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取兵植物系列散文:草木葳蕤赤子心
当下写植物的作家作品可谓数量繁多,但写得出彩的不多。葛取兵近几年来,他将目光锁定家乡洞庭湖平原上种类繁多而又无比熟稔的植物,先后创作此类散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散文》海外版等权威刊物选载。他在写作中融入了自己的全部情感,把对人生、世事的深刻体悟,通过卑微的草木展现出来,做到人与物合、情与物融,让读者从细微处体验到辽阔和深远。拨开他笔下葳蕤恣肆的草木,可以真切感受到他魂系故土、挚爱亲友、悲悯世人、热爱生命、敬畏自然、不为尘俗所染、不为繁华所移的赤子之心。
正如葛取兵在其植物散文作品集《洞庭草木深》后记中所言:“是草木养育了我们,是草木让我们得以平静地成长。数千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得到了它们无微不至的庇护。”他满怀感恩之心,虔诚地将葛、麻、桑、藜蒿等洞庭湖平原寻常而熟稔的植物,当作一个个故人逐一立传。他摒弃干巴、冰冷的说明,将每一种植物都融入自己的苦乐和与亲人相关的记忆中,使得那些平凡的乡间草木生动、形象、立体起来,令人倍感亲切。引经据典深入发掘与草木相关的历史传承和人文底蕴,赋予它们灵性和人格、感情和情义,使那些匍匐于泥土、低到尘埃里的植物如人一般,具有了独特的情感和品性。文章的审美境界由此得到大幅提升。
故乡是烙在每个人心底的原初记忆、精神家园,也是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主题。葛取兵以故乡的植物为引子,抒发自己对故园的深深眷恋。“每写下一篇草木,都是我对故乡苍茫心事的试探,也是我进入故乡内部的投石问路。”草木,就是他回乡的“路标”,他“试图凭借它们,找到一条曲折的回乡之路。”葛取兵将对故乡的怀念和眷恋,融入对每一种故乡植物的深情忆念和对植物与故乡饮食、习惯的关联叙写中,打通了其间的天然壁垒,使二者相互映衬、相互依托、相互融合,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承载他思乡情感的绝妙容器。
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的,除了遍地草木,还有我们的父母亲人。世代蜇居乡间的父母亲人,一生出没于草木植物里,与那些土生土长的植物是最为熟稔的好友。葛取兵以故乡的草木为载体,通过一个个父母亲人伺弄草木植物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追忆他们的辛勤劳累、艰苦质朴,回味他们对子女的慈祥宠溺、关爱呵护,反刍共同生活时的天伦之乐、温暖记忆。既体现了亲人与故乡植物的无尽牵绊,又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充实、丰盈。故乡的草木植物,成为葛取兵穿越时空、追忆亲情最熟悉、最贴心的载体,使作者对父母等长辈和亲人的浓浓感情,有了最好的附丽和皈依。
人活世间,面对那些横亘于人生路上的种种不可测、不可抗的困苦和磨难,往往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微如草芥、命若草木。正如葛取兵在《山椒》一文中所述:其实,在每一棵草木背后,无一不讲述着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生活故事及乡愁。文章合为时而著,作为一名作家,其作品应关注社会、记录历史和时代,具有使命感、时代感和纵深感。葛取兵深谙此理,在叙写故乡的草木植物时,他并未囿于一些简单叙事,也未满足于对个人情感的单纯回放,而是将目光和笔触伸入社会和时代中,以深刻的悲悯情怀,关注故乡和身边人的人生变迁、命运波折,既深入探究社会名流的成功经验,也深入叙写社会底层小人物对生活和命运的抗争,使得那些原本简单唯美的写景状物之文顿然厚重起来,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内质。如在《芒草》《金缨子》《苦楝》《女贞》等篇章中,葛取兵分别叙写了隐藏在这些植物背后的几个故乡人物的悲剧爱情故事、苦难人生经历、孤苦凄惨命运。将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对传统陋习和陈腐观念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也充分发掘和展露故乡人、物内蕴的善良与美好。读来震撼人心,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一个有良知的当代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葛取兵的草木植物系列散文,以赤子之心观照故乡风物人情,以有情之笔抒写无情之物,以情驭文、以情动人。应该说,他通过这一系列散文的创作实践,基本实现了其“性情写作”的审美追求。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有的文章行文稍嫌拖沓,有的用典稍显牵强,有的情节似嫌多余,如能更精简、精准一些,质量当可更上层楼。
(作者系岳阳市作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