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共和国产业工人的精神图谱
作为一位工人出身的作家,李铁多年来专注于对工厂和工人的书写,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锦绣》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锦绣金属冶炼厂发展轨迹的书写,以文学的方式回顾了共和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小说讲述了工厂的建设与投产、生产目标的确立与更新、规章制度的创建与完善、技术路线的选择与革新、股份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各个阶段的任务与使命、机遇与挑战,写出了国营工厂的辉煌、困惑、疼痛和新生。更重要的是,小说着重书写了两代产业工人的经历与遭遇、理想与奋斗,表现了大国工匠精神的传递与产业工人使命的传承,呈现了共和国产业工人无私奉献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锦绣》是共和国工业的发展简史,也是共和国产业工人的精神图谱。
小说中,主人公张大河是共和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的代表。他是锦绣厂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他不仅有一身过硬的技术,也有对工厂深厚的感情。在他看来,劳动模范的称号不仅是对他技术的肯定和待遇的保障,更是大家对其工作的要求与期待。为了完成生产任务、提升工厂的生产能力,他主动要求超负荷地加班,每天只休息8小时,将其他的所有时间投入生产,将自己全部的能量释放,展现出非凡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作品中,这种奉献精神在当时的工人队伍中并非个例,在其他工人身上也有体现。张大河的工友姜连子为了保护张大河,主动担责,替张大河接受处分,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朋友的情谊挺身而出,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劳动模范的声誉,劳动模范的荣誉不仅属于张大河个人,也属于工厂。作为干部的刘英花更是在工厂出现险情时毅然跳进满是化学溶液的水池,人工清淤,排除险情,为挽救工厂的损失,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李铁通过对这些共和国第一代产业工人经历的讲述和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共和国工业建设初期筚路蓝缕的艰辛岁月,也表现出了那时产业工人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下所具有的甘于奉献、无私无我的品质。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工人和工厂的深厚感情,也能看到面对共同的事业,工人们所呈现出的义无反顾和奋发图强。随着时间的流逝,虽然社会的环境和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第一代产业工人的奉献精神在第二代工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张怀双作为张大河的儿子,子承父业,也成了一名工人,他凭借多年的磨练,成了一名和父亲一样的炼锰专家。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术和经验,也继承了父亲的精神品质和对工厂的感情。当车间再次发生险情时,他也会像上一辈那样奋不顾身,用行动诠释了当代工人对工厂的爱与责任。他单纯又朴实,勇敢又充满力量,承载着共和国产业工人的荣誉与希望。这些具有奉献精神的工人形象和《百炼成钢》中的秦德贵、《沸腾的群山》中的苏福顺、《原动力》中的孙怀德、《五月的矿山》中的鲁东山同属一个谱系,是作者对理想产业工人形象的勾勒和想象。
《锦绣》在向以往工业文学致敬的同时,也给当下的工业文学带来了很多新的内容。李铁不仅书写了产业工人的集体主义情怀和奉献精神,还书写了锦绣厂从工人到领导的创新精神,他们不仅是受命完成任务的生产者,也是走在时代前沿、探索成功路径的改革先锋。这种创新精神体现在丰富生产项目、革新生产技术、升级管理能力和转变发展观念等多个方面。小说中,从建厂初期,工人们就不满足于常规的锰制品生产,而是将目标瞄准对共和国工业发展意义更为重大的钛白粉项目。对于这个在当时看来遥远的目标,他们大胆尝试,屡败屡战,经过两代人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攻克难关,如愿以偿,成为为数不多的掌握相关技术的厂家。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专注于技术的研发和更新,从特殊锰的制作,到无外加溶剂法炼锰,再到对钛白粉制作技术的优化,他们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破解了西方技术的壁垒和垄断,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他们也投入了足够的精力,企业文化的创建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对人才引进模式的尝试让企业可以吸收更高层次的专家,为产品的升级和企业层次的跃升提供充沛的动力。对企业合资模式的探索,让企业可以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高速的增长。关于发展的观念,他们也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新的认识,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从只看重效益到强调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他们的发展观念随着社会和时代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正。小说中,锦绣厂在不同的时代不断遭遇各种新的问题和考验,但这并没有难倒锦绣厂的领导和工人,他们坚持探索和创新的思维,勇于开拓,勇于试错,通过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挨过艰苦的岁月,在经历了严酷的考验后浴火重生,完成了企业的现代化的转型,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的节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通过这样的书写,李铁不仅呈现了锦绣厂的发展史,也表现了在这一过程中锦绣厂上下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正是这样的创新精神,让锦绣厂经受住了市场上的大风大浪,披荆斩棘,一马当先。这种创新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必要素质,李铁将工厂企业的创新精神进行集中的展示,为工业文学拓展了新的书写空间。
在李铁的笔下,锦绣厂的领导和工人们以无私奉献的品质和勇敢创新的精神在市场的角逐中捷报频传、硕果累累。他们在书写工厂传奇的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工业制造的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