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诗心的“三重境”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知天命的年纪里,诗人高昌对自己的书写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和严格的要求,他对自然每一寸纹理的体察,对历史记忆的打捞,对美的事物的定格,对人性之光的发掘,对生命本身的礼赞,凡此种种,都成为他写作的理由。他将跋涉过的山水和个人的经历,化作生命血脉里生长出的磐石,从心底里荡出一圈圈漫溢着喜悦的诗性波纹。高昌是多面手,思维敏捷,无论是作诗,还是评诗,他秉持以“手掌般的叶子,梳理流年”,用“眸子般的年轮,纪录沧桑”。他将心中的风雷高高扬起,于物境、语境、心境这“三重境”中再造一个发自人生、自然和诗性的有趣而又倔强的灵魂。
在高昌看来,创作要深入现场。在流年岁月中,他要做时代的见证者与书写者,因而生活中偶有触动,他就要随口吟出。高昌曾评价人工智能机器人“创作”的《静夜思》不是发自诗人的真实情感和现实抒写,缺少血气和体温。这种直截了当的诗评观也贯连在他的个人诉求中。他在创作时,会格外注重传递精神光彩、智性锐度和生命体验。笔者因为在湖南学习和工作,所以比较关注他抒写湖湘的作品。他撷取芙蓉国里的万千物象,将长沙、张家界、株洲、韶山、郴州等地的天地自然和人文风光一一收藏到组诗当中。威武的元帅铜像、高耸的步云楼、幽静的索溪湖、喧嚷的溪布街、巍峨的乾坤柱……极目之景,皆可以被造型为诗歌之眼。并且这些山河湖泊、亭台楼榭并非是凝固在眼前、滞塞于经纬度上的物理形象,而是有着心灵上的凝眸和风景里的亮光,高昌探寻着时空维度,在历史旷野里审视并瞻仰这些物象,赋予大自然以性灵、气血和神韵。对于时刻可以抒发情感的诗人而言,一次漫步的旅行就是一次移步换景的诗情流动。在“报站忽惊湘水近,心弦一颤忆怀沙”(《赴长沙车上唱和晓雨老师》)、“仙山圣水白沙鸥,欲唤陶朱共探幽”(《索溪湖散歌》)、“怅望当年笑贾生,回眸一恸万言轻”(《贾太傅故宅志感》)等诗行里,他在自然古典的氛围里注入了自己的历史追怀和现代智性,以此获得与屈原、范蠡、贾谊等故人跨时空对话的机会,而让原色的物象流溢出人文的光华。
柯勒律治曾经说过,“散文是以语词作最佳的安排,诗是以最佳的语词作最佳的安排。”诗需要借助语言艺术作出“有意味”的超越,从高昌对《水调歌头》《天童山中月夜独坐》《绮怀》等诗中“低”“一”“三五”等活脱自在、真挚透明的语词大加赞赏的行为进行追踪,就不难发现他在诗词创作中命词遣意的诗心所在——即运用凝练直率、新鲜晓畅的语词,在起承转合中完成对于景与我的关系塑造。“春风情不老,搦管起新声”(《梅岭歌——题梅溪湖公园》),在现代建筑的书写里注入了缠绵婉转的古典韵致;“臭美花儿臭贫鸟,这番日子最芳醇”(《黄石寨情人峰》)移植了口语的魅力,活泼轻快的语句缩短了诗歌和世俗的距离;“懒同众水争沧海,独抱家山梦一畦”(《攸县见洣水西流有感》)中,洣水的“懒态”娇憨可爱、恬静悠然,高昌不动声色地搭建起了一方僻静远人烟的世外桃源……高昌在创作时,力避佶屈聱牙的旧词老调,又反对在现代转型方面求之过速,而是从容地安置每一个文字,稳妥贴切地将古典神韵融入当下的诗性言说当中。
在物境中浸染,在语境中雕琢,诗人高昌便迎来了直抵心灵的第三层境界:抒发心境。在他看来,诗歌的发展重心,不能只放在“怎么表现”上,而应该放在“表现什么”上,所以诗歌的高下和人格的高下之间存在必然的互证关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身处湖湘大地,他面对寂寥、面对喧闹、面对磅礴、面对幽微,都并没有止于情景当中。他跳脱到物境之外,发掘心灵的清纯一隅,通过“打破节奏”获得“银瓶乍破水浆迸”的美学升华。《张家界遐思》里,他是“一界青岩分俗念,白云深处淡浮名”的逍遥道人;《溪布街即兴》里,他还原为“信口街头来一首,诗囊带得彩云归”的吟游诗人;《乾坤柱随想》里,他又化身“大步流星中国路,助威鼓点好相催”的时代鼓手……心有所想、情有所触、思有所得时,口就有所诵。高昌摒弃套路化、类型化、概念化的情绪,一步一景,一句一思,在湖湘大地留下的足迹情思,以舒畅浩繁、澎湃而出的现代诗情和时代畅想为花团锦簇的芙蓉国抒怀,高昌那或坚忍、或乐观、或细腻的深情抒写,颇具气势地化作正向的情感输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暗合了三湘四水“淳朴重义”的精神特质与文明气象。
高昌熟谙《尚书·虞书·舜典》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创作规律,他的书写由物境及语境再至心境,说到底,就是一个调动全身机能的自我操练,他必须将全部身心都投射到有我之境的建构当中。高昌追求“根在人间,干在人间,芬芳和葳蕤在人间,呼吸和歌唱也在人间”的情感表达,在真实的境地里,生发出真实的情思和丰沛的哲思,用真挚的心血加以浇灌,力求自己那透明的文字拟古而不拘古,立新而不媚新。高昌不断赋予优秀传统形式以新的时代内涵,让读者在诗歌的光芒中汲取涵养人心的诗意情怀和面向未来的乐观与勇气。
(聂茂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旭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