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文资讯

蒋彩虹《花鼓》:一部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

发布时间:2023-06-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蒋彩虹是一位耐得住寂寞的虔诚写作者,积十年之功创作的长篇小说《花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它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花鼓简史,具有非遗学价值。作家在故事的发展中巧妙介绍花鼓戏的历史流变、曲调、角色行当、乐器、板腔音乐、代表剧目等,尤其是贯穿全书的《站花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花鼓戏这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随着小说的传播,将会进一步强化“花鼓”作为荆州文化名片的印象,有利于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其次,它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具有文化学价值。小说生动记录了江汉平原的年俗、节庆、冲喜、抢婚、丧礼、祭祀、送竹米、请七姐、偷药、观花树等民俗风情,还有对方言俗语的精当使用,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第三,它奏响了一曲坚韧不拔的生命长歌。小说通过描写清河塆乔戴两个家族的兴衰,折射了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展示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坚韧顽强,表现了中国人勇于直面苦难,不屈不挠、向善向美的精神品格。

这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地方色彩。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之一。这部小说的地方色彩由江汉平原清新灵秀的风景画、古老质朴的风俗画、绚丽多姿的风情画而展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美学基调。作家抓住平原水乡的特点,描写乡村四季自然风景的变化,建构出一个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的特有时空,并且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小说还花了大量笔墨描写荆州地区的民间风尚、礼节、习俗,并且努力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当中去,对于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中有些描写是颇见匠心的:譬如,“请七姐”处理得比较好,既增强了静芝的信心,也为后面情节发展打下了基础。风情画是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结合,更具形而上的色彩,侧重于表现人情人性之美。譬如,冬夜抢亲回来大家抬着筐子晃荡,戴季平揍二狗、为静芝解绑绳,温情化的叙述冲淡了人生的苦难遭遇。小说中四次描写唱《站花墙》的情境:静芝在初婚之夜听别人唱,在新房建起后嘉庚唱,在多年后与嘉庚再聚嘉庚唱,临在终前静芝幻觉箍六班子的演唱……戏曲与人物命运水乳交融,失望与希望、苦难与幸福交织,真是“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花鼓戏与现实生活构成互文性,互为阐发,升化了小说的立意。但是,我在这里也想提出一些问题与作者探讨:怎样更加艺术化地处理风景、风俗与风情。风景画不能等同于自然美景和社会风景,而应是进入小说叙事审美空间的风景,它们既是客观物象,又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愫。风俗画不能成为环绕人、事的外部描写,这样无法概况时代生活内容,缺乏历史深度。成功的风俗画应该是典型环境的有机成分,是故事情节的有机成分。风情画有时容易变成某种地域“奇观”展示,用来增强小说的趣味性,这是本末倒置;好的风情画指向民族文化心理与时代精神,包含着理想主义的成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是对风景画、风俗画还是风情画的描写,都应服务于“人”这个中心,揭示人性的复杂,表现人性之美。风俗、风情是表层,深层是集体性格,这种性格是集体无意识,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而成。作家就是通过对象化,将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二是神秘色彩。楚地巫风炽盛,许多习俗在民间流传,神、鬼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小说中对求神、拜佛、乞巧、通灵的描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于中国人精神世界构成的真实描写。这些内容都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是作家竭力书写它们的正面价值,那就是,它们不仅给人抗争苦难的勇气,也给人疗愈创伤的慰藉,还以神秘的力量安抚着在人间苦行的灵魂,给人们以生的希望。乞丐的偈语“向阳床上打篱笆,死不分家活分家”,贯穿始终,具有宿命的意味,揭示的正是命运的神秘莫测。小说通过对比静芝和二狗迥异的人生结局,再次确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古老的伦理法则。小说对江汉平原日常生活神秘性的展示,对荆楚文传统化立足于时代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丰富了湖北故事、中国故事的内涵,拓展了小说的审美空间。

三是悲情色彩。这部小说堪称中国乡村百年发展的缩影,也是百年中国史的缩写。作者将家族的、家庭的、个人的命运置于大时代的动荡背景下来叙述,主人公静芝经历了兵灾、匪患、蝗灾、水患、旱灾,还有婚姻变故、亲人死亡、政治迫害、人格侮辱、疾病折磨,她的一生浸泡在苦水中,充满了悲情色彩,常常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而心痛,甚至眼热落泪。但这些天灾人祸仿佛是一座炼金炉,铸炼出一个不屈不挠、慈悲宽厚、善良高贵的灵魂。静芝心中始终怀有爱与怜悯:自己刚刚受到报复、失去儿子,却救了二狗落水的儿子;最后,帮助安顿二狗的遗体。在生命的最后,静芝回顾人生,在爱与温情的烛照下,彻底与苦难和解。小说虽然笼罩着悲情色彩,但总体基调是明朗的、积极的、温暖的。

四是流寓色彩。流寓,即在异乡日久而定居,乡村向城市迁徙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乡土文学的流寓色彩。第四幕讲述进城之后的故事,简单触及到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流寓色彩”主要体现在静芝身上,她身居城市的高楼,儿女孝顺,过着优渥的生活,可是她仍然产生强烈的抽离感与迷茫感。她对故土的深深眷念,是对故乡草草木木的怀想,是对故旧亲朋的思念,也是对过往经历的爱恨情仇的回味,更是对血脉之根的信守。作家写出了静芝浓浓的“乡愁”。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从匍匐于乡村日常中升腾出来,拓展了表现人物的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深化了主题思想。这个部分写得比较凝练,不像前三部分,作家割舍不下生活中的草草木木坛坛罐罐,割舍不下七大姑八大姨左邻右舍每个人。在这一部分,静芝进入到聚光灯下,通过几个典型细节一下将形象凸显了出来,而且充满了力量。

总而言之,《花鼓》是一部特色鲜明、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最新内容
精品推荐
热点阅读