁动心态的文化书写。《废都》刻意描述男女爱恋过程,在复杂情节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欲望心理,而《午后》则以散文笔法叙事,作家以诗意化笔墨描绘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与文化坚守,白描般手法刻画出古典文人清纯如镜的形象。邢小利的个性化叙事赋予南柯“独向陌生”的人格取向,宁可归隐也绝不与市侩同流合污。与某些追求时代歌咏的创作倾向相比,邢小利的叙事笔法与审美趣味都镂刻着人文知识分子的品性。

综上简述,邢小利的散文、小说、作家传记、作家年谱和文学评论均以简约文字,清新畅快地书写他心目中的文学殿堂。他在多种文体创作中为何能够做到率真个性、简洁传神、人文品质?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崇尚自然状态的写作”,“不是为写而写,为那些自己缺乏甚至没有体验和思悟的‘宏大主题’而写,为时尚叫好而写”。他是要写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从“此岸”走向“彼岸”的终极目标。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境界和创作理想,才使邢小利坦荡行走于文坛各种利益穿梭的绳索之上,写下不惟名利的多种体式文章,成为一个学者型作家。

二 民族志方法深化创作品质

邢小利的文学创作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民族志方法特质。他的文学创作历程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同步。他出生在新中国,成长发展在新时期,成熟登顶于新时代。他对自己经历的社会生活格外关注,融入对象中细心体会,并与时代、民族和人类观念相连接,从中体悟个性的思想意义,逐渐形成民族志方法和文化书写特质。

邢小利的创作起始于文学青年的兴趣爱好,成型于忠实感受社会生活的民族志方法。他早年(青年时期)的散文创作具有遵循自我生活感受,抒发强烈的个体意志和情感,具有基于生活感性写作的特点;他中年时期从事文学评论,自觉而坚定捍卫文学评论的学理性标准,具有遵从民族志方法、从研究对象中发掘社会的和文学的规律,历练成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属性。进入知天命岁月的传记文学创作阶段,更是坚定了他沿循民族志方法,坚持文化书写,构建多种文体交叉同构文学殿堂。这种基于个体学识修养所进行的生活观察体验及其民族志方法,超越深入生活摹写生活创作方法的文化书写,是他成为学者型作家的本质属性。

民族志既是一种写作文本,也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主体在描述社群文化时,要采用观察与参与观察、相处共话、访谈等田野作业方法,看重族群延展的谱系法,在“实录-志”的基础上来解读社会关系,提出理论见解并重建历史。概括说,民族志方法是学者在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社会人生的解读和提出的理论见解,它与深入生活摹写现实的创作方法有明显的差异。

学者的民族志研究方法与作家深入生活的创作方法都是认识生活、记述调研对象的基本方法。它需要学者或作家熟悉对象,拥有一定思想认识能力和提炼记叙能力。民族志方法和深入生活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民族志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形成的文化和哲学的认识、判断和文化书写,它是一种思想的、哲学的、文化的认识与方法,得出的结论虽是个性的却因此更可能充溢民族的或人类的文化底蕴。传统的深入生活创作方法因为接受时代的主流的意识形态思想指导,在此之下形成的思想认识更显出社会的政党的意识,作家的创作多为宏大叙事,凸显时代性和社会性。这两种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不同的方法论指向和时代的解读,显示出作家创作个性差异。

民族志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适性的认知写作方法。熟练运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发现生活现象的内涵意义,还能够在找寻人物谱系的过程中,厘清人物关系,凸现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邢小利所写的《陈忠实传》《陈忠实年谱》《陈忠实画传》《柳青年谱》《陕西文学大事记1936-2016》等作品具有这种民族志文本体式特点,他中年后创作的散文、小说和文学评论也大都附着民族志方法的印记,表现出不为舆情影响,只唯切身感受而发的“田野调查-文化文本”特质。陕西作家基于黄土地上的祖辈苦难劳作的人生传统所观察、感受、创作并被提炼阐释为黄土情结、悲悯情怀、家国同构等文学关键词都是民族志方法的典例。

邢小利是陕西第一个写作作家年谱的作家。他的《柳青年谱》《陈忠实年谱》《陈忠实画传》《陈忠实传》等系列纪实性兼评论作品形成邢小利近十年一个创作高峰。邢小利的作家年谱写作是基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所做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作为一个作家型评论家,他的批评研究个性鲜明,非一般学者批评的学理推演和论证模式,而是以自身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感受,自己的思想认识境界和人格品性的本体追求综合形成审美评判。他对柳青、陈忠实的年谱记述侧重历史维度而非学术维度,忠实还原柳青、陈忠实作为当代具有代表性作家的历史嬗变过程及其人生意义和审美价值。

邢小利写作《柳青年谱》的过程,可以看作他将民族志方法论视角移入柳青文学创作,发现柳青创作《创业史》的民族志方法,因而他客观简约地描述还原柳青成长为伟大作家的人生追求。小说中写梁生宝进山砍竹子,就是柳青进南山5天,行走200里亲身目睹体验山民在峭壁陡坡砍竹子的艰辛劳动才写成的。同样的认知,邢小利在《柳青年谱·后记》中指出,柳青在皇甫村深入生活的特点是,“对待当时的农村合作化运动,他不是一个冷眼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热情参与者。他既是一个作家,同时又身兼长安县和王曲区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者和指导者”。这是邢小利运用民族志方法的自觉而确切表述。

对于柳青的人生履历,作为隔代人的邢小利不可能像写作《陈忠实年谱》那样有一段共同生活经历可以忆写。邢小利写作柳青年谱,主要靠档案文献资料复述柳青的人生及其创作生涯。其查阅量之大之枯燥可以想象。于故旧文字中寻觅人物早年生长线索的枯燥阅览,翻一本书摘要出三两行字,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我个人体味那是邢小利胸怀一腔与柳青一样创作的激情共振中,才能在静谧心理意识中重走伟大作家的人生羁旅。柳青被肺病痼疾拖累一生,追求理想不断创作的过程也是他与病魔抗争的过程。《柳青年谱》叙事简约,线索清晰,人物履历勾勒出柳青伟大坦荡的人格。同样,阅读《柳青年谱》,我在看似平实的简约叙事中感触到邢小利执着探寻偶像心灵秘史的心意信仰。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民族志方法并不是一时一地简单的观察、感受和理论阐发,而是长期深入生活自觉意识的文化活动。其中,自觉意识是关键。它是超脱浅尝辄止的生活型作家在心理意识层面拥有精神境界——构建文学殿堂的原动力。柳青从少年时代就在大哥的影响下学习追求个人理想,投身民主革命,并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迁徙”成长,直到作家自觉投身人民生活底层,定居长安县农村14年,体验感受、相处共话农业合作化的生活人生,才创作出不朽之《创业史》。同样,邢小利撰写《陕西文学大事记1936-2016》对1936-2016年八十年间陕西文坛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活动、重要作品等进行时空交叉扫描,忠实记载了陕西文学八十年的创作历程,既是时代发展的记录,也是文学文化的博览。更让人不得不提示的是这并非邢小利的“本职”工作,几十年民族志方法和文化书写的“自觉意识”成就他完成了一个事业编制单位都未做到的“伟业”。邢小利写作的《陈忠实传》较典型地运用了民族志方法,鉴于笔者在《精准还原陈忠实的审美世界》中已经作了详细分析,本文不再论述。

三 多种文体交叉同构文学精英殿堂

在文学体裁中,散文、小说、传记和评论各有文体体式特点和各自规律,如何区别这些文体写法,又恰好地融合创化,确实是对作家能力的一种考验。邢小利是国内为数甚少的散文、小说、评论、传记等多种文体交叉同构的学者型作家。他的笔下,散文的情感表达,小说的形象塑造,评论的理性分析和传记的民族志书写可谓体式不同却创作得体,融合有度,颇得好评。我之所以把他称为学者型作家而不是作家型学者,还是看重他的精英知识分子的责任品行和渊博学理,在这一点上他比一般作家的认识深度和把握尺度更为突出。

学者与作家不仅在职业身份上有着鲜明的区别,在写作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也有着个性与类群的差异。一般而言,学者们给人的印象主要是理性的、知识的、客观的,在思维方式上偏重逻辑思维抽象证明研究对象;作家们则偏重情感体验,更多个性化色彩,以形象思维描述艺术世界。能够将两者融合起来创作的人可谓学者型作家。有评论家认为,“所谓学者型作家,是指那些具有渊博学识,并善于将学识化作形象,融入情感,且写成文学作品的人。这样的作家不一定有高学历,有专业著作和学术头衔,却务必要有较丰富深厚的学识功底,且又能将干巴理性的学识化作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的人”。我同意此种说法。这种概括对许多在高校任教的作家较为妥帖,但邢小利的创作还有不同。纵观他几十年来创作的多种体式作品,尤其是中年以后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已将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理性与感性、智慧与情感逐渐融合,在对人生、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审美描述中,既具有学者的理性思辨、理趣浑然,又富含形象思维、诗意盎然,建构出独属于自己的文学殿堂。

本文所指文学殿堂特指独属于邢小利个人的以文学作品建构成的精神世界。他的文学的精神世界至少包括心理认识层面及其相应的思维领域,它们构成了精神世界的能力素质部分;伦理层面及其相应的道德领域构成精神世界的道德品质部分;精神层面及其相应的审美领域、信仰领域构成精神境界部分。对应三种层面及其要素分析邢小利的精神世界:心理认识层面个人具有较强的认识感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伦理层面是一个传道述理、品行纯净,绝不趋炎附势、追求名利的君子;精神层面表现出人格独立、人性追求、人文关怀。邢小利文学创作表现在三个层面及其领域,就形成了邢小利多重文体融合同构的文学精英殿堂。

邢小利学者型作家品质及其精神境界在路遥逝世30周年纪念文章中得到集中体现。2022年末邢小利发表了《路遥与〈在中亚细亚草原〉及其他》,辑录了他与路遥共事四年多来的情感记忆。维系着音乐、创作与审美,两人从初交的平淡到相知后的开怀畅谈,导引出作家对路遥人生人格与审美品性的体悟与评价。“我觉得,‘雄霸’这个词,也许更能概括我对他这个人整体的认识。——他有强烈的英雄气质,也有霸悍甚至霸道之气。”相较一些作家依附于路遥生活、创作往事的忆写及所表达的赞誉之情,邢小利对路遥的品读明显站位不同,述评一体,格调更高。这是一个人文学者对人民作家深入骨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判断,是学者型作家基于学理又超越生活常规的自觉意识的文化书写。文中邢小利由对路遥的“回忆”,还导引到对陕西文学三大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概括评价:“从文学的观点来看,路遥的性格总体是‘雄霸’,陈忠实的性格是‘正大’,贾平凹的性格是‘鬼灵’。”这是邢小利早年对陕西三位文学大家评价的文学地理学与人类学延续,比起《三个半作家及三个问题》的写作视野,文章因融合地缘文化、作家履历和创作成果等质素,体现出民族志文化书写的个性深度。他对三位文学大家独到的审美评价,是因为邢小利拥有与路遥、陈忠实和柳青相通的精神境界,同样渴望构建个人文学殿堂的心理意识。无论是对生活的心理认识层面、对是非评价的伦理道德层面,还是审美信仰的精神追求层面,都具有相对应的心理共鸣元素,这也是作为评论家的邢小利为此三人作传评论的重要原因。所以说,生活阅历与哲理见识、个性智慧与民族情感、文学描述与学术分析相融合,是邢小利构建文学殿堂的确证与表现。

邢小利的文学殿堂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基于时代生活的生命体验和文化书写。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本着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深入生活,把脉人生,感悟时代,反思历史,抒写具有探寻创作规律、表达人生哲理、记叙文学发展史略和张扬人文关怀和人性深度的优秀作品。一部《柳青年谱》,通过柳青坎坷的人生历程和决绝的文学创作经历,映照着中国现代青年探索革命文学的艰难步履,犹如半部中国20世纪文学发展简史。其中隐含着邢小利对文学前辈的崇敬和忠实还原历史的坦荡人格。《陈忠实传》的广泛影响,亦在于作者对陈忠实的深刻挖掘、率真把握,既细腻入微写透人生履历,由农民先赋身份到专业作家后致身份的嬗变,又高屋建瓴提炼出陈忠实剥离旧我,蜕变完成文学大家的精准表述。他对陈忠实文学创作不断剥离、寻找与超越的精准把握,反映出他对作家捕捉社会事变实现创作蜕变的敏锐感知与深刻理解,是对作家文学人生的精准还原,也体现出邢小利思想与审美境界的高度。

《独向陌生》是最能体现邢小利做人处事和审美追求的散文作品。该书出版于2020年,是邢小利三十岁到六十岁的散文选集。这部散文既与他早期创作的散文集《种豆南山》等异曲同工,大都偏重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思考,又明显具有进入中年后“个体生命感怀”“人学思考”等精英知识分子关注的问题。作品篇目显示了作者涉笔范围的广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是作者基于时代生活的人生体悟的诗思哲情表达,也是最能反映他人生理想和审美境界的“日记”。阅读《独向陌生》《俗人·真人·道人》和《六十岁,想成圣人》等篇什,不难发现作家为自己设定和总结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境界:远离俗人,经历真人,向往道人、圣人。他心目中的俗人、道人是就人生在世的行为而言:俗人泥于事,真人拘于情,道人行于理。人生社会芸芸众生,俗人最快乐,真人最幸福,道人最明白。基于此种认识,他鄙弃俗人之事,乐经真人之情,甘从圣人之道。从文学创作和审美理想来衡量,邢小利心目中的道人圣人目标就是本文所谓作家经过数十年审美人生的创作磨砺和不懈追求构建而成的文学殿堂。

文学创作是邢小利超越世俗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邢小利的作品,总是基于社会时代的变革和人生履历的话语情境,抒写并张扬着一种人格精神,塑造着一个话语不多但却讲良心、求境界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如朋友间半开玩笑的话:圆脸光头的邢小利平时笑呵呵颇有佛禅厚道之貌相,然而撰文述理时却严格秉持人文知识分子的德行规守,文章充溢着个性风骨质感。他在多种文学体式创作中以诗化的语言,形象的思想,反思历史,质疑现实,批判恶行,传道述理,表达人文主义的关怀。他在多种文体交叉同构中隐含建构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品质和特长,此可谓邢小利学者型作家的内涵与价值。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工程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JK0225。原载《当代文坛》2023年第3期)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