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生动塑造达坂山的剿匪英雄群像
读罢王月邦的长篇小说新作《铁马冰河》,掩卷沉思,感慨万千。这部荡气回肠的宏大历史题材作品,书写了70余年前青海涅槃转身的壮丽传奇。
小说以1949年8月26日兰州战役告捷为大背景,9月5日,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先遣侦察队600骑,强渡黄河奔袭西宁,一举拿下“青马”大本营,青海宣告解放,青海从此迎来了值得大书特书的“青葱岁月”。宜春溪边徐家老农户的子女们,叫青峰、青岭、青坡、青草……这几位青年主人公的名字,向我们传递了鲜活的青春感。
10月,从兰州溃败的“青马”残部策动甘肃临夏叛乱,伺机隐匿观望的匪首骑八旅旅长马英等蠢蠢而动,密令“12月5日青海6个大县7个小县要一齐起事”,在达坂山南北发动武装叛乱。1949年末的最后三个月,解放军第1军第1师奉命急调临夏,第2师、第3师和军骑兵团等所属部队在青海投入战斗。军民齐心协力剿匪平叛,持续三个年头。全书贯穿这一主线,故还有一个副标题“达坂山剿匪记”。
在叙事策略上,小说笔墨落地县乡村,着力于基层村民的角色身份,稳稳扣住了剿匪斗争的基本盘。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战斗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人民的有勇有谋,情节几度反转,起落曲折环环相扣,故事真实好看。
作品将新生人民政权与反动匪帮的殊死缠斗,“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写得惊心动魄、真实生动。作家王月邦没有从军经历,但从收集挖掘的功课准备,到构思谋篇的落笔完成,都显得驾轻就熟。作为历史纪实长篇,本书虽采用传统的章回体,章节取名却多为白话,有力道的语言丰满而厚重,将那些散布的片段的人、事、物有机串联,熔“看门道与凑热闹”于一炉,通篇充满说书人的铺排,带给我们一种新鲜的阅读体验。
战争题材军事文学的本色与优长,不仅在于体量与幅度,还有其在人性思索上的丰富性及深刻性。看到达坂山密林深谷剿匪场面的全景再现,读到横刀跃马让英雄走进血与火的战场,我以为,或许能让读者想到剿匪经典《林海雪原》。书中战斗场景的描述,收放娴熟,每每如临其境,尤其是战斗冲突的设计,或阵仗活脱,或循序展开,或迅疾而过……
于我个人来说,阅读《铁马冰河》倍感亲切。因为,书里有一位我的“老熟人”,他就是老红军、老首长周龙,我们同在军营大院30多年。令我倍感亲切的是,描述的都是历史真实,是战场战斗的复述还原,那些远去的身影和面庞,在字里行间纷纷复活而栩栩如生,达坂山的剿匪英雄群像也立起来了。
表现战争的军事文学,历来在文学方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考量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水平,“文戏”“武戏”无疑都得有。在青海当代文学史上,战争题材军事文学一直比较薄弱,王月邦的《曾国佐将军》《铁马冰河》问世以后,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后继者关注青海地区的战争题材的军事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