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生活酝酿火热的文学——《大沙河笔记》读后
近读朱群英《大沙河笔记》,眼前骤然一亮。在黄河故道土生土长,朱群英是有资格来写大沙河的,他熟悉大沙河的前世今生。这条河其实是故黄河的遗存,一百多年来,见证了这块土地的沉浮沧桑。
本土作家中,此前写大沙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我认为是赵本夫。在赵本夫《杂木林的呼唤》《走出蓝水河》《涸辙》《黑蚂蚁蓝眼睛》等小说中,他多次写到黄河的改道,写到故黄河留下的沙和水,写到一条叫蓝水河的小河,其原型就是大沙河,这是丰县地区历史地理的文学再现。他用这条河写出了毁灭与复兴的文明主题,给当代文学贡献了一批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如耿国臣、梅云游、老扁等。现在,有了报告文学的《大沙河笔记》,真实、深刻、全面地给大沙河地区留影造像,给大沙河精神张目呐喊,给新时代新农村讴歌礼赞,终于,一个现实的、立体的、熠熠生辉的大沙河矗立在人们眼前。
作为报告文学,很容易流于表面上的泛泛勾勒,缺少深入生活的细节传神,但朱群英以生花妙笔深入生活深处,披沙沥金,爬罗剔抉,以笔记之体,状时代之声,捧出了这部深邃宏富的洋洋巨作。
这是一篇思想者的沉思录。文中充满着对大沙河这块土地命运的深邃思考,对大沙河精神的礼敬和歌颂,对时代巨变的追索和叩问。黄河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洪水的灾难史,1851年黄河的那次决口,形成了后来的大沙河。治河治沙就成了大沙河地区生存发展的首要命题,一代代大沙河人搏风打浪,疏浚河道,种植果园,直至近年的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工程,一个经济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美丽沙河脱颖而出。书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以下放“右派”宋国祥、知青许一新为代表的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沙河林场拓荒者群像,深情讴歌了知难奋进、开拓创新的当代创业者群体,入木三分地演绎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争创一流”大沙河精神的丰富内涵。
宋国祥从江南苏州支援苏北来到丰县,后又被划为“右派”,发配到大沙河“劳改”,开荒治沙,工资待遇一降再降。但他坚持理想,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始终一腔热血扑在工作上,在大沙河果园的发展上,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创新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为当地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宋国祥说:“我没有愧对大沙河,更没有愧对大沙河两岸的父老乡亲……”大沙河精神已经成为丰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人干事创业,赢得未来。
这是一首作家的时代之歌。他热情地赞美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赞美让这块土地从贫瘠到肥沃、从颓废到惊艳的勤劳的人们,赞美带领人民走上美好生活的人民公仆,赞美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崭新时代。书中随处可见的都是作者热辣辣的文字,带着对这方土地发自骨子里的热爱和眷恋,那十里黄河堤,百里大沙河,千顷荷花荡,万亩梨树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字里行间透着自豪、振奋、喜悦,美丽沙河、活力沙河、魅力沙河的精彩丽影,江山多娇,风流遍地,蓬勃着时代的呼吸,鼓荡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代豪情!徜徉其间,神思飞扬,抚卷研读,倍增精神,这是古老大地的时代之歌。书中对两位领导干部的描写感人至深,一位是沙河林场创办时期的时任县委书记李清溪,他求真务实,为了治沙力主栽种梨树,贷款买苗,打井浇地,历经艰辛终于建成李寨梨园,奠定了其后大沙河林场的雏形(这也是赵本夫小说中鱼王庄老扁的原型)。另一位是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丰县师寨镇宋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宝,两年来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事业上,因公出差途中在徐州东高铁站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他们是无数鞠躬尽瘁的党员干部的代表。
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地方志。以史为文,辞彩富丽,大沙河的蜕变史,就是一部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史。饱满的深情,炽热的厚爱,成就了作者的生花妙笔。不毛之地成为中华果都,坡不像坡、河不像河、长期断流的大沙河成为今天灌溉防洪的黄金水道,得益于地方政府水利、交通、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扶贫“六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受惠于“中泓贯通、道路畅通、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建设、环境整治、文化旅游、扶贫开发”八大工程。作者以恢弘的视野,浓烈的真情,细腻的感受,生动的细节,详实的数据,呈现出一部治水修路兴业富民的创业史。70年风雨沧桑,70年拼搏奋斗,大沙河的变迁史,就是当代中国农村发展史的缩影和注脚。
笔记云者,融史家眼光和诗人视角于一体,一方面拓展了报告文学的文体之美,一方面描摹出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慷慨激昂的呐喊,信心满怀的憧憬,文本将历史、人文、社会、家国融于一体,铿锵有力如黄钟大吕,浅吟低唱似风行水上。悠游其间,只见大河奔流,江山如画。作者为情造文,用心之至,兹举一例。第二章《打造“美丽沙河”升级版》中,作者写到自己在大沙河泛舟拍摄时,为了多拍点白鹭活动的照片,想让船工师傅把船开进池杉深处,遭到了师傅的严词拒绝,因为人类不应打扰白鹭的生活习惯!特别是作者亲耳从旅游办同志的口中听到为了保护各类水鸟在大沙河繁殖栖息,主动放弃了本已建好的休闲游乐项目。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朱群英深爱着家乡的大沙河,所以才有了这部沉甸甸的致敬之作,当然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期待。火热的生活一定会产生火热的文学,我们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