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彩虹长篇小说《花鼓》:一曲花鼓唱“戏乡”
荆州作家蒋彩虹的长篇小说《花鼓》是一部充满江汉平原文化气息的厚重之作。
荆州是文学史上有名的“公安派”、“竟陵派”的故乡,荆州的人文底蕴深厚、民气非比寻常,于此可见一斑。而今,蒋彩虹出版了长篇小说《花鼓》,为荆州文学增添了新的研究话题。
荆州花鼓戏(天沔花鼓戏)是民间戏曲的重要一脉,在江汉平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花鼓》一书就由此切入,在讲述两个家族百年兴衰的恩恩怨怨的沧桑往事中,在一个女人的坎坷人生经历中,着力渲染乡间平民百姓对花鼓戏的热爱与传承,这样,就写出了花鼓与人生的不解之缘,写出了江汉平原的人们在坎坎坷坷的人生道路上靠花鼓解忧、也记录人生五味、命运感悟的乡土文化。看得出来,作家对花鼓戏的门门道道了如指掌,因此,这本书也成为记录花鼓戏往事、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小说。
在江汉平原,花鼓戏是贫困年代里人们释放苦闷、歌咏性情的最佳寄托,也因此而家喻户晓。书中从“辞嫁”、“访友”、“铺床歌”等各种小调到《站花墙》那样的经典曲目,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写人们唱花鼓戏张口就来,逢年过节更是搭台唱戏,热热闹闹,蔚为壮观。这样,就写出了“这块土地是戏乡。戏乡的人仿佛在娘胎里就受了熏陶,一落地就学到了哟哎哟”的民风。这样的民风不禁使人想到
《黑暗传》、《龙船调》在鄂西民间的传唱、长歌在咸宁民间的流传、鄂东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开》)在民间的不胫而走……由此可见,湖北的歌咏、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这显然是楚人热衷抒情的民魂的体现,就如同张正明先生在《楚文化史》中论及的那样:“楚人做起事来,往往迸发出炽热的情感,风风火火”;(该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页。)亦如箫兵先生曾经谈到《离骚》时指出的的那样:“尽管庄重、典丽、飘逸,但更有一重热烈,一种放浪,一阵嘶喊,那来由也不仅是个性的,而也有那个‘时代’的大胆,那个‘地方’的狂放,那个‘民风’的强悍。” (萧兵:《楚辞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4页。)这样的活法,与山西作家张石山在《血泪草台班》、浙江作家余华在《活着》、陕西作家贾平凹在《秦腔》、陕西作家陈彦在《主角》、江苏作家毕飞宇在《青衣》、山东作家莫言在《檀香刑》中揭示的平民百姓的那种活法息息相通:热爱戏曲,并且从丰富多彩的戏曲中获得活着的乐趣和驱除苦闷的力量。戏曲、民歌是他们生活的“盼头”,是他们自娱自乐的法宝,也是他们获取历史知识、辨别是非曲直的人生教科书。此外,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常常成为“戏中人”的感悟,正应了那副戏台上的对子:“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来自生活。生活也成就了戏。日常生活中,“红脸”、“白脸”、“后台”、“前台”、“唱主角”、“走过场”、“戏剧性”等等词汇的常用都体现出人们看人生如戏的心理状态。
当然不仅仅是随口就唱的爱好。书中还写到了长者给练功的孩子们“说戏”的场景:从身段步法的讲究到人们评论当红名角那些很有味道的行话,都写出了花鼓戏深入人心的深度所在。多少民间戏剧都是由这些爱好者勤于钻研、热衷普及,最终推向了大雅之堂的。而作者也在对花鼓戏的方方面面的细腻描写中,融入了对于故乡人情世故和沧桑往事的深深缅怀。在这样的缅怀中,战乱、人事纠葛都如同过眼云烟,而花鼓戏则穿越了那些云烟,代代传承了下来,成为“戏乡”的精魂。只是,在当今巨变之世,传统戏剧已经遭遇了影视、网络的冲击,如何将这份遗产传递给更年轻的人们,也成为了有待破解的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爱好。然而文化遗产必须有人传承。
围绕着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喜爱、传唱花鼓戏的生动描写,作者还随着情节的曲折展开,讲述了江汉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从忙年、冲喜、抢婚、抓周的各种风俗到请七姐、偷药那样颇带神秘色彩的魔幻场景,也都写出了江汉平原五味俱全的乡土气息,是民间节庆文化、神秘文化的生动记录(从屈原的《天问》、《山鬼》到楚人崇巫的风俗等等,也都是楚地神秘文化的珍贵遗产)。这些篇章与关于花鼓戏的描写一起,共同烘托出了作者故乡那片厚土的民间文化记忆。多年来,从汪曾祺、贾平凹、莫言、阎连科到苏童、迟子建、盛可以……都在记录故乡的各种风土人情上不断努力,以众多佳作将沈从文、箫红、老舍、李劼人(如《死水微澜》)、林语堂(如《京华烟云》)那一脉写民间文化、写故乡特色的传统发扬光大了。他们成功的经验值得后来人学习、践行。
因此,《花鼓》就为“戏乡”献上了一份厚重的文学礼。读此书,我很自然会想到当年插队公安时,在劳动中听乡亲们吼上几句花鼓的往事,还想到湖北作家在描绘本土的戏剧人生方面已有的文学成果——从沈虹光的中篇小说《大收煞》、电视剧《戏剧人生》到鲍红志的长篇小说《楚生》……荆楚大地的戏剧文化,因此长存。
江汉平原一直是文学的沃土。这里不仅产生过屈原、“公安派”、“竟陵派”这样青史留名的文学名家,而且后续还有许许多多诗人、作家和无数的文学爱好者在勤奋耕耘,已成气候。他们共同谱写了江汉平原的文学史新篇、民俗学华章,值得好好研究。关于江汉平原的文化,还有多少可写的好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