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蒋蝉羽:关于文学理论的九堂课

发布时间:2023-07-13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文学理论九讲》

《文学理论九讲》是一本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理论的教材。王一川先生在后记中提到,本书为其课堂实录,而整个讲稿主要选自其《文学理论讲演录》与《大学从游》。由此可见,这之中有着十余年的跨度。

整体看,本书可以在三个维度中凸显独特性:一是横向与其他文论教材并置,探查本书切入文论分析的独到进路;二是纵向放置在与前作相较的历时链条上,观求其学术构思的坚守与变更;三是由上述两点出发进而回归本书,可对章节之间的逻辑结构与作者所持的广袤视野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与把握。

文学是什么? 对于这一发问,不妨以一片海岸比之。在本书中,作者强调,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形成自己的学术路数”。由此,不同于其他的文论教材,本书并未用面面俱到的框架将中西文论一一铺陈展开,而选择以“感性修辞说”作为文学属性的一面切入分析。同时,又由于本书脱身于授课实录,整体而言采用了一种较为松散灵活的言说方式,以点带面地引出作者视野中关于文学的河山盛景。

本书的前两讲主要带领大家思考“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文学理论的阐发中,本书经历了一条先进入理论、再回溯概念的解析路径。这一进路与王一川先生的“体验论”是相承的:在寻觅文学的光明之途前,他先领着我们走入“黑夜”。诗人牛汉的诗歌《夜》被引以帮助读者们思考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和文学理论问题,通过这一具体的案例调动起读者们的感性体验,进而从“夜”这一人生中不得不面临的日常生存问题出发,去思考诗中的审美精神与现实关切。由此,文学与文学理论之间豁然贯通,对于文学是什么的追问也呼之欲出。作者认为,从《夜》这一文本中,可以识得这样一个道理:文学本身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在第一讲“文学与文学理论”中,作者从自己在北大读书的硕士经历讲起,将潜藏的生命经验打开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常记“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这种思考方式的提点,使得读者在接下去的阅读中能够时刻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第二讲“文学的含义与属性”中,作者梳理了自己对“文学是什么”的求索过程:第一个时段谈“感性”,第二个时段思考建立“人类学文艺学”的构架,第三个时段谈“体验美学”,第四个时段谈“修辞论美学”,第五个时段谈“感兴修辞”。这是一种行走在途中的感觉,作者通过绘制自己的思考进路,给读者认识文学提供一种应对方式和参考框架。第三讲和第四讲,作者关注了“当代中国文学语言状况”和“当代中国审美精神的演变”引着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当代”。然而,就像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说“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这种聚焦,既是一个立足点,即关注当代人类的生存状况,又是一个罗盘针,是从当代出发,指向那些不被线性“当下”困住的、心向往之的远方,正如作者在《意义的瞬间生成》中所言“有了这种终极目标,我们才不至于在生活中消亡。”

至于第五、六、七讲的排布,读者或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第五讲都已经将视野拓至视觉动画了,却又要在第六讲引回文学的现代性来? 可以这样认为,第五讲“从无声挽歌到视觉动画”是作者积极面向文学所处现实的一种判断。作者认为应当会通文学和艺术体验,注意文学同其他文类的比较,甚至在描述文学与大众文化的紧密联系时,作者用了“撑破”一词来形容这种爆炸性的演变。在我看来,第五讲是对文学当“跨越围栏”的肯定,是向外探一探的尝试,而六七讲则从早先的跳出文学又回到文学,即“守住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在跨文化视角下焕发其新的生命力。这种适度的开口使得文学理论能够葆有长久的阐释力面向历史的开合,也为文学理论的后来者提供了一种必要的范例。在第八、九章,作者和我们讨论了当下文学批评的新趋势,以及怎样读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理论九讲》是作者的一个“再证”尝试,将自己早年的理论思考与一些新的教学案例相结合,以探求所提出理论的当下生命力。随着作者从游循证之后,一种直接的感受在不断冲击着我作为一名后来者的意识,即原有的理论思考仍能激发当代学术的创新,并使读者大受感动。这是理论之树常青的象征与缩影。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